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选的大规模围剿,在付出惨重代价却连孙铁柱的衣角都没摸到之后,终于不得不草草收场。
张献忠得知消息,虽然暴跳如雷,骂骂咧咧地摔了杯子,但眼下他正忙着攻打襄阳府,实在抽不出更多精锐和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妖人”继续纠缠。
只得悻悻作罢,严令各部加强戒备,遇到“妖人”及时预警,暂以驱离为主。
压力骤减。孙铁柱立刻感受到了这种变化。那些如同跗骨之蛆般的搜索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畏惧下的“敬而远之”。
他站在一处高坡上,望着下方一片被战火摧残过、但土地底子尚存的河谷地带。
这里位置相对隐蔽,有水源,而且通过地脉感知,他能察觉到附近散落着不少不敢靠近城镇、在山野中艰难求生的零星百姓。
“一直救人送走,并非长久之计。”
孙铁柱心中明悟,
“药师派我等出来,是为播撒丰饶,而非仅仅做个救火队员。此地百姓之苦,根源在于无生机、无希望。”
他决定改变策略。
他没有再大规模地引导流民长途跋涉北上,而是开始以这片河谷为中心,清理废墟,平整土地。他动用力量,并非为了战斗,而是为了建设:
他引导肥土沃壤从河床下翻涌上来,覆盖掉被血与火污染的表层土。
精心催生出大片生长迅速、产量极高的“丰饶薯”和耐旱粟米,金黄的稻穗和饱满的块茎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
他净化水源,并引导溪流分出数条灌溉支渠。
用活化并引导生长的巨大藤蔓和树木,快速搭建起了一片简陋却足够遮风避雨的棚屋区。
做完这一切,他站在河谷入口处,运起力量,声音如同沉厚的钟声,远远传开:
“此地乃丰饶之地!无饥馑!无病疫!欲求生路者,皆可来此!”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令人心安的力量,驱散着恐惧。
起初,只有寥寥几个胆大的、快饿死的山民小心翼翼地靠近。
当他们看到那一片片不可思议的庄稼和干净的水源时,顿时哭喊着扑了上去,疯狂地啃食着新鲜的薯块。
孙铁柱没有阻止他们,只是平静地看着。等他们稍微缓解了饥饿,他才走上前,开始组织他们:
“粮食管够,但需自食其力。壮丁负责垦殖、巡逻;妇孺负责采集、编织;老者亦可看护孩童、传授经验。此地,需我等共建。”
他展现出的力量和带来的实实在在的食物,就是最好的说服力。
幸存者们很快被组织起来。孙铁柱将云茹赐予的“丰饶之种”分发给那些看起来最踏实肯干的农民,并教导他们如何培育。
他不再是孤身一人。他开始培养助手——几个机灵的年轻人跟着他学习简单的辨识草药和催生技巧;
几个有过军旅经历的老兵被他组织起来,拿着简陋的武器负责警戒和维持秩序。
这个小小的河谷据点,如同沙漠中的第一点绿洲,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
消息逐渐传开,越来越多的逃难者慕名而来。
孙铁柱来者不拒,但立下了简单的规矩:勤勉劳作、互助互利、不得内斗。违者,他会毫不犹豫地将其请出河谷。
他依旧会外出,继续救人,并且有目的地清扫周边,拓宽安全区域,并引导遇到的流民前往河谷聚居点。
他的力量消耗依旧巨大,但方式变了。不再是用于激烈的对抗,而是用于持续的滋养和建设。
每一次成功地收获一季粮食,每一次治愈一个病人的伤痛,每一次看到聚居地又多了一户人家。
他都能感觉到体内那丰饶的力量变得更加沉淀、更加浑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