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447 章:盟书定计图东瀛,铁甲扬帆赴远征
嘉靖三年五月初一,巳时。 镇国公府的书房内,檀香与墨香交织。陆砚昭身着玄色常服,正对着一幅东瀛舆图凝神细看,舆图上用朱笔圈出萨摩藩、石山本愿寺的据点,以及武田信长的势力范围。徐阶坐在一旁,手中把玩着一枚玉佩,目光落在桌上的盟约草案上——他比陆砚昭的父亲陆崇渊小六岁,两家世交深厚,私下里陆砚昭一直以“徐伯”相称。
门外突然传来轻叩声,不等传唤,一道挺拔的身影便推门而入——十六岁的陆承熠身着劲装,腰佩短剑,面容肖似陆砚昭,只是眉宇间带着少年人的锐气与急切。他快步走到陆砚昭面前,单膝跪地:“父亲,孩儿有一事恳请!”
陆砚昭眉头微蹙,放下舆图:“何事这般鲁莽?没见为父正与你徐爷爷议事?”
“孩儿知晓父亲与徐爷爷商议远征东瀛之事,”陆承熠抬头,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如今北疆已定,京城谍网已破,孩儿苦学兵法三年,又随苍狼卫演练火器,愿随水师出征,为国效力!”
“胡闹!”陆砚昭沉声道,“东瀛战场凶险,刀剑无眼,你才十六岁,怎能去涉险?留在府中好好照看你妹妹承悦,便是你的本分。”
“父亲!”陆承熠急声道,“昔年霍去病十七岁出征匈奴,立下不世之功!孩儿已十六,并非稚童!此次水师配备铁甲战舰,孩儿自幼便随工部工匠学习舰船构造,定能为舰队效力,绝不给父亲丢脸!”
徐阶在一旁看着,眼中露出赞许之色,适时开口道:“砚昭,承熠贤侄少年英武,且胸有谋略,实属难得。此次远征东瀛,水师虽船坚炮利,但需通晓兵法、熟悉火器的后生辅助,承熠贤侄既有此志,又有真才实学,不妨让他同行历练一番。”
“徐伯此言差矣!”陆砚昭摇头道,“承熠是我陆家长子,家中还有幼妹承悦需要照看,万一他在战场上有个三长两短,我如何对得起陆家列祖列宗,又如何向你交代?”
“父亲,妹妹有母亲与家丁照看,不会有事的!”陆承熠连忙补充,“孩儿并非一时冲动,早已写下血书,愿以性命担保,绝不擅自行动,一切听从将领调遣!若此战不能立功,孩儿愿受军法处置!”他说着,从怀中取出一封封缄的血书,双手奉上。
徐阶接过血书,翻看后对陆砚昭道:“砚昭,承熠贤侄心意已决,且行事有分寸。少年人多经历练,方能成大器。此次有郑提督坐镇舰队,又有萧策、沈岳等将领辅佐,定会照看承熠贤侄。再者,让他亲历战场,见证大明铁甲舰扬威海外,对他日后承袭爵位、为国分忧,亦是大有裨益。你当年不也盼着能早日报国吗?”
陆砚昭望着儿子坚定的眼神,心中微动。他想起自己少年时也曾渴望建功立业,徐伯的话句句戳中要害,且陆承熠确实苦学多年,并非纸上谈兵。
这时,门外又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十岁的陆承悦提着裙摆跑了进来,小手拉着陆砚昭的衣袖,仰着小脸道:“父亲,哥哥想去打仗,就让他去吧!承悦会乖乖在家,等哥哥凯旋归来,给哥哥庆功!”
陆砚昭看着一双儿女,心中的顾虑渐渐消散。他沉默片刻,终是叹了口气,扶起陆承熠:“罢了,既然你执意要去,为父便准了。但你需记住,到了军中,必须严守军纪,听从将领调遣,不可逞强好胜。若敢擅自行动,为父定不饶你!”
