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牢深处,烛火如豆,在铁栏间投下摇曳的影子,仿佛无数冤魂在无声挣扎。
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霉味、血腥气,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药香——那是谢云书留在裴御史伤口上的银针所散发的气息。
裴御史蜷坐在草席上,双手被玄铁镣铐锁住,手腕早已磨出血痕。
他双目赤红,喉咙干哑,却仍死死盯着牢门方向,仿佛要将那片黑暗撕开一道口子。
脚步声来了。
轻,缓,却极稳,像是踩在人心最脆弱的那一根弦上。
他猛地抬头。
“小砚?!你怎么敢来!”
声音嘶吼而出,带着震怒与惊惧。
他挣扎起身,铁链哗啦作响,整个人扑到栅栏前,眼眶暴突:“快走!这里不是你该来的地方!”
来人一身素白裙裾,眉心一点朱砂,双目空茫,却神情平静。
是他的女儿,裴小砚。
她没有回答,只是缓缓抬起手,指尖轻轻抚过父亲枯瘦的手背。
那一瞬间,她的手指微颤了一下。
不是血肉的温度,是铁器浸透骨髓的寒。
“爹,”她轻声道,声音像雪落深谷,“你说你是为天下清浊而战,可为什么……我摸到的,全是冷铁镣铐?”
“放肆!”裴御史怒极,一掌挥出,却因镣铐束缚只撞在铁栏上,震得虎口裂开,“你懂什么!你以为我是为了权势?为了富贵?我是在清君侧!是在铲除祸国之根!谢家勾结北狄,通敌卖国,证据确凿!”
“证据?”裴小砚嘴角浮起一丝极淡的笑,“那为何谢母临终前,哼的最后一支曲子,是《思归引》?那是北舆军将士的安魂曲,是三万忠魂埋骨荒原后,家属在坟前哭断肝肠的调子。一个‘叛臣’的母亲,怎会唱这个?”
裴御史一怔,脸色骤然阴沉。
“闭嘴!你不过是个瞎眼的废物,也配谈忠奸?滚出去!别脏了这牢里的清净!”
她不动。
风从地底渗上来,吹动她额前碎发,露出一双虽无神却似能洞穿一切的眼睛。
然后,她缓缓坐下,将膝上焦尾琴轻轻摆正。
指尖落下。
第一声响起。
清越、孤绝,如霜夜孤雁掠过寒江。
正是《思归引》开篇调。
音符如刀,划破死寂。
刹那间,整座天牢仿佛凝滞。
连狱卒都停下了脚步,手中的火把微微晃动,光影在墙上拉出扭曲的人形,如同千年前战场上的残影。
这曲子,曾响彻北境边关。
每逢战死将士归乡,家属便聚于村口,奏此一曲,唤魂归来。
后来朝廷下令禁演,说是“蛊惑民心”,可民间仍有人偷偷传唱。
谢母病重弥留之际,便是哼着这支曲子,含泪而终。
如今,它竟在这座埋葬真相的天牢中,再次响起。
裴御史浑身剧震,瞳孔骤缩,像是听见了某种不该存在的诅咒。
“住手!不准再弹!”他咆哮,用力撞击铁栏,铁链崩得铮鸣作响,“这是妖乐!是乱世之音!你疯了吗!”
裴小砚不答。
她只是垂首,十指轻拨,旋律如溪流般流淌而出,温柔而坚定,仿佛在替那些从未被祭奠的灵魂诉说。
同一时刻,农信坊密室。
林断鸿跪在青砖地上,额头抵着冰冷的地面,鲜血顺着眉骨滑落,染红了半边脸颊。
他已经三天没合眼,记忆如潮水般冲刷着脑海——那些被药物封印的画面,终于破碎。
十年前,北舆军覆灭之后,他奉命焚烧名册。
火焰冲天,纸灰飞舞如雪。
他记得自己站在火堆前,手中握着圣旨,上面盖着玉玺印泥,写着“即刻销毁,不得留存”。
他以为那是皇命。
直到此刻才知,那道圣旨是伪造的。
玉玺拓模出自天机阁,而下令者,正是裴御史。
“是我……是我亲手烧了他们的名字……”他声音颤抖,几乎泣不成声,“三百七十六人……我只来得及用刀尖在石碑上刻下半块拓片……怕忘了……我真的怕忘了……”
他双手捧起一块残破石板拓片,边缘焦黑,字迹斑驳,却依稀可见一个个姓名:李守义、赵二牛、王大柱……皆是普通农家儿郎,死于北境最后一战。
苏晚晴接过拓片,指尖轻轻拂过那些名字,眼神渐渐灼热。
“没人能再抹去他们了。”她低语,转身对身旁工坊主事道,“立刻召集二十名刻工,连夜拓印千份。每一份,都要配上《天机录》副本。”
《天机录》,是谢云书整理十年证据所着的秘档,详述裴御史如何操纵朝局、构陷忠良、私通外敌。
如今,它将与这些名字一同流传。
“明天日出之前,我要让京城每条街巷,都贴满这些名字。”她声音冷静,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现在,没人能说这些人不存在了。”
而在东厂最深处的一间密室,陆沉立于火盆前,手中一叠账本正在燃烧。
心腹突然破门而入,满脸焦急:“大人!住手!这些都是伪证!但裴相待你不薄!是你举荐入东厂,是你今日地位的奠基人!”
陆沉冷笑,目光如刀。
他缓缓抽出佩刀,寒光一闪——
“哐当!”
