第一百六十九章:
密信是经由海路,由燕国派驻江东的秘密商号辗转送来的。写信人,赫然是江东之主,孙权!
信中的内容,让张恒屏住了呼吸。
孙权在信中,首先祝贺张恒北击胡虏,取得雁门大捷,言辞颇为客气。但核心内容,却是指责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挟持天子,把持朝政,排除异己。并提及曹操近年来在淮南等地频频调动兵力,修建巢湖船厂,训练水师,其吞并江东之心,昭然若揭。
最后,孙权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建议:
“孤闻燕王雄才大略,志在天下。今曹贼势大,独力难支。孤欲与燕王结为盟好,约为兄弟,水陆并举,共讨国贼!若蒙不弃,愿遣使密议,共商大计。”
孙刘联盟尚未发生(此时刘备尚依附刘表),孙权竟然抢先一步,主动向远在北方的燕国伸出了橄榄枝,意图结成“孙燕联盟”,南北夹击曹操!
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也极其危险的提议。
诱惑在于,若能成功与孙权结盟,燕国将不再是独自面对曹操的压力,可以在广阔的黄河-长江战线上分散曹军兵力,战略态势将得到极大改善。
危险在于,此举必将彻底激怒曹操,使得原本尚存一丝回旋余地的两国关系,走向全面对抗。而且,跨越大江、远隔千里的联盟,协调困难,互信基础薄弱,孙权是否真心实意,还是仅仅想利用燕国牵制曹操,犹未可知。
张恒立刻召来了徐衍、孔融、柳清颜等核心重臣,密议此事。
“孙权此举,乃驱虎吞狼之策。”徐衍一针见血,“其意在让我大燕与曹操正面相争,他好坐收渔利。且联盟之事,涉及调兵、粮草、进攻路线,千头万绪,隔着曹操控制的青徐中原之地,如何协同?空口白牙,难以取信。”
孔融则持不同看法:“虽是权宜之计,然亦是我大燕破局之机。曹操若同时面对我与孙权,必然左支右绌。即便不能立刻灭曹,亦可极大削弱其实力,为我争取更多发展时间。且孙权主动来盟,若断然拒绝,其或许转而与曹操妥协,则我大燕危矣。”
柳清颜从军事角度分析:“若联盟达成,我军主攻方向当在青州、兖州,威胁许都。然我水军薄弱,无法与江东水师形成有效呼应。陆上进军,需连破曹军多重防线,困难重重。”
众人意见不一,但都认为此事关系重大,需慎重决断。
张恒沉思良久,缓缓道:“孙权之请,不可全信,亦不可不信。联盟之事,可先接触,试探其诚意。”
他做出决定:“以恭贺雁门大捷、互通商贸为名,派一精明强干之人为使,携带重礼,回访江东。一方面,实地考察江东虚实,与孙权及其麾下重臣会谈,摸清其真实意图和底线;另一方面,看看能否从江东获取我们急需的物资,例如……造船工匠,乃至战船图纸。”
他看向徐衍:“文和,你看派何人前往为宜?”
徐衍沉吟道:“此行需胆大心细,能言善辩,且需通晓军事、政务,方能洞察虚实。新任范阳令韩嵩,出身寒门,无世家背景,不易引起曹操过多猜疑,且其于策论中曾言及‘远交近攻’,或可胜任。”
“韩嵩……”张恒想起那个在科举中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寒门士子,点了点头,“便以他为正使,另选能员为辅,秘密准备,择日出发!”
一条潜在的、可能改变天下格局的联盟线路,开始在暗处悄然铺设。而燕国的使者,即将南下,踏入那片烟雨朦胧、龙盘虎踞的江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