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带着赵云一路西行,越是靠近司隶地界,赵云便越发能感受到与冀州、幽州截然不同的氛围。
道路修缮得更为平整,往来商旅络绎不绝,虽然远谈不上繁华盛世,但沿途所见百姓,脸上少了些惶惑与麻木,多了几分忙于生计的专注,甚至偶尔能看到一些小型的工程在修缮水利、道路,显然是官府组织。
巡逻的士兵军容严整,对百姓秋毫无犯。
这一切,都与他在河北所见到的民生凋敝、兵痞横行形成了鲜明对比。
“文远兄,这司隶之地,似乎……与传闻中大不相同。”赵云骑在马上,忍不住对并肩而行的张辽说道。
他印象中的洛阳周边,经历了何进、宦官、董卓的连番蹂躏,应该是一片残破才对。
张辽闻言,脸上露出一丝自豪的笑容:“子龙有所不知,此皆陛下之力。
自陛下掌权以来,大力整顿吏治,安抚流民,减免赋税,更是以雷霆手段击退董卓,稳住了局势。
如今司隶,虽未复旧观,却已在焕发生机。
陛下常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治国首要,便在安民。”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赵云低声重复着这八个字,眼中闪过一丝光彩。
这话语简单,却直指要害,与他内心“安民”的抱负不谋而合。
他原本因远离故乡、前路未知而产生的一丝彷徨,在此刻消散了不少,对那位素未谋面的少年天子,生出了更多的期待。
数日后,两人抵达洛阳。
穿过巍峨的城门,进入这座帝国都城,赵云更是直观地感受到了那种秩序重建中的活力。
街道上车水马龙,市井叫卖声不绝,虽不及鼎盛时期,却也人气旺盛。
尤其是当他看到一队队士兵巡逻时那整齐的队列和精良的装备,更是暗自点头,这确实是能打硬仗的兵马。
张辽没有耽搁,直接将赵云带到了吕布的翊军大营安置,随后立刻入宫禀报。
嘉德殿内,刘辩正在听取荀彧关于清查田亩户口前期准备工作的汇报,当值宦官进来低声禀报:“陛下,张辽军司马在外求见,言有要事禀奏。”
刘辩心中一动,面上却不动声色,对荀彧道:“文若,今日便先议到此,你且按计划推进,遇有难处,随时来报。”
“臣遵旨。”荀彧躬身退下。
待荀彧离开,刘辩立刻道:“快宣张辽进来!”
张辽大步走入殿内,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喜色,单膝跪地:“陛下,臣幸不辱命!已将常山赵云带回洛阳,现安置于翊军大营!”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亲耳听到这个消息,刘辩还是感到一阵由衷的喜悦。
他强自镇定,问道:“文远辛苦了。一路可还顺利?那赵云……观其如何?”
张辽起身,兴奋地回道:“回陛下,一路顺利。那赵云,果然名不虚传!
臣观其人气度沉凝,英华内敛,虽年纪尚轻,然言行举止皆有法度,更难得的是目光清澈,心怀忠义,绝非趋炎附势、目光短浅之辈。
臣略作试探,其武艺根基极为扎实,尤善骑射,实乃良将之材!”
“好!好!文远你立了一大功!”刘辩抚掌笑道,“你且回去,让赵云好生休息,明日……不,今日午后,朕便在清凉殿见他!”
“是!陛下!”张辽领命,欢天喜地地退下了。
刘辩独自在殿中,心情激荡。
赵云啊,这可是他前世在无数游戏、小说中都非常喜欢的角色,如今即将活生生地出现在自己面前,并且有很大可能为自己效力,这种奇妙的满足感和期待感,难以言喻。
午后,清凉殿。
刘辩特意换了一身较为轻便的玄色常服,以减少君臣初见时的压迫感。
他端坐殿中,陈宫和吕布则分坐两侧。
召见赵云,让吕布这位军方第一人在场,是表示重视;让陈宫在场,则是为了从更多角度观察此人。
“宣,常山赵云觐见!”宦官尖细的声音在殿外响起。
片刻后,一个挺拔的身影,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入殿内。
只见他身着洗得发白的青色布衣,面容俊朗,眉宇间带着年轻人的锐气,却又奇异地混合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
他目不斜视,走到御阶之下,依足礼数,推金山倒玉柱般拜下,声音清越而洪亮:
“草民常山赵云,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动作一丝不苟,声音不卑不亢。
刘辩仔细打量着下方的青年,心中暗赞:果然是一表人才!这气质,这身板,不愧是赵子龙!