案上供奉的“效忠牌位”应声而裂,木屑纷飞。
“他教我执法如山。”陆沉冷冷道,刀尖指着火盆,“可他自己,早把律法剁碎喂狗了。”
他将另一份文件塞进怀里——那是供词底稿,记录着裴御史如何利用通缉令系统,批量制造“叛籍”,将不肯依附的官员尽数打入死牢。
“这份东西,”他低声自语,“该让它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
随即转身离去,步伐坚定,踏破长夜。
而此时,天牢之中,《思归引》仍在继续。
裴小砚十指轻移,琴音愈发悠远,仿佛穿越了十年光阴,带回了那场无人祭奠的葬礼。
裴御史瘫坐在地,面色灰败,嘴唇哆嗦着,却再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风忽然止了。
烛火一跳。
琴声未歇,反而隐隐生出一股暗流,似有金戈之声潜藏其间,悄然逼近。
牢房角落,一名老囚徒抬起头,浑浊的
他听出来了。
这不只是《思归引》。
还藏着别的东西——
一种即将爆发的、无法遏制的……战意。
琴声陡然一转,由哀婉转入金戈铁马之象。
裴小砚十指翻飞,如蝶穿花,指尖下流淌出的不再是孤雁归林的凄清,而是千军万马踏破边关的雷霆之势——《思归引》的悲怆旋律竟与早已失传的军中战曲《破阵乐》层层交织,音浪如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直冲天牢穹顶!
“铮——嗡——”
一声裂帛般的高音炸响,守卒手中火把猛地一颤,光影剧烈晃动。
一名年轻狱卒腿一软,跪倒在地,肩头耸动,无声抽泣。
他父亲,正是北舆军遗属,死于那场无人知晓的雪夜围剿。
裴御史猛地抬头,眼珠几欲凸出:“你……你怎么会这曲子?!《破阵乐》乃军机禁曲,连宫中乐坊都无全本,你一个瞎眼女子,怎敢……怎能……”
他话音未落,琴音再变。
低音沉沉压来,似战鼓擂动地脉,高音凌厉如剑出鞘,悲与怒、血与火,在十根丝弦间激烈碰撞。
这不是演奏,是控诉;不是音乐,是审判。
裴小砚唇角微扬,声音轻得像风拂过坟前纸钱:“娘临死前,天天夜里弹。她说,这是你年轻时最爱听的。”
轰——
老人脑海如遭雷击,整个人剧烈一震。
三十年前的画面骤然浮现:春日校场,旌旗猎猎,他一身青袍立于将台之下,听着这首《破阵乐》,热血沸腾,握剑发誓——“此生不负山河,不辱忠良”。
那时他还是个刚入仕的清流御史,眼中尚有光。
可如今呢?
他坐在天牢之中,成了当年最痛恨的那种人——以忠义为刀,屠戮忠良;以清名为盾,掩藏污秽。
而奏这曲送葬之人,竟是他亲生女儿。
冷汗从他额角滑落,滴进衣领,冰得他浑身一哆嗦。
他想怒吼,想咆哮,可喉咙像是被什么死死扼住,只能发出“嗬嗬”的喘息。
他低头看向自己颤抖的手——这双手,曾执笔写下无数弹劾贪官的奏章,如今却沾满了三百七十六个名字的血。
琴声未歇,却渐渐放缓。
最后一缕余音绕梁不散,仿佛英魂低语,缓缓归去。
裴小砚轻轻合上琴匣,站起身,素白衣裙在昏黄烛火下宛如缟素。
次日清晨,朝阳初升,刑部大牢外已聚满百姓。
她缓步走出牢门,身后两名侍女捧着焦尾琴。
她忽然抬手,抽出腰间短刃,寒光一闪——
“咔嚓!”
琴身应声而裂,木屑纷飞,如雪洒落尘埃。
人群寂静。
她转身,面向围观百姓,双目虽盲,却似能穿透所有人的心底。
“我父有罪,我不替他辩。”
“但我请求——让我替他,听完一遍《忠魂幡》上的名字。”
话音落下,雷夯——那个曾在北境扛着战鼓活下来的独臂老兵,重重擂响了“送英谣”的鼓点。
咚!咚!咚!
每一声,都像踩在亡魂归乡的路上。
三百七十六名遗属依次上前,颤抖着念出亲人姓名。
“李守义!”
“赵二牛!”
“王大柱!”
每念一个,裴小砚便俯身叩首,额头触地,毫不迟疑。
起初,有人冷笑:“这是作秀!”
可当她叩到第一百次时,额头已渗出血迹,染红了脚下的青石。
到了第二百次,风雨忽至,冷雨浇头,她仍不动分毫。
到最后一个名字落下——“张小丫”,那个年仅十四岁、随军做饭却被记为“奸细”的小姑娘——她重重磕下最后一个头,鲜血顺着眉骨流下,模糊了脸庞。
全场死寂。
而后,不知谁先跪下,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最后,整条街巷黑压压一片,皆伏地默哀。
而在天牢深处,裴御史蜷缩在角落,手中紧攥着一封写好的遗书。
纸上墨迹斑驳,只写着几句辩白与推诿。
他几次提笔,想写下“我罪当诛”,可终究没有勇气落笔。
窗外传来遥远的鼓声,一声声,敲得他灵魂发颤。
雨停了。
天光微亮。
农信坊门前,一个瘦小身影踟蹰许久,终于抬手敲门。
来人是沈元达,原裴府账房走卒,此刻面色惨白,冷汗涔涔。
他颤抖着从贴身内衣掏出一本泛黄账册,声音细如蚊呐:
“这……这是裴家二十年来,通过钱庄洗白的军饷黑账……每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