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光武帝:“揪过错”不如“安人心”,得人心比算旧账重要
光武帝刘秀平定王郎叛乱后,收缴了大量文书,其中有几千封是自己手下官员写给王郎、辱骂或勾结王郎的信件。刘秀根本不看这些信,反而召集众将,当场把信烧了,还说:“让那些心里不安、曾动摇过的人,从此踏实下来!”
冯梦龙点评:萧道成学光武,用“烧名单”稳人心
南朝宋时,桂阳王刘休范在浔阳起兵反叛,萧道成率军击败并杀了他。但叛军不知道刘休范已死,还在继续打败朝廷军队向前推进。皇宫里传言刘休范已经占领了新亭,官员百姓都很恐慌,有上千人跑到萧道成的营垒前,递上自己的名字(表示愿意投靠刘休范)。
等人们到了营垒里,才发现里面是萧道成。萧道成把收到的名字名单随手就烧了,还登上城楼对大家说:“刘休范父子已经被杀死,尸体就在南冈下。我是萧平南(萧道成当时的封号),你们的名字我都烧了,别害怕!”这也是效仿了光武帝的智慧。
刘秀和萧道成的共同点,都是不纠结“谁曾动摇”,反而用“烧证据”的方式打消众人顾虑。他们明白,乱世或动荡时,追究每个人的小过错只会逼得人恐慌反叛;而主动放下旧怨、给人安全感,才能更快收拢人心、稳定局面。
【管理智慧】
一、光武的“烧文书逻辑”:不是圣母心,是怕“追责逼出更多敌人”
刘秀不追责、烧文书,绝不是“没脾气”,而是算透了“战后稳定的核心——比起揪‘小辫子’,保住‘中间派’更重要”。当时刚打完仗,队伍里不少人是“被迫跟过王郎”或“私下吐槽过”,这些人不是死心塌地的敌人,只是“心里没底的摇摆派”;要是真把他们揪出来严惩,只会让更多人恐慌:“会不会下一个轮到我?” 反而可能逼得他们逃跑,甚至投靠其他势力。
放到现代职场或管理中,这个逻辑就是“危机时(比如公司动荡、项目翻车),别揪着下属的‘小过失’(比如私下抱怨、犹豫动摇)硬刚,反而要给‘台阶’,稳住大多数人,才能避免局面更糟”。
1.先算“追责成本”:揪小错,反而会丢大局
刘秀知道,真要查这几千份文书,得花多少时间?查出来后,要罚多少人?罚了人,谁来干活?万一有人怕被查,带着兵跑了,刚平定的地盘又得乱——这笔“追责成本”,比“放这些人一马”高多了。这就像公司刚经历裁员,hR发现有员工在私下群里吐槽“公司不行了”,要是老板非要揪出这些员工“谈话警告”,只会让更多人觉得“公司容不下人,赶紧找下家”,反而加速员工流失;不如像刘秀一样,装没看见,还开大会说“大家要是有顾虑,咱们直接聊,以前的吐槽不算数”,反而能稳住人心。
2.再抓“核心矛盾”:敌人是“没平定的叛乱”,不是“内部的摇摆派”
刘秀的核心目标是“坐稳天下”,不是“清算旧账”——只要这些官吏以后不跟自己作对,帮着治理地方,就比揪着过去的错处强。这就像项目出了纰漏,领导的核心目标是“解决问题、挽回损失”,不是“找出谁之前说过‘这项目做不成’”;要是领导盯着“谁唱过反调”追责,团队只会忙着互相甩锅,没人专心解决问题,最后项目彻底黄了。
二、当代“光武式稳局”案例:不揪小错,反而能把“摇摆派”变成“定心丸”
不管是公司危机、团队动荡,还是项目翻车,像刘秀一样“烧文书”的管理者,总能避开“追责逼反人”的坑,反而把局面稳下来;而那些揪着“小辫子”不放的,往往越管越乱。
案例1:公司并购后,cEo“烧了吐槽记录”,老员工没流失
某互联网公司并购了一家小公司,hR在整理老员工的工作群时,发现有近百条吐槽:“新老板不懂业务,瞎改制度”“以后肯定要裁我们,不如先跑路”。hR赶紧把这事报给cEo,问要不要“找几个带头吐槽的员工谈谈”。
cEo却摆手:“别找,把这些记录删了,再开个老员工大会。” 会上,cEo没提“吐槽”的事,反而说:“我知道大家对新制度有顾虑,今天就是来听意见的——以前你们怎么干,只要不影响新业务,还按老规矩来;要是觉得我改得不对,直接找我提,别憋在心里。”
结果,原本想辞职的老员工,大多留了下来,还主动提了不少优化业务的建议——要是cEo揪着“吐槽”追责,这些老员工只会觉得“公司容不下不同声音”,早跑光了。这就是光武的智慧:危机时,给“摇摆派”一个台阶,他们反而会变成“帮你稳局的人”。
案例2:项目翻车后,主管“不追‘消极话’”,团队反而齐心解决问题