“平身。”刘辩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
“谢陛下!”赵云谢恩后,站起身来,依旧微微躬身,目光谨慎地垂视地面。
“抬起头来,让朕看看。”刘辩说道。
赵云依言抬头,目光与刘辩一触即收,保持着臣子应有的恭谨。
刘辩看到了一双清澈的眼睛,如同未经雕琢的宝石,蕴含着忠诚与勇毅的光芒。
“赵云,赵子龙。”刘辩念着他的名字,“朕听闻,你本欲北上投奔公孙伯圭,为何中途改道,随文远来了洛阳?”
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既是在询问赵云的心路历程,也是在考察他的应对和坦诚。
赵云略微沉吟,组织了一下语言,坦然答道:“回陛下,草民离家,本为投军报国,安民守土。初时闻公孙将军威震北疆,故心向往之。
然途中得遇张军司马,听闻陛下自登基以来,诛奸佞,稳社稷,败强敌,更推行仁政,思安黎庶。
陛下有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此志与云内心所求契合。云思之,报效国家,途径非一。
若能追随明主,匡扶正道,使天下早日安定,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方是男儿建功立业之根本。
故愿弃北疆之私念,前来洛阳,觐见天颜,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这一番话,说得条理清晰,情真意切,既说明了改道的原因是被皇帝的作为和理念所吸引,也表明了自己的抱负在于“安民”和“匡扶正道”,格局不小。
刘辩听得微微点头,看向陈宫和吕布。陈宫眼中露出赞赏之色,显然对赵云这番应对颇为满意。
吕布则更多的是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赵云的身板,似乎在评估他的武力值。
“嗯,心怀黎庶,志在安民,此乃大将之器,非匹夫之勇也。”刘辩赞了一句,随即话锋一转,带着几分考校的意味,
“然,如今董卓盘踞渑池,袁绍虎视河北,袁术在南阳亦生异动,天下纷扰,你以为,朝廷当务之急为何?”
赵云似乎早有思考,不慌不忙地答道:“陛下,草民以为,朝廷新胜,威权初立,根基未厚。
当务之急,首在巩固根本。
内则继续推行仁政,安抚百姓,积蓄钱粮,整顿吏治,使司隶之地固若金汤,民心归附。
外则……当分清缓急。
董卓新败,士气低迷,且其内部矛盾丛生,凉州不稳,可暂缓图之,以守代攻,待其自乱。
袁术骄狂,若其行悖逆之举,则是自绝于天下,陛下可持大义讨之,易如反掌。至于袁本初……”
他顿了顿,谨慎地说道,“其势虽大,然内部纷杂,且需应对幽州公孙瓒之威胁,短期内难以全力南顾。
朝廷可遣使安抚,示之以弱,或加其虚衔,以安其心,争取时间。
待内部稳固,钱粮充足,再根据局势变化,徐图缓进。”
这一番分析,虽然不如郭嘉、荀彧那般老辣深邃,却也能抓住“内修政理、外辨缓急”的核心,尤其是对二袁和董卓的不同策略,思路清晰,显示了他并非只有勇力的莽夫,而是有一定战略眼光的。
刘辩心中更是满意,笑道:“子龙虽年少,见识却不凡。看来文远所言不虚,你确是良材。”
他看向吕布,“奉先,你以为如何?”
吕布瓮声瓮气地道:“说话倒是在理。不过,是骡子是马,还得拉出来溜溜!光说不练假把式!陛下,不如让这小子去校场,让某家看看他的本事?”
刘辩知道吕布的脾气,笑道:“奉先所言正合朕意。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子龙,你可敢在朕与温侯面前,一展身手?”
赵云毫无惧色,躬身道:“云愿献丑!”
一行人移驾宫中校场。这校场平日是宿卫演练之所,颇为宽敞。
吕布存心考校,指着场边兵器架道:“那里的兵器,你随意选用。”
又对身边一名亲卫道:“去,牵我的赤兔马来!”董卓因为上次大败,很多兵马粮草都未来得及带走,包括这匹赤兔马,刘辩就把赤兔赏给了吕布。
那亲卫愣了一下,低声道:“将军,赤兔马性子烈,恐……”
吕布一瞪眼:“让你去就去!啰嗦什么!”
