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小禾姐,你比我还大呢,总不能长着张娃娃脸,就一直装小朋友吧?” 家丰放缓了语气。
小禾慢慢掀开被子,露出羞红的脸,嘟着嘴,眼里含着泪花,委屈地说:“我是不是很没用?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做不好,还总给人添麻烦……”
家丰心里暗笑 —— 静竹早就跟他开玩笑似的说过,让她留将来给孩子当奶娘。
“怎么会没用?” 他看着小禾的娃娃脸,实在叫不出 “小禾姐”了,“你这次不是还帮我带回来枸杞吗?多勇敢啊。”
“可我姐跟我说,那些枸杞都被压扁了,根本没法用……” 小禾的眼泪掉了下来,更委屈了。
“能平安回来就好,比什么都强。” 家丰笑着安慰。
“我还害你被狼人抓走。”小禾低着头:“对不起。”
家丰看她一副要内疚半辈子的模样,决定给她一剂 “猛药”:“没关系,你好好养伤,等以后我有了孩子,还想找你当奶娘呢。”
小禾愣了片刻,低头一看,才反应过来这话的意思,脸瞬间红透,猛地把被子拉起来蒙住头,结结巴巴地说:“你、你…… 我、我……”
“就这么说定了啊。” 家丰乐呵呵地起身离开。
就让她自己胡思乱想去吧。
刚走出房门,就见阿亥捂着嘴笑:“少爷,你又调戏良家。”
“这孩子心思太重,不让她想点别的,总陷在愧疚里可不行。不如让她想点猛料,把杂七杂八的想法赶出去。” 家丰无奈地笑了笑:“为什么要说‘又’?”。
“没什么。少爷明明比小禾还小一岁多,却总喊人家‘孩子’,倒像个少年老成的长辈。” 阿亥上前,细心地帮家丰整理了一下衣服上的褶皱。
“那是自然,你家少爷我,早已不是孩子了。”家丰笑道。
正说着,阿亥忽然轻轻凑到家丰耳边,磕磕巴巴地说:“我、我看少爷阳锋英威,若是需要…… 奴婢可以伺候。”
家丰脚步一顿,连忙摆手:“还不是时候。”
说完转身就溜 —— 怪不得说孩子大了要自己的房间,这话题实在太让人招架不住。
另一边,黄豆终于收完了,晒干脱粒后一共打出五百九十斤,平均一亩地接近二百斤。
里正拿着账本,得意地去找宇文先生,两人凑在一起,又开始商量后续的上报。
可家丰收完黄豆,让人割了黄豆藤送去堆肥,然后又让人开始耕地。
这举动让村民们议论纷纷:
“天啊,县男这是要干什么?“
”都秋天了,还耕地?”
“这下可难办了,我本来想跟着县男种,可这时候耕种…… 我又不敢了。”
“谁知道庄贵人要种什么啊?我也想跟,就是没底。”
“我知道!” 人群里有人喊了一声,“县男要种小麦!选了第三种佃户方案的人家,都已经开始耕地了,种子县男给了,连牛都配好了,县男还说,要是亏了算他的!”
“冬天种小麦?这不可能啊!绝无可能!” 有人立刻反驳,满脸不相信。
“唉?你们可听说过,往西,遥远的关中地区,有个叫宿麦的?”说话的这个人,孩子在外当兵。
“宿麦是什么?”其他人好奇问。
“我听我儿子说,关中人秋冬种宿麦,来年春天长苗,四月就能成熟,这和庄贵人要做的,不谋而合啊。”
“所以说,宿麦,就是冬天种的小麦?”
这话一出,人群里安静了片刻,随即有人下定决心:“不说了,我也去翻地!”
