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乾清宫。
昨日的甘霖似乎洗净了殿宇的沉疴,连空气都通透了几分。
御案之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神情虽依旧带着帝王的威仪,但眉宇间那积年难化的沉重与焦虑,已被一种复杂的、偏向审慎乐观的神色所取代。
殿下,首辅周延儒、兵部尚书陈新甲、户部尚书、工部尚书等一众核心大臣分列两旁,人人脸上都多了几分振奋与思索。
殿内商议的气氛,也前所未有地转向务实与高效。争论依然存在,但焦点已从“是否可行”转变为“如何推行”。
“陛下,”户部尚书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难以置信的喜悦和一丝“烦恼”,“北直隶各地呈报,经昨日天雨之后,粮食增收已无悬念,各地常平仓、义仓皆已爆满,民间存粮极丰,以往困扰多年的漕粮压力、赈济压力,可谓一扫而空!此乃旷古未有之盛事!”
兵部尚书陈新甲接口道:“陛下,民生既安,盗匪自息。各卫所报,近日治安案件锐减,逃卒现象亦大幅减少。军心因粮饷足额乃至有所盈余,颇为安稳。只是……”
他话锋一转,“各地卫所军官、勋贵庄田,此前多有隐匿田亩、抗拒清丈者,如今眼见天雨普惠,亩产惊人,其中贪鄙之徒,恐怕更不愿如实上报田产,缴纳赋税了。”
这才是摆在眼前最现实的问题。丰饶解决了生存问题,却也将原有的利益分配矛盾凸显了出来。
首辅周延儒捻须沉吟道:“陛下,山东之事,可为镜鉴。李崇善主动顺应,得享殊荣;赵文博负隅顽抗,身死族灭化为耕牛;孔府虽暂失特权,却也得保清名,更有仙树祥瑞,未来可期。顺昌逆亡,天道昭昭。如今北直隶得天雨之恩,根基已固,正当借此大势,强力推行《新世三约》,彻底清丈田亩,核定赋税,此其时也!”
崇祯微微颔首,目光扫过众臣:“众卿所言,甚合朕意。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仙师已铺平道路,朕与朝廷,岂能落后?”
他声音沉稳,带着一丝决断,“新政推行,刻不容缓。然北直隶乃京畿重地,勋贵官僚云集,不同于山东。当有周全之策。”
经过一番深入商议,一系列针对性的政令迅速形成:
一、旌赏与威慑并行:
明发谕旨,嘉奖天恩: 公开诏告天下,宣扬丰饶之雨乃上天暨仙师佑护大明、普惠万民之体现,皇帝率百官叩谢天恩。将北直隶的丰收定性为祥瑞,奠定新政推行的神圣性与合法性。
借鳌拜、永昌伯之事立威:毫不避讳地将通州之事公告天下,详细罗列鳌拜及其党羽勾结内应、劫掠国本、以及过往烧杀抢掠之罪行,强调其被仙师制裁、化为女子赎罪之“天罚”结局。以此强烈震慑所有心怀异志、尤其是暗中通敌或试图对抗新政者。明示顺逆之道,天差地别。
二、新政推行具体措施:
成立“京畿清丈总理衙门”: 由皇帝特旨,抽调户部、都察院、顺天府精干官吏,并邀请山东新政推行有经验者参与,组成一个直属皇帝、权力极大的临时机构,专职负责北直隶地区的田亩清丈、户籍核查、赋税重新核定工作。赋予其越过原有官僚体系、直接查勘田产、问讯权贵的权力。
颁布《北直隶均田赋细则》:基于《新世三约》精神,制定更详细的本地化条例。
明确标准:规定无论官绅勋贵,依律保留基本田产(数额较以往优容有所减少),超出部分必须如实报备,纳入均田范围。
奖励主动:设下期限,鼓励田产所有者主动上报清丈。凡期限内主动配合、如实申报者,其超出部分田亩可享受首年赋税减免,并可优先承租附近官田。
严惩隐匿:逾期或被核查出隐匿田产者,一经查实,隐匿田产全部充公,并课以重罚。若有串联抗法、暴力阻挠者,参照赵文博例,严惩不贷,家产抄没。
流民安置与劳力转化:利用眼下物资极度充裕的良机,加大“以工代赈”力度。大规模招募流民和剩余劳力,兴修水利(疏浚运河、修建水库)、加固黄河堤防、整饬官道驿站、甚至规划新城扩建。不仅进一步巩固民生基础,更能将丰饶的物资转化为长久的国力,同时避免闲散劳力滋生事端。
鼓励工商,消化盈余:下令各地官府引导民众,将过剩的粮食果蔬用于发展酿造、制酱、腌制、纺织、手工编织等副业。既可延长食物储存时间,丰富物资种类,又能促进手工业发展,开辟新的财源。
新政教化:责令各地学官、塾师,在宣讲圣贤书的同时,必须加入对《新世三约》、丰饶普惠、以及近期天雨恩泽、通州天罚等事的解释,统一口径,引导舆论,使新政理念深入人心。
三、 针对特殊群体的策略:
勋贵与高级官僚: 由崇祯亲自或派心腹重臣进行私下召见或谈话,既陈明利害(仙师之威、朝廷之决心、山东前例),也给予一定安抚(保留体面、承诺其家族在新政秩序下的利益),软硬兼施,迫使其带头配合清丈。重点打击个别冥顽不化、影响恶劣的典型。
中小地主与富户:以政策引导为主,强调“主动顺应”的好处(如李崇善),并警告隐匿的后果。利用其趋利避害的心理。
卫所军官:由兵部协同清丈衙门,重点核查军屯、勋庄土地。承诺清丈后,部分收益可用于改善军备、提高士卒待遇,换取中下层军官的支持。
崇祯最后沉声道:“诸卿,此乃千秋大业,亦是当前要务。仙师已开太平之基,朕与尔等,若不能借此良机,涤荡积弊,开创新局,上负天恩,下负黎民!望诸卿同心协力,勿辞劳苦,勿惧权贵,务必使新政在京畿之地,扎深根,发壮芽!”
“臣等遵旨!必竭尽全力!”众大臣齐声应诺,神色肃然。他们能感受到皇帝决心已定,且大势所趋,反对的声音在朝堂上已难以掀起风浪。
一道道盖着皇帝玉玺和内阁大印的诏书、政令,迅速从紫禁城发出,如同无形的网络,罩向整个北直隶。
北直隶的权贵、地主、官僚们,真正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必须做出选择:是顺应这不可阻挡的洪流,还是成为被巨轮碾碎的顽石?朝堂上的定策,即将在地方上掀起新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