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的纷扰如同京城春季偶尔扬起的沙尘,虽不免烦人,却终究无法阻挡万物生长的步伐。京畿铁路首段,自格物院至西山,已完成了基础铺设与空载试运行,钢铁的脉络在阳光下闪烁着冷硬的光泽。接下来,是更为关键的载重测试与运营评估。天启皇帝朱由校心痒难耐,极想亲身体验这“铁马”奔腾之感,但终究被沈惊鸿以“陛下万金之躯,不可轻易涉险,待线路运行万全,再请御驾亲临”为由劝住。于是,代表天子视察的重任,便落在了沈惊鸿肩上。他特意带上了儿子沈承宇和女儿沈静姝,这不仅是一次公务,更是一次难得的、让儿女亲身感受时代变革的家庭出行。苏卿卿因需主持女子格物学堂的月度考评,并督导一批新药材的入库,未能同行,只是细细叮嘱了父子三人一番,目送他们离家。
视察当日,天气晴好。专用的观摩车厢挂在满载煤石、石料的车列中部,由两台经过改进、功率更大的“腾云—乙型”机车牵引。车站月台(虽是临时搭建,也已初具规模)上,工部、铁路总局的官员、护卫以及格物院的几位技术骨干早已等候多时,气氛庄重而略带兴奋。
沈承宇穿着一身利落的深蓝色劲装,外罩一件挡风的薄披风,神情专注,目光不断扫视着庞大的机车、复杂的连杆以及连接处的钩缓装置。他随身带着一个皮质封面的笔记本和一支炭笔,准备随时记录。而沈静姝则穿着鹅黄色的襦裙,外罩一件杏子红的比甲,显得娇俏活泼。她第一次来到这“车站”,看着那比她高出数倍、喷着白色水汽、发出低沉轰鸣的钢铁巨兽,既有些畏惧,又充满了难以抑制的好奇,小手紧紧攥着父亲的衣角,又忍不住探出头张望。
“不必害怕,”沈惊鸿察觉到女儿的紧张,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温声道,“这‘铁马’看似庞大凶猛,实则最守规矩,沿着这铁轨行走,比马车稳当得多。”他领着儿女,在官员的簇拥下登上专门为他们准备的观摩车厢。
车厢内部不算奢华,但宽敞整洁,座椅包裹着厚实的棉垫,最重要的是一侧全是宽大明亮的玻璃窗。列车缓缓启动,伴随着一声悠长而洪亮的汽笛声,车轮与钢轨有节奏地撞击,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
起初,沈静姝还是有点紧张,紧紧靠着父亲坐着。但随着列车速度逐渐提升,窗外的景物开始加速后退,农田、树木、房舍如同流动的画卷般展开,她的恐惧很快被新奇和兴奋取代。
“爹爹!哥哥!你们快看!”她忍不住松开父亲的手,跑到窗边,指着外面,“那棵树!一下子就跑到后面去了!还有那条小河,我们‘嗖’地一下就过去了!比骑马快多了!”她的小脸因兴奋而泛红,眼睛亮晶晶的,之前的拘谨一扫而空。
沈承宇相对沉稳,他也在仔细观察。他感受到列车启动时轻微的晃动,匀速运行时的平稳,以及过弯道时身体微微的离心感。他拿出本子,快速地画着简图,标注着:“启动加速度需优化”,“匀速运行时车厢隔尚可”,“弯道外轨或有微量磨损”。他甚至试图估算列车的平均速度,心算着从出发到第一个临时停靠点的时间和距离。
沈惊鸿看着儿女截然不同的反应,嘴角含笑。他对随行的工部官员说道:“铁路之利,首在便捷。昔日西山之煤石运抵京城,需耗时一日有余,且颠簸损耗严重。今观此车,若无意外,半个时辰便可抵达,运力更是远超车队。此乃格物之力,化天堑为通途。”
一位官员感慨道:“阁老所言极是。下官以往赴西山公干,马车劳顿,不堪其苦。如今安坐车中,品茗观景,恍若隔世。”