“我去问问乐君,农肥怎么卖!” 另一个人也跟着走了。
“我去县里问问可有人知道宿麦。”
人群渐渐散了不少,但还有些人在观望。
他们对家丰的操作既疑惑又期待,若是真能成功,来年肯定要跟着学。
种小麦本是村民们的老本行,不用家丰多费口舌,核心是用上江东犁、耙耱这些新农具 —— 虽和往年的耕种方式不太一样,却大大加快了劳作效率,原本要两天才能耕完的地,如今一天就能收尾。
天气已渐渐转凉,家丰没有温度计,只能凭体感估算,大概在二十度左右。
麦种提前几天就晒过了,能提高发芽率;耕种时也特意叮嘱过,不用深耕,中耕即可;等后续气温再降些,还要进行一次冬灌,既能保墒,又能冻死土壤里的虫卵。
冬小麦种植的注意事项,家丰早就跟佃户和村民们讲得明明白白,后续只需偶尔过问,不用一直盯着。
闲下来的家丰,着手做了两件事:
一是找庄草茂刻字模 —— 将来要是想印书籍,总不能全靠手抄,那得累死,可他要求刻的是阳模,让习惯了刻阴模的庄草茂颇为头大,琢磨了好几天才慢慢找到门道。
二是闷头编写数学课本 —— 语文方面,他让宇文先生负责筛选经典篇章,自己则从阿拉伯数字符号开始,把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乘法口诀,还有列竖式、借位加减这些基础知识点一一写下来,力求简单易懂,适合孩童学习。
至于体育课,家丰打算从乡民团里找个动作规范、有耐心的人来当老师,教孩子们跑跳、练些基础拳脚,强身健体。
想到上学,家丰又琢磨起衣服的事:要摒除一些老旧规矩,就得从娃娃抓起。到时候男孩女孩一起上学,都穿他设计的校服,管什么 “女子不得穿裤” 的旧俗。
几天时间一晃而过,家丰自家的小麦已经种完了。新买的五十亩田里,有几家选了第三种佃户方案的人家,也在家丰的统一安排下,顺利种下了冬麦。
村里还有几户稍微富裕些的家庭,也跟着种了冬麦 —— 虽咬着牙把种子播进了地里,心里却满是忐忑,毕竟从没在冬天种过麦,万一一个冬天过去,麦苗全被冻死,要损失不少麦种。
另一边,学堂的建设也有了眉目:小操场已经平整好,两间学堂宽敞明亮,还特意修了厕所,这些基本设施足够满足初期教学需求了。
庄草茂三伯还在慢悠悠地刻字模,书本一时半会儿出不来,宇文先生倒是先筛选了一批合适的书籍,家丰照着单子去镇上的龙门书铺买了些回来,暂时当作过渡课本。
顺带还买了不少纸张,看着账单上的数字,家丰忍不住再次吐槽:“纸也太贵了!”
乐君那边的日子过得越发滋润,家禽和牲畜的数量越来越多,忙不过来又雇了不少人手,每天从早到晚脚不沾地,却干劲十足。
他不仅养起了猪,还找建筑队盖了新的驴棚,连堆肥的地方都重新选了,规划得井井有条。
听说乐君开始养猪,家丰特意去找了轩辕柏舟:“轩辕先生,你可知道哪里有人会骟猪?” 他解释道,“或者乡民团里有没有刀工好的,想请人给养猪场的猪骟一下,这样猪长得快,肉也好吃。”
“骟猪?” 轩辕柏舟愣了一下,随即笑道,“你说的是劁猪吧?这事儿简单,直接找个劁猪匠来就行,还用得着特意找人学?”
“劁猪匠?” 家丰一拍脑门,“对,就是劁猪!现在已经有这门手艺了?”
他忽然觉得,自己之前可能对这个时代有些误解,以为很多事还没出现。
“劁猪这手艺,打东汉就有了,据说还是华佗研究出来的法子。” 轩辕柏舟笑着解释,“猪不劁不长肥,这可是农户们都知道的常识。”
“这我倒是知道,” 家丰疑惑道,“可我之前买的猪肉,总带着股腥膻味,难道是买的猪肉不好?”
“这就和养猪的方式有关了。” 轩辕柏舟解释道,“有些人家会把家猪和猎人捕来的小野猪混养,品种杂了,肉味自然不纯;还有些农户家里就养一头猪,犯不着特意找劁猪匠,就这么散养着,养大了就卖,肉的味道自然好不了。只有养猪多的大户,才会特意请劁猪匠上门处理。”
家丰点点头:“难怪镇上买的猪肉都有味道,看来镇上是没有靠谱的劁猪匠。那我托人去县城问问,看看哪里能找到。”
“不用这么麻烦。” 轩辕柏舟摆摆手,“我找乡民团里手脚麻利的人,教他一手就行,这劁猪的手艺,我还真会。正好培养一个专门给乐君用,以后想吃好猪肉也方便。”
“噢?轩辕先生还会这个?” 家丰又惊又喜,连忙拱手道谢,“如此,那就多谢先生了!”
“谢什么,也是为了能吃到更好的肉嘛。” 轩辕柏舟笑着摆手,“在你家这些日子,吃喝从来不带重样的,某可是满足得很。”
家丰笑着说道:“说起来,我托人买来了米醋,还有近年新流传开的甜面酱,已经教给阿青怎么烤烤鸭了。今天先生可有口福了,又能尝到新美食。”
“烤鸭?” 轩辕柏舟顿时来了兴趣,“你的烤鸭有何特别之处?甜面酱我吃过,是前些年才兴起的酱料,这两样搭配着吃?鸭肉本就油腻,能做出什么新奇味道?”
家丰卖了个关子,呵呵一笑:“先生等着瞧就好。这烤鸭的吃法,关键在于甜面酱,再配上我家地窖里藏的黄瓜、香葱,还有软饼!这才是好吃的秘诀。”
“听你这么一说,某倒真有些迫不及待了。” 轩辕柏舟哈哈笑道,“那某就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