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明面上的任务是“破译甲骨古文”,为此也确实装模作样地翻阅了一些金石、古文字类的书籍,但实则,在黄裳这位堪称“活目录”的协助下,他开始系统性地、隐秘地翻阅、检索与道家修炼、先天之气、阴阳调和、导引术乃至内丹理论相关的典籍。
黄裳此人,于学问一道极为严谨刻板,但对道藏的分类、典籍内容乃至微言大义,真正做到了如数家珍。
王伦只需提出一个模糊的方向或概念,黄裳往往能略一思索,便精准地找出数部甚至十数部相关着作,其效率之高,见解之精准,让王伦暗自庆幸不已,若非有此人在,自己在这书海中盲目摸索,真不知要耗费多少光阴。
“王先生近日所阅,似多集中于‘先天’、‘姹女’、‘气机导引’、‘龙虎坎离’之说?”
一日,黄裳在整理一堆刚取下的帛书时,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目光却清澈澄净,并无丝毫探究隐私之意,更像是纯粹学人之间对学问方向的探讨兴趣。
王伦心念微动,知这等细微的查阅偏向,绝难瞒过黄裳这等慧眼如炬、心思缜密之人,便半真半假地叹道。
“黄校书明察。不瞒您说,在下于游历途中,偶遇一桩疑难奇症,关乎友人先天之气异变,阴阳冲克失衡,寻遍名医皆束手无策,言非药石能医。”
“在下心中焦虑,故想从先贤典籍中,或能寻得一线化解之机,哪怕只是理论上的可能。”
黄裳闻言,若有所思,沉吟片刻方道。
“先天之气,源于太极未分,禀受于父母,藏于肾命;姹女之象,暗合至阴之本,其性灵动而易扰。其中玄奥精微,涉及生命本源,确非寻常医书、方技能载。”
“或可……于《云笈七签》中求索一番。此书包罗万象,集前代道书精要,于导引、存思、服气、内丹乃至……阴阳调和之道,皆颇有精微论述,或能有所启发。”
王伦精神陡然一振,《云笈七签》正是他此行的终极目标!
在黄裳的精准指引下,他很快从浩如烟海的道经区域中,找到了那部收录了《云笈七签》的厚重函套。
两人合力,小心翼翼地取出其中与行气、内炼相关的卷册,重点查阅其中关于“房中”、“合气”、“阴阳丹法”、“姹女婴儿”等更为隐秘的章节。
秘阁之内,烛火常明,映照着两人专注的身影,常常不知窗外日月几何。
王伦凭借穿越者的思维优势与现代解剖学、能量学的模糊概念,尝试理解古籍中玄乎其玄的术语;而黄裳则以其深厚无比的道家素养与文字功底,为他剖析微言大义,解释经络窍穴、气机流转的内在逻辑。
二人一者思路新奇,一者根基扎实,竟配合得颇为默契,常常就一个修炼细节讨论至深夜。
终于,在一卷名为《金丹姹女论》的古老残篇中,他们找到了关键性的记载!
那卷帛书年代久远,边缘已有破损,字迹却依然清晰。
其中一段写道:“……夫姹女者,先天至阴之精也,藏于坤元,动于癸水。其气玄幽,性能感通,能动阳枢,亦易遭阳激而妄行。然孤阴不长,独阳不生。”
“若遇真阳牵引,机缘巧合得以激发,而无相应调和导引之法,则如冰投沸鼎,非但无益,反遭其噬,阴火焚身,元气溃散……”
“欲降服姹女,非以强力禁锢,当以真意导引,如水载舟,循河车之路,过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之隘,行大小周天之数,使龙虎交媾,金木并融,阴阳既济,则躁气自平,狂澜自息,反成修炼之资,滋养双方神气……”
更为珍贵的是,这段文字旁边,还附有一幅笔法古朴、极为精细复杂的人体经络行气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种种窍穴与真气运转的路线、火候时机,其中许多关窍与连接方式,迥异于寻常修炼法门,赫然正是一篇玄奥无比、专为解决此类问题而设的双修秘法!
它不仅详细阐述了如何引导、安抚、调和躁动的姹女之气,更点明在双方心意相通、特定法门引导的条件下,此气反能阴阳交融,成为双方修为精进的巨大助力。
王伦强抑住心中的激动狂喜,屏住呼吸,仔细将这篇功法口诀与那幅复杂的行气图,分毫不差地牢牢刻印在脑海深处。
他侧目看向身旁的黄裳,只见这位未来的武学宗师,此刻也正凝神注视着那幅行气图,眉头微蹙,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虚划,模拟着气机流转的路径,眼中闪烁着悟道般的光芒,似乎也已完全沉浸在这玄妙深奥的阴阳至理之中,有所触动。
“黄校书,您看此篇……所述之理,似乎暗合天地阴阳生生不息之至理,精微玄妙,非同凡响。”
王伦压下心绪,试探着说道,想听听黄裳的见解。
黄裳闻言,缓缓收回目光,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那图中的奥义吸入肺腑,良久才叹道。
“不错,阴阳之道,相生相克,互为其根,本就是宇宙万物生灭之法则。此图所示气机流转,内外呼应,非止于……男女形迹,更关乎天地间阴阳气机之升降流转,人身小宇宙与外界大宇宙之共鸣。王先生,你所寻之答案,或许……真谛就在其中了。”
他的话语中带着一种豁然开朗的感慨,显然这番查阅,于他自身亦是一次重要的启迪。
王伦心中感激,郑重地向黄裳深深施了一礼。
“黄校书学识渊博,洞察入微,若无您悉心指点,王某断难在此浩渺书海中寻得此径。此番指点迷津之恩,王某铭记于心,永志不忘!”
黄裳坦然受了他这一礼,清癯的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属于学者的欣慰笑容。
“王先生客气了。能与此等深奥道理相遇,亦是黄某之幸。但愿能解你友人之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