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未来如何,眼下最紧迫的,是活下去!”朱迪钠将画面转向烽火连天的北京城头。“也先见政治讹诈失败,恼羞成怒,发动了对北京的猛烈进攻。”
画面中,瓦剌骑兵如潮水般涌向各门,箭矢如蝗,杀声震天。
“而此刻,大明军队的灵魂人物,是身披甲胄、立于德胜门前的兵部尚书于谦!”天幕特写在于谦坚毅的脸上,“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统筹全局,指挥若定。”
朱迪钠快速讲解于谦的部署:
“第一,坚壁清野,将城外百姓迁入城内,焚烧周边草料,让瓦剌骑兵无处补给。
第二,分遣诸将,列阵九门外,背城一战,以示必死决心。他自己亲自督战德胜门,直面也先主力。
第三,严明军纪,‘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这条铁律,让明军士气大振。”
“太硬核了!文人带兵,狠起来就没武将什么事了!”“一根小辣椒”佩服得五体投地。
激烈的攻防战在天幕上上演。
德胜门外,也先主力落入明军伏击圈,神机营火铳齐发,大将石亨率军从正面冲击,瓦剌军死伤惨重。
西直门外,守军一度危急,但于谦及时调兵增援,稳住了阵脚。
彰义门外,明军民兵甚至主动出击,缴获了大量物资。
“也先猛攻五日,损兵折将,却无法撼动北京分毫。”朱迪钠总结道,“加之各地勤王军陆续赶到,也先害怕后路被断,只得于十月中旬,挟持着太上皇朱祁镇,悻悻然撤军北还。”
“北京保卫战,在于谦的领导下,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大明,挺过了开国以来最危险的一刻!”“熬夜会秃头”激动地发了一排烟花。
奉天殿前,朱元璋和朱棣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朱棣更是击节赞叹:“于谦,真乃国之干城!此功,当封侯爵!”
“然而,家人们,”朱迪钠话锋一转,画面给到了紫禁城中,刚刚经历大战,脸上带着疲惫却也有一丝掌控权力后微妙变化的皇帝朱祁钰,以及他身后那座象征着储君之位的东宫。
“当北京城的硝烟散去,胜利的欢呼响彻云霄之时,那个在危难中被匆忙确立的‘太子-皇帝’二元结构,就像一颗深埋的种子,已经在这片刚刚浇灌了热血的土壤里,悄然扎根。”
“未来的朝堂,注定不会平静。”
“家人们,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胜利,”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一种历史洞察的穿透力,“它更是一次用鲜血和危机换来的、对帝国都城防御体系的极限压力测试,并由此铸就了未来守护北京的铁律!”
天幕上浮现出清晰的守城策略图示。
“首先,就是‘九门紧闭,绝不开城’。”朱迪钠强调,“无论城外是皇帝叫门还是敌军诈降,城门绝对不能开!这是用宣府、大同的坚守和朱祁镇被俘的惨痛教训换来的第一条铁律。从此,城门司的指挥权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次,是‘外军布阵,背城而战’。”画面显示明军主力在城外列阵,与城头守军形成犄角之势。“于谦力排众议,拒绝将各地勤王军放入城内休整,而是直接部署在城外关键位置。这样做,既避免了大军入城可能带来的混乱和消耗,也使得防线向外延伸,增加了防御纵深,迫使敌军无法直接攻城。”
【军事常识】发弹幕解读:“这是非常高明的策略。背城列阵,士卒无退路,唯有死战。而城头火力可以覆盖支援,相当于给野战部队加了个无敌buff。当然,这对城外部队的意志是极大考验。”
“大家发现没有,”朱迪钠引导着观众,“这些在危急关头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策略,带着强烈的‘文臣思维’烙印——重全局谋划、重后勤调配、重制度规则、重心理防线。”
他对比道:“想想永乐年间北征,靠的是名将率领精锐骑兵长途奔袭,打的是机动和歼灭。而北京保卫战,打的是体系,是消耗,是意志。于谦更像一个顶级的cEo,将北京城及其周边资源整合成一个高效的战争机器。”
“反观此时的武将集团,”朱迪钠调出了随驾土木堡的阵亡勋贵名单,“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泰宁侯陈瀛……几代人积累的、能征善战的功勋贵族几乎一扫而空。剩下的武将,要么资历尚浅,要么能力平庸,在如此国难当头的决策中,几乎集体失声。”
“活下来的石亨等人,更多是作为出色的战术执行者,而非战略决策者存在。”“历史课代表”补充道。
奉天殿前,朱元璋和朱棣都沉默了。他们一手打造的,以淮西勋贵和靖难功臣为核心的军事贵族集团,在这场荒唐的亲征和惨烈的守城中,宣告了时代的终结。
朱棣喃喃道:“难道……日后这兵权,真要尽入文臣之手?”他语气复杂,既有对武将集团不争气的愤怒,也有一丝对未来的担忧。
天幕上的弹幕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格局打开”发言:“我觉得,土木堡之变和北京保卫战,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自洪武、永乐以来,由开国、靖难功臣及其后代主导军队的时代结束了。文官系统,通过于谦这样的杰出代表,不仅接管了行政,也开始深度掌控军事指挥权。”
“制度史观察者”深入分析:“这不是偶然。科举制下,文官系统有稳定的人才输送和更替机制。而勋贵集团依靠世袭,极易出现能力退化。此消彼长,加上这次近乎团灭的打击,文官掌兵成为必然。于谦只是将这个进程大大提前并固定了下来。”
“那么问题来了,”“逻辑鬼才”抛出疑问,“文官掌兵,是好是坏?”
“短期看,在特定时期(如守城),文官的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可能更有效。”“熬夜会秃头”分析,“但长期看,会不会导致军队进取心不足,过于保守?而且文官内部的党争,会不会更容易蔓延到军队?”
“无论如何,”朱迪钠总结道,“北京第一次保卫战的成功经验——九门紧闭、外军布防、统一指挥、严明军纪——成为了此后大明都城防御的范本。这套由文官主导设计、在危难中淬炼出的‘北京守则’,在未来的岁月里,还将经历三次严峻的考验。”
天幕上依次闪过“庚戌之变”(嘉靖朝)、“己巳之变”(崇祯朝,后金第一次入塞)、以及明末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模糊影像。
“而于谦,以其巨大的威望和事功,为文官深度介入乃至主导军事事务,提供了最光辉的范例和最充分的理由。自他之后,兵部尚书(本兵)的地位急剧上升,总督、巡抚等文官统帅武将的体制也逐渐成熟和完善。”
“大明军队的控制权,不可逆转地,‘文官化’了。”
天幕在于谦屹立城头的背影和紫禁城深沉的重檐下缓缓暗下。一场危机的解除,却开启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新时代。帝国的武功,将从此被深深烙上“文治”的印记,其间的得失功过,留待后人无尽评说。奉天殿前的两位太祖太宗,目光穿透时空,仿佛已看到了那迥异于他们时代的、文牍与刀剑并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