陆承熠大喜过望,重重叩首:“谢父亲成全!谢徐爷爷出言相助!孩儿定遵父命,严守军纪,立功归来!”
“起来吧。”陆砚昭扶起他,语气缓和了些,“去收拾行装,明日随沈副将一同前往登州,到了舰队,可要好生向郑提督与萧策请教。”
“是!孩儿这就去!”陆承熠兴冲冲地起身,对着徐阶再次躬身行礼后,便快步退出了书房。
陆承悦看着哥哥离去的背影,笑着对陆砚昭道:“父亲,哥哥一定会立大功的!”
陆砚昭摸了摸女儿的头,眼中满是期许与担忧。徐阶笑道:“砚昭,虎父无犬子,承熠贤侄定不会让你我失望。”
这时,王彦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大人,武田信长使者柳生宗矩已在偏厅等候,随身只带两名护卫,均已查验无误。”
“请他进来。”陆砚昭收敛心神,重新将目光投向桌上的盟约草案。
片刻后,一名身着深色武士服的男子走入书房,面容刚毅,腰间佩着两把太刀,正是柳生宗矩——武田信长麾下的剑术高手,兼管外交事宜。他对着陆砚昭与徐阶躬身行礼,用略显生硬的汉语道:“武田家使者柳生宗矩,拜见镇国公、徐阁老。我家主公愿与大明结盟,共灭萨摩藩与石山本愿寺,永为大明藩属。”
徐阶起身回礼,指了指桌上的盟约草案:“柳生先生,盟约条款我们已拟定,你且过目。大明愿助武田公平定东瀛,提供铁甲舰支援与火器图纸;待事成之后,东瀛需向大明称臣纳贡,开放五处通商口岸,不得与其他势力勾结。”
柳生宗矩拿起草案仔细翻看,目光停在“火器图纸”四字上时,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抬头道:“镇国公,徐阁老,盟约条款我家主公均无异议。但萨摩藩与毛利、长州等藩仍有勾结,石山本愿寺的僧兵战力凶悍,仅凭武田家之力难以速胜,还需大明水师主力相助。”
陆砚昭放下舆图,语气坚定:“此事早已安排。郑崇礼提督已率龙王级铁甲舰15艘、巨龙级40艘、猛龙级80艘、迅龙级150艘,及鲲鹏级运兵船15艘、破浪级30艘、踏浪级60艘,于四月三十日从登州启航,预计五月初十抵达东瀛近海。”他顿了顿,补充道,“大明水师的任务,一是封锁萨摩藩海岸线,二是协助武田军攻克石山本愿寺总部。”
柳生宗矩大喜,躬身道:“多谢镇国公!我家主公已集结三万精兵,待大明水师抵达,便从陆路进攻萨摩藩主城鹿儿岛。石山本愿寺的总部在石山,三面环水,正好由大明水师主攻。”
徐阶接口道:“柳生先生,大明还需武田公交代两件事。其一,提供萨摩藩与石山本愿寺的详细布防图;其二,约束部下,不得伤害平民,否则盟约即刻作废。”
“请二位大人放心!”柳生宗矩立刻从怀中取出一卷图册,“这是我家主公绘制的布防图,标注了萨摩藩的炮台位置与石山本愿寺的粮库所在。我家主公早已下令,严禁士兵滥杀无辜。”
陆砚昭接过布防图,与徐阶相视一眼,点头道:“好。盟约今日便可签署,柳生先生可留在京城,待水师捷报传来,再回东瀛复命。”
午时。 登州港内旌旗招展,海风卷着浪花拍打码头。15艘龙王级重型铁甲舰如巨兽般停泊在港口最深处,黑色的烟囱喷吐着淡淡的蒸汽,950mm主炮的炮管在阳光下泛着冷光。40艘巨龙级、80艘猛龙级、150艘迅龙级铁甲舰依次排列,形成一条绵延数里的钢铁长龙,60艘踏浪级炮艇穿梭其间,进行最后的启航检查。
郑崇礼站在龙王壹号的舰桥,身着水师提督官服,目光扫过整装待发的舰队。陆承熠身着水师制服,站在沈岳身旁,眼中满是兴奋与期待。他按捺住心中的激动,认真听着将领们商议启航事宜。
“传令各舰,按预定航线启航!”郑崇礼高声下令,“龙王级、巨龙级居中,猛龙级、迅龙级负责警戒,踏浪级在前开路,运兵船随队跟进!”
