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英染病第二十日,最后一颗痘痂脱落。凌云揭开他身上的纱布,见原本溃烂的皮肤已长出淡粉色新肉,竟无一丝疤痕。
“师父!”阿福惊呼,“殿下的痘疹……全好了!”
雄英虚弱地睁开眼,看见朱元璋、朱标和凌云围在床边,咧嘴一笑:“皇爷爷,父王,凌师父……儿臣饿了。”
朱元璋老泪纵横,一把抱起孙子:“好!好!朕的雄英回来了!”
雄英痊愈次日,朱标在御书房跪呈《盟书》:“凌太傅救我儿性命,护我朱家血脉——标愿与凌太傅结为‘生死同盟’:标掌东宫政务,为太傅挡尽明枪暗箭;太傅掌医道革新,为标育贤才、固国本。”
凌云扶起朱标:“殿下何必如此?臣救雄英,本是医者本分。”
“不,”朱标眼神坚定,“太医院旧党未除,保守派仍在窥伺——若无同盟,你我皆难立足。从今往后,格物阁便是东宫的‘智囊库’,太医院的药方,需经标与太傅共审!”
第153章:皇权的“绝对背书”
朱元璋在奉天殿设宴,当众宣布:“凌云救回皇长孙,功在社稷!赐丹书铁券,子孙三代可免死罪;封‘护国圣手’,享双俸禄;格物阁更名‘太医院新政司’,直属朕管辖!”
群臣哗然。赵弘济(已复职礼部尚书)低头饮酒,心中暗骂:“这凌云,竟得了陛下这般信任……”
凌云却未被荣耀冲昏头脑,他起身奏道:“陛下,臣有一请——请准太医院公开‘引痘术’与‘生肌膏’制法,编入《御纂医宗金鉴》,颁行天下。”
朱元璋大笑:“准!朕要让全天下的孩童,都不必再怕天花!”
《御纂医宗金鉴》刊行后,各地知府纷纷上书:“愿设‘引痘局’,为民种痘!”
苏州府率先试行,凌云派弟子携痘痂前往,免费为贫民儿童接种。三月内,苏州天花死亡率骤降七成,百姓称凌云为“痘神”。
老农跪在格物阁前:“凌大人,我孙儿去年染天花差点死了,若早有这‘引痘术’……”
凌云扶起老农:“医道之责,便是让‘早有’变成‘常有’。”
刘院使旧部不甘失败,勾结户部侍郎克扣“引痘局”经费。朱标得知后,连夜入宫见朱元璋:“父皇,太医院旧党仍在作祟,若不清除,新政难行!”
朱元璋当即下旨:“查!凡阻挠‘引痘术’者,以‘谋害皇嗣’论处!”
三日后,户部侍郎下狱,刘院使旧部或被贬或被流放。凌云站在格物阁顶楼,望着南京城的万家灯火,对朱标道:“殿下,这便是同盟的力量——你我联手,可撼山岳。”
雄英康复后,每日随凌云学习《引痘图谱》。一日,他指着图谱问:“师父,这引痘术既能救人,为何太医院以前不用?”
凌云沉默片刻:“因为旧法不愿变,旧人不愿学。”
雄英握紧拳头:“儿臣长大后,要做像师父一样的人——让所有病都能治,所有法都能变!”
朱标与凌云对视一眼,均看到彼此眼中的欣慰——这孩子,或许真能成为未来的“革新之君”。
庆功宴上,凌云收到一封匿名信,字迹潦草:“天花已破,下一个‘绝症’,便是你。”
他将信投入烛火,火光中映出朱标凝重的脸:“看来,旧党并未死心。”
“无妨,”凌云望向窗外,“只要你我同盟在,只要陛下的信任在,再大的暗流,也掀不起浪。”
洪武十一年春,凌云在格物阁开设“太医院新政学堂”,招收民间医者入学,课程包括“引痘术”“生肌膏制法”“八段锦导引”等。
第一期学员三百人,结业后分赴各地,建立“引痘局”“药膳坊”“医研阁”。赵弘济虽仍任礼部尚书,却主动请缨“督办学堂”——他知道,凌云的新医道已成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一日,朱元璋屏退左右,单独召见凌云:“朕老了,标儿身子骨也弱……雄英年幼,这大明江山,将来要靠你和标儿撑着。”
凌云跪地:“陛下放心,臣必倾尽全力,护大明江山永固,护储君安康。”
朱元璋握住他的手,眼中满是信任:“有你在,朕便安心了。”
夕阳下,凌云与朱标并肩站在格物阁前。朱标望着远方:“凌卿,你说,我们这同盟,能走多远?”
凌云指向天边的晚霞:“只要医道在革新,只要民心在凝聚,这同盟,便能走到大明盛世的那一天。”
风过竹林,格物阁的铜铃叮咚作响,仿佛在为这场“生死同盟”奏响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