某广告公司接了个大客户项目,中途因为创意不合,客户要撤资,项目组慌了——有人之前私下跟同事说过“这客户太挑剔,肯定做不成”,还有人偷偷投了简历。
主管知道后,没找这些人算账,反而开了个会:“现在不是说‘谁早知道做不成’的时候,是咱们能不能把客户拉回来的事。之前说过消极话的,不用怕,现在能出主意的,不管之前怎么想,都是大功一件。”
没想到,之前说过消极话的设计师,反而主动熬夜改了3版创意;偷偷投简历的策划,也帮着查客户竞品的案例。最后,他们拿着新方案说服了客户,项目不仅没黄,还加了预算。主管后来跟大家说:“当时要是揪着‘消极话’不放,咱们早散伙了,哪能把项目救回来?”——这和评注里萧道成的操作如出一辙:萧道成在乱局中,烧了“误投敌营的名单”,告诉大家“别慌,名字都烧了”,反而稳住了人心;主管不追“消极话”,反而让团队把劲往一处使。
三、评注的“萧道成案例”:抄光武作业,乱局中靠“烧名单”稳人心
评注里提到的萧道成,就是学了光武的智慧:南朝宋时,桂阳王刘休范在浔阳起兵造反,萧道成出兵把他杀了,但叛军不知道,还在继续进攻都城。
当时宫里乱成一团,传言“刘休范已经打到新亭了”,老百姓和官员都慌了,有上千人跑到叛军营地“投名状”,想保住自己。结果这些人到了营地才发现,守在这里的是萧道成,不是刘休范。
换作别人,可能会把这些“投名状”收起来,以后算账,萧道成却当场把这些名单烧了,还登上城楼喊:“刘休范父子已经被杀了,尸体就在南冈下!我是萧道成,你们刚才写的投名状,我全烧了,别害怕,赶紧回家好好过日子!” 一句话稳住了恐慌的人群,没让乱局扩大。
这就像现代突发危机时(比如公司被谣言传“要倒闭”,有人私下联系竞品公司),聪明的领导不会揪着“联系竞品”的人追责,反而会公开辟谣,说“之前大家找后路,我理解,现在公司没事,咱们一起干”——用“不追责”打消顾虑,比“硬压”管用多了。
四、反面案例:揪着“小辫子”追责,反而把“中间派”推成“对立面”
很多管理者没学光武的“大局观”,遇到问题就想“揪内鬼”“算旧账”,结果反而把人推走,让局面更糟。
比如某线下门店,因为疫情关了两个月,重新开业后,店长发现有店员在停业期间,跟其他门店的人说“咱们店可能开不下去了,我准备换工作”。店长气坏了,复业第一天就把这个店员叫到办公室骂了一顿,还扣了半个月工资,说“你这不忠的人,以后别想升职”。
这事传开后,其他店员都慌了:“我之前也跟朋友说过类似的话,会不会也被算账?” 不到一个月,又有3个店员辞职,门店人手不够,差点再次停业——店长要是像刘秀一样,装没听见,反而跟大家说“停业时大家有顾虑很正常,现在咱们一起把生意做起来”,也不会落得“没人干活”的下场。
五、核心启示:危机时管理,记住光武的“三不算账”
不管是公司动荡、团队危机,还是项目翻车,想避开“追责逼反人”的坑,学光武的“三不算账”就行:
1.不算“过去的动摇账”:别揪着下属“以前抱怨过、犹豫过、甚至跟‘对手’有过接触”的事算账——这些人不是真敌人,只是“怕吃亏的普通人”,给他们一个台阶,他们反而会安心干活。
2.不算“非原则的小错账”:只要不是“故意搞破坏、贪赃枉法”的原则性错误,比如私下说消极话、误信谣言,别追究——追究这些“小错”的成本,比稳住他们的收益高多了。
3.只算“未来的大局账”:始终盯着核心目标——公司要稳、项目要成、团队要留,别被“揪内鬼”的情绪带偏。光武的目标是“坐稳天下”,所以烧了通敌信;你的目标是“解决危机”,就别纠结“谁之前不看好”。
【原文】汉光武帝
光武诛王郎,收文书,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光武不省,会诸将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
评:宋桂阳王休范举兵浔阳,萧道成击斩之。而众贼不知,尚破台军而进。宫中传言休范已在新亭,士庶惶惑,诣垒投名者以千数。及到,乃道成也。道成随得辄烧之,登城谓曰:“刘休范父子已戮死,尸在南冈下。我是萧平南,汝等名字,皆已焚烧,勿惧也!”亦是祖光武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