“得令!”副将高声应和,通过铜管传声下达指令。
刹那间,港口内响起震天的汽笛声,铁甲舰的引擎轰鸣着启动,螺旋桨搅动海水,激起巨大的浪花。15艘鲲鹏级运兵船与30艘破浪级运兵船紧随其后,船上的两万七千名大明士兵整齐列队,手持嘉靖一世步枪,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的海平面——他们的目标,是东瀛鹿儿岛与石山。
码头上,前来送行的百姓挥舞着手中的小旗,高声呐喊:“大明水师,所向披靡!”士兵们纷纷挥手致意,汽笛声与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响彻整个登州港。陆承熠站在甲板上,望着渐渐远去的码头,心中暗下决心:定要在东瀛战场立下功勋,不负父亲与徐爷爷的期望。
郑崇礼拍了拍他的肩膀:“承熠贤侄,战场之上,唯有谨慎与勇敢并存,方能存活。好好历练,莫要辜负镇国公与徐阁老的信任。”
“多谢郑提督教诲,侄儿定铭记在心!”陆承熠躬身应道。
未时。 乾清宫前的广场上,阳光明媚。10岁的朱载霖身着明黄色戎装,腰佩宝剑,站在高台上,身旁是手持黄龙旗的麦福。陆砚昭、徐阶、王彦等大臣分列两侧,目光灼灼地望着台上的小天子。
今日是大明水师远征东瀛的授旗之日,依照规制,需由天子亲自授予帅旗,以壮军威。郑崇礼的副将沈岳已抵达京城,此刻正单膝跪在高台下,等候授旗。
朱载霖拿起麦福递来的黄龙帅旗,旗帜上绣着“大明水师”四个大字,边角镶嵌着金线。他走到沈岳面前,小手举起帅旗,声音清亮:“沈副将,朕授你黄龙帅旗,率大明水师远征东瀛,平定叛乱,扬我国威!若得胜归来,朕必重赏!”
沈岳双手接过帅旗,高高举起,高声应道:“臣遵旨!定不负陛下厚望,踏平东瀛,凯旋归来!”
朱载霖点点头,又道:“告诉郑提督,要善待东瀛百姓,只诛首恶,不扰良民。另外,若武田信长真心归顺,便按盟约行事;若有二心,一并剿灭!”他顿了顿,想起陆承熠,补充道,“陆承熠也在舰队中,替朕转告他,好好打仗,朕等着他的捷报!”
“臣谨记陛下教诲!”沈岳再次叩首,随后起身,捧着黄龙帅旗,转身大步离去。广场上的锦衣卫与禁军士兵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震耳欲聋。
朱载霖站在高台上,望着沈岳远去的背影,小脸上满是坚定。他转头对陆砚昭道:“陆先生,朕等着水师与承熠的捷报。”
陆砚昭躬身道:“陛下放心,臣已命人在沿海各地设立传信站,一旦有捷报,即刻奏禀陛下。”
徐阶上前一步,笑道:“陛下,如今北疆平定,东瀛将讨,大明国泰民安,此乃陛下之福,万民之福。”
朱载霖微微一笑,小手背在身后,望着远方的天空。他虽年幼,却已明白,这场远征不仅是为了平定东瀛,更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而此刻,登州港的铁甲舰队已驶入茫茫大海,朝着东瀛的方向,扬帆而去。一场席卷东瀛的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