列车行至一段开阔地带,司机(经过培训的明军原炮手,对压力和机械有基础认知)得到指令,稍稍提升了速度。风声在窗外呼啸,地面的石碴仿佛连成了线,远处的山峦似乎也在缓缓移动。沈静姝看着这前所未有的速度景象,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又怕失仪,只好紧紧抓着窗框,发出低低的、压抑的惊叹。沈承宇则扶着座椅靠背,努力感受着更高速度下车辆的稳定性,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技术难题。
按照计划,专列在一处位于丘陵地带的临时道班房附近暂停,进行例行检查,并让司炉工为机车添水加煤。此地距离李自成叔侄负责巡护的路段不远。早有快马通传,此段所有巡丁务必在岗,严加戒备,整肃仪容。
列车停稳,蒸汽排放的“嗤嗤”声暂时取代了车轮的轰鸣。沈惊鸿带着儿女下车透气,活动筋骨。春日暖阳照在身上,带着草木萌发的清新气息。沈静姝好奇地打量着周围陌生的环境,沈承宇则目光锐利地扫视着钢轨的接缝、枕木的铺设以及路基的平整度。
就在这时,一队五人的巡丁,手持包裹铁头的巡道木棍,正沿着铁路线认真巡来。为首者,正是李自成。他身材魁梧,比常人高出半头,肩宽背厚,虽然穿着统一的、略显宽大的蓝色巡丁号服,依然难掩其精悍之气。他面色黝黑,是常年经受风吹日晒的痕迹,嘴唇紧抿,眉骨略高,使得眼神显得格外深沉。他远远看到那群被官员簇拥、气度不凡的人物,尤其是中间那位身着绯色仙鹤补子官袍、面容清癯、目光深邃的中年人,心中一凛,立刻停下脚步,示意手下四人退至路基石碴斜坡之下,垂手肃立,微微低头,以示恭敬。
沈惊鸿在官员的陪同下,信步沿着路基走了几步,目光习惯性地检视着铁路设施。他的视线掠过这队巡丁,在他们身上统一的服饰、黝黑粗糙的面庞以及那带着恭敬与警惕的姿态上停留了片刻。他能感受到这些底层护路者身上的风霜与劳碌。
随行的铁路总局官员连忙低声介绍:“阁老,这是本段的护路巡丁,多是原驿站撤并后择优录用的,负责沿线安全。”
“嗯。”沈惊鸿微微颔首,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了领头的李自成身上。此人虽恭敬肃立,但那挺拔的站姿、沉稳如山的气质,以及偶尔抬眼时目光中一闪而过的锐利,都显示出他并非普通的乡野村夫。沈惊鸿心中微动,缓步走近,平和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原是何处人士,任何职司?”
李自成没想到这位一看便是朝廷顶级大员的人物会亲自垂询,心脏猛地一跳。但他毕竟曾在驿站迎来送往,也曾在边军见过些阵仗,强自压下心中的一丝慌乱,抱拳躬身,声音洪亮却带着明显的陕北口音回道:“回大人话!小人李自成,陕西延安府米脂县人!原是在驿站充当驿卒,后……后因驿站裁撤,小人幸得考核,转为此地护路巡丁,混口饭吃!”
“李自成?!”
这个名字如同一声惊雷,在沈惊鸿的脑海中炸响!纵然他心志坚毅,早已见惯风浪,此刻也不禁心神剧震!是他!真的是他!那个在另一个时空里,高喊着“迎闯王,不纳粮”,最终攻破北京城,逼得崇祯帝自缢煤山,亲手为大明朝送终的“闯王”李自成!此刻,他竟然就站在自己面前,穿着大明的号服,恭敬地自称“小人”!
沈惊鸿面上依旧保持着波澜不惊的沉稳,但内心的波澜却汹涌澎湃。他仔细地打量着眼前这个恭敬的汉子,试图从他身上找出那些史书中描绘的枭雄痕迹——是了,这魁梧的体魄,这眉宇间隐含的悍勇,这即使在恭敬姿态下也难以完全掩盖的、仿佛蛰伏猛虎般的气息……历史在此刻,呈现出一种极其荒诞而又深刻的错位感。那个本该掀起滔天巨浪、埋葬一个王朝的人,如今却成了维护这个王朝新生血脉——铁路——的一名普通护路巡丁!是自己推动的驿站改革和铁路兴建,无形中截断了这位“驿卒”走向“闯王”的道路吗?
