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大伙儿又去杂货铺置办东西。
王桂兰拿起大红棉被,对着太阳照了照:“这棉花够厚实,英子冬天盖着肯定暖和。”
碗筷、脸盆,连搪瓷缸都挑带喜字的。
陆小雅赖在糖果摊前走不动,直嚷嚷:“妈!结婚得买糖!我要这个水果糖!”
王桂兰笑着抓了一大把:“少不了你的!得多买点,到时候给乡亲们都分分!”
边挑边念叨:“水果糖、奶糖、酥糖都得有,让大伙都沾沾喜气!”买的东西越来越多,三辆驴车都堆得冒尖儿。
好不容易回到陆家屯,刚到四合院门口,老木匠就愣住了:“乖乖!这院子真气派!青砖灰瓦,红漆大门,比以前地主家还讲究!”
跳下车转圈看,直羡慕:“这院子配上红木家具,绝了!”
王桂兰笑得脸上开花:“老哥过奖啦!不就图孩子们结婚热热闹闹嘛!”
进了院子,大伙手脚麻利地往下搬东西。王桂兰扯着嗓子指挥。
“缝纫机搁堂屋窗户边,床抬去东厢房,衣柜靠墙放!” 来来回回跑得满头大汗,却越干越起劲儿。
李秀兰也帮着指挥:“这个梳妆台放这儿正好,光线好,英子化妆也方便。”
家具安置妥当,王桂兰拽着李秀兰就往村里跑:“赶紧找几个会炒菜的婶子大娘,
三天后过来帮忙办席面。张婶烧的红烧肉、李嫂炸的丸子那叫一个香,说啥也得把人请来!”
挨家挨户敲门,脸上笑出褶子:“妹子,我家少枫要结婚了,到时候可得来搭把手,工钱肯定少不了!”
李秀兰也跟着说:“是啊是啊,少枫这孩子不容易,结婚是大喜事,大家都来帮帮忙,热闹热闹。”
这边陆勇揣着红纸,见人就通知:“我家少枫下月初六办喜事,到时候一定来喝喜酒!” 逢人就夸儿子,腰板挺得倍儿直。
陆少枫和耗子在新房里忙得脚不沾地。
陆少枫铺开大红色的被褥,使劲拍平:“这被褥得好好晒晒,盖着才有太阳的香味儿。”
耗子拿软布蘸着香油,仔细擦着红木家具:“枫哥,这家具锃亮锃亮的,英子姐见了指定喜欢!”
耗子边擦边说:“枫哥,刚才我妈跟那老爷子说好了,等我家盖好房,也去他那儿买家具,到时候你再帮我参谋参谋。”
陆少枫笑着说:“没问题!保证让你风风光光结婚。”
俩人又去搬酒,仓库里的酒堆得像小山,他们赶着两辆驴车,来回跑了五六趟,才把酒全运到新房酒窖。
陆少枫擦着汗念叨:“瞧瞧这酒窖,七八十箱茅台,上千斤药酒,
之前打猎攒的鹿骨全泡上了,还特意去秦家屯,拉回 800 斤五年陈的高粱酒,
把老李头家存的陈酿都买空了,可得好好收着!”
搬完酒,又把大青、白龙、小花几只狗领进新房。
九条狗一进院子撒开欢,东闻闻西嗅嗅。陆少枫指着前院喊:“大青、白龙、小花在前院守着,机灵点!”
又指指后院,“剩下的去后院看好菜园子!” 狗子们摇着尾巴各就各位,前院后院全是欢快的狗叫声。
王桂兰和李秀兰忙完村里的事儿回来,瞅见新房收拾得利利索索,
家具摆得整整齐齐,酒窖堆得满满当当,王桂兰眼眶一下子就红了:“太好了,太好了…… 我儿子终于要成家了。”
虽然英子还没来,可她已经能想象到儿媳妇进门的模样,脸上笑开了花。
李秀兰也感慨道:“桂兰姐,你就等着享福吧!少枫有出息,英子也是好姑娘,以后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
我家耗子要是有少枫一半懂事,我就烧高香了。”
耗子在一旁嘟囔:“妈,我也很懂事啊。” 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太阳慢慢往西沉,金色的阳光铺满四合院,红漆大门被染得通红,也照亮了一家人忙活的身影。
陆少枫看着母亲眼角的皱纹和止不住的笑容,心里明白,这场婚礼不只是自己的喜事,更是母亲盼了大半辈子的心愿。
两天后的清晨,陆家屯外小山坡,被一层薄薄的雾气笼罩,空气里却弥漫着浓浓的喜庆味儿。
陆少枫的四合院门口挂起了红灯笼,贴着大红的喜字,
连门框上都缠了红绸布,远远望去一片红火,引得路过的村民都忍不住驻足观望。
王桂兰天不亮就起了床,穿着新做的蓝色褂子,在院子里指挥着帮忙的邻居。
“张婶,把那桌布再铺平些!李叔,鞭炮记得放门口,等会儿接亲回来就点燃!”
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眼角的皱纹里都藏着笑意,时不时抬手理理头发,又拍拍衣角的灰尘,生怕有半点不周到。
陆勇穿着笔挺的中山装,胸前别着朵小红花,正跟来帮忙的村民们打招呼,逢人就递烟。
“快请进,快请进,今天都别客气,敞开了吃!”
听到大家夸儿子有本事,笑得合不拢嘴,腰板挺得笔直,满脸都是为人父的骄傲。
院子里已经搭起了临时的灶台,四个厨子围着灶台忙得热火朝天。
大铁锅里炖着的猪肉,发出咕嘟咕嘟的声响,香气顺着锅盖的缝隙往外钻,引得旁边帮忙的孩子们直咽口水。
案板上摆满了切好的蔬菜和肉类,几个邻居大婶正手脚麻利地摘菜、洗菜,说说笑笑间手里的活儿也没停。
没过多久,亲戚朋友们就陆续到了。
秦家屯的秦叔带着秦晓露一家人都来了,还有秦家屯长秦河、队长秦大山一进门就大声道贺:“恭喜恭喜!少枫这小子可算把英子娶进门了!”
王家屯的亲戚们也提着点心匣子赶来,跟王桂兰拉着家常,夸赞新房气派。
供销社的王主任和林场的张主任也来了,王主任还特意带来了两坛好酒,笑着说:“少枫,今天可得多喝几杯!”
院子里很快就坐满了人,一共摆了十六桌,每张桌子上都放着搪瓷缸和粗瓷碗,筷子摆得整整齐齐。
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打闹,大人们则聚在一起聊天,说笑声、碗筷碰撞声、厨子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充满了 80年代初结婚时特有的质朴与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