很快,一匹如同火炭般的神骏被牵了过来,正是赤兔马。
它见到生人,不耐烦地打着响鼻,蹄子刨着地面,显得极为躁动。
吕布对赵云道:“小子,这是我的坐骑赤兔,你若能驯服它,骑着他演武,就算你第一关过了!”
这明显是加大了难度。赤兔马认主,性子暴烈,等闲人根本无法靠近,更别说骑乘演武了。
张辽在一旁微微蹙眉,觉得吕布这考验有些过了。
陈宫则捋须不语,静观其变。
赵云看着那匹神骏非凡却又躁动不安的赤兔马,眼中非但没有惧色,反而闪过一丝见到良驹的喜爱。
他并没有立刻上前,而是缓缓走近,口中发出轻柔的安抚声,目光平静地与赤兔马对视。
说也奇怪,那原本焦躁的赤兔马,在赵云平和的目光注视下,竟然渐渐安静下来,虽然依旧警惕,但不再那么具有攻击性。
赵云慢慢伸出手,轻轻抚摸着赤兔马的脖颈,动作轻柔而熟练。
赤兔马起初有些抗拒,扭动了一下,但在赵云持续的安抚下,渐渐放松下来,甚至打了个响鼻,似乎表示认可。
这一幕,让吕布都有些惊讶。他这赤兔马除了他,极少对旁人如此温顺。
只见赵云轻轻一按马背,身形矫健地翻身上马,动作流畅如行云流水。
他坐在马背上,赤兔马只是略微躁动了一下,便在他的控制下稳定下来。
“好!”刘辩忍不住赞了一声。这份对马性的了解和控马的能力,已显不凡。
赵云在校场中策马跑了两圈,熟悉了一下赤兔马的脾性,随后到兵器架前,选了一杆长枪。
他握枪在手,整个人的气势陡然一变,之前的沉静内敛化为了锐利无匹的锋芒!
“陛下,温侯,云献丑了!”
话音未落,他已催动战马,长枪一抖,瞬间化作点点寒星,在校场中舞动起来!
但见枪影重重,如梨花飘雪,又似蛟龙出海,时而迅猛如雷,时而轻灵如风。
人马合一,在那不大的校场中辗转腾挪,将一杆长枪使得出神入化,竟无半点滞涩!
尤其是他的骑射功夫,在飞奔的马背上开弓放箭,箭矢如同长了眼睛般,接连射中百步之外的箭靶红心,引得周围观战的宿卫士兵都忍不住低声喝彩。
吕布看着赵云那精湛绝伦的枪法和骑射,眼中的轻视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浓烈的欣赏和见猎心喜的光芒。
他是个识货的人,一眼就看出赵云这身武艺,绝对是顶尖水准,更难得的是根基扎实,气势恢宏,未来不可限量。
一套枪法演练完毕,赵云收枪勒马,气息匀长,面不改色,对着御座方向拱手:“请陛下、温侯指点!”
“好!好枪法!好骑射!”刘辩抚掌大笑,心中畅快无比。
亲眼见到少年赵云的英姿,远比看任何文字描述都要震撼。
吕布也忍不住大声道:“小子,真有你的!这身本事,不在文远之下!某家承认,刚才小看你了!”
能得到吕布这般心高气傲之人的认可,足见赵云实力之强。
刘辩站起身,走到校场边缘,看着端坐马上、英姿勃发的赵云,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赵云听封!”
赵云立刻翻身下马,单膝跪地:“草民在!”
“朕观你忠勇可嘉,武艺超群,更难得心怀天下,志在安民。特授你骑都尉之职,暂隶于翊军营,在温侯麾下听用!望你恪尽职守,勤勉任事,他日随朕扫平奸佞,匡扶汉室,建立不世之功!”
骑都尉,品秩不算很高,但属于皇帝较为亲近的武官职位,有单独领兵的权力,对于刚刚入仕、毫无根基的赵云来说,这已经是破格重用和莫大的信任了!
赵云心中激荡,他没想到皇帝如此看重自己,初次见面便授予实职。
他深深拜下,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却无比坚定:
“臣赵云,谢陛下隆恩!陛下以国士待云,云必以国士报之!从今往后,云之此身,此命,皆属陛下,属大汉!刀山火海,但凭陛下驱策,万死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