沈静姝站在父亲侧后方,好奇地看着这个黑壮高大的巡丁头领,觉得他看起来很有力气,像个……像个能一拳打死老虎的好汉?她偷偷想着。沈承宇也注意到了李自成,他的观察更倾向于实用角度:此人下盘稳固,眼神警惕,是个尽职尽责的巡护人选,那粗糙的双手显示他并非偷奸耍滑之辈。
沈惊鸿迅速收敛心神,不动声色地继续问道:“哦?米脂……此地生活可还习惯?巡路之职,可还胜任?”他语气依旧平和,仿佛只是寻常的关切。
李自成连忙回道:“谢大人关怀!此地比陕北富庶多了,按月发饷,从无拖欠,小人……小人心下甚是感激!巡路之事,关系行车安全,小人不敢有丝毫懈怠,定当尽心竭力!”他的话语朴实,带着底层民众对一份稳定生计的珍视。
沈惊鸿目光又转向李自成身后那个同样健壮、但面容尚带几分稚气的少年:“这位是?”
“回大人,这是小人的侄子,李过。年纪小,跟着小人跑跑腿,学些规矩。”李自成侧身让李过上前。
李过显然更紧张些,学着叔叔的样子抱拳行礼,声音有些发紧:“小……小人李过,见过大人!”
沈惊鸿看着这对在原本历史轨迹中本该是闯军核心将领的叔侄,如今却以这样一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出现在自己面前,心中感慨万千。历史的洪流,真的可以因一些关键节点的改变而转向吗?他改变了驿站系统,提供了铁路这个新的就业渠道,是否就无形中消弭了一场未来可能席卷天下的风暴?
他微微颔首,对李自成叔侄,也是对周围的官员说道:“护路之责,重于千钧。尔等兢兢业业,保障此钢铁动脉畅通无阻,便是于国有功。好好做,朝廷不会亏待踏实做事之人。”
“是!谨遵大人教诲!”李自成和李过齐声应道,心中因这位大人物(他们隐约猜到了沈惊鸿的身份,但不敢确认)的肯定而涌起一股热流和难以言喻的激动。
沈惊鸿没有再说什么,在官员的簇拥下,转身缓步走向列车。这次短暂的邂逅,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专列再次启动,踏上归程。车窗内,沈静姝依然兴奋地看着窗外,叽叽喳喳地和哥哥说着刚才看到的巡丁,猜测着他们的生活。沈承宇则埋头在本子上写写画画,记录着技术观察和一些关于护路队管理的零星想法。
沈惊鸿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脑海中却思绪翻腾。李自成的出现,像一面无比清晰的镜子,映照出他这十数年努力所带来的巨大而深远的社会变迁。一个可能颠覆王朝的潜在因素,因为一条铁路、一份工作而被悄然化解。这让他更加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给底层民众以希望和出路,才是维持社会稳定的根本。
“爹爹,您累了吗?”沈静姝注意到父亲的沉默,乖巧地凑过来小声问道。
沈惊鸿睁开眼,看着女儿关切的小脸,温和地笑了笑:“爹爹不累。只是在想,这铁路通了,像刚才那些巡丁,还有无数靠着铁路吃饭、运输货物的人,生活都会变得不一样。静姝,承宇,你们要记住,我们推动格物,兴建铁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天下像他们这样的普通人,能有一条安稳的生路,能看到更好的明天。”
沈承宇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沈静姝似懂非懂,但觉得父亲说的话很有道理,认真地说:“嗯!爹爹是在做大事,是好人!”
列车轰鸣,承载着帝国的期许,也承载着被改变的个体命运,向着北京城的方向驶去。铁轨两旁,是焕发着生机的春日田野,以及那些因为这条钢铁巨龙而命运转折的人们。沈惊鸿知道,前路依然漫长,挑战依旧众多,但至少在这一刻,他看到了希望正在铁轨的延伸处,扎实地生根发芽。李自成不再是历史的“闯王”,而是大明铁路上一名普通的守护者,这本身,就是对他所有努力的最好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