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雅氏的出身,说出来有点“拿不出手”。她是满洲正黄旗包衣,包衣就是“家奴”,虽然是上三旗包衣,比下三旗包衣地位高点,但在讲究门第的清朝后宫,这出身妥妥的“底层人士”。
她的老爸威武是个普通军官,没啥权力背景,所以乌雅氏入宫时,连个正式的名分都没有,就是个普通宫女。按说这种出身,在美女如云、权贵扎堆的后宫,大概率就是混到年纪出宫,或者一辈子默默无闻。可乌雅氏偏偏撞上了“锦鲤运气”——被康熙看中了。
康熙十三年,16岁的乌雅氏第一次被康熙临幸。这运气也是没谁了,要知道康熙后宫里,多少名门闺秀挤破头都没这机会。更幸运的是,她肚子还特别争气,康熙十七年,就生下了第一个儿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按说生了皇子,地位总得提升吧?可康熙那会儿,后宫规矩严,出身不够,生了儿子也白搭。乌雅氏生完胤禛,只被封了个“常在”,连“嫔”都没捞着。更扎心的是,因为她地位太低,没资格抚养皇子,刚生下的胤禛,就被康熙交给了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
这对乌雅氏来说,简直是“喜提儿子,却不能亲自养”。换做别的妃嫔,可能早就哭天抢地,或者想方设法要回儿子了。可乌雅氏偏不,她知道自己人微言轻,闹也没用,反而乖乖听话,继续低调做人。
她这种“不抱怨、不折腾”的性格,反而让康熙对她另眼相看。康熙二十年,康熙大封后宫,乌雅氏因为“性情温良、恪尽职守”,被册封为“德嫔”。这一步,她走了整整三年,靠的不是家世,不是手段,而是低调和听话。
成为德嫔后,乌雅氏的“生育开关”彻底打开了。从康熙十七年到康熙二十七年,十年间,她一口气生了六个孩子——三儿三女。这生育能力,在康熙后宫里绝对排前三。要知道,康熙一生有55个子女,乌雅氏一个人就贡献了6个,相当于“后宫生育劳模”。
更厉害的是,她生的孩子存活率还不低。除了两个女儿早夭,大儿子胤禛、二儿子胤祚(早夭)、三儿子胤禵,还有一个女儿固伦温宪公主,都顺利长大成人。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古代,能做到这一点,简直是“天选之母”。
康熙对这个“能生又省心”的妃嫔,越来越宠爱。康熙二十二年,乌雅氏晋封为“德妃”,正式跻身“后宫高层”。要知道,清朝后宫等级森严,从常在到嫔,再到妃,每一步都难如登天,而乌雅氏凭着自己的努力和运气,只用了五年就完成了“三级跳”。
可就算成了德妃,乌雅氏依然保持着低调的作风。她从不参与后宫争斗,不像惠妃、宜妃那样拉帮结派,也不像容妃那样恃宠而骄。每天就是照顾孩子、打理宫务,偶尔陪康熙聊聊天,话不多,但句句都说到康熙心坎里。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闹得沸沸扬扬,后宫里的妃嫔们也跟着各自的儿子站队。惠妃支持大阿哥胤禔,宜妃支持九阿哥胤禟,德妃的两个儿子胤禛和胤禵,也分别是不同阵营的核心人物——胤禛是四爷党首领,胤禵是八爷党(后来自成一派)。
按说两个儿子都卷入夺嫡大战,德妃就算不站队,也难免被牵连。可乌雅氏偏偏做到了“独善其身”。她从不公开支持任何一个儿子,也不干涉他们的争斗,每天该干嘛干嘛,仿佛后宫的风波和自己没关系。
康熙对她这种“置身事外”的态度,非常满意。在康熙眼里,乌雅氏是后宫里最“省心”的妃嫔,不惹事、不添乱,还能把孩子教育好(至少表面上是这样)。所以,就算到了晚年,康熙依然经常翻乌雅氏的牌子,对她的宠爱丝毫不减。
乌雅氏的低调,其实是一种生存智慧。她知道自己出身不好,没有家族势力可以依靠,唯一的依靠就是康熙的宠爱和自己的孩子。所以,她从不争风吃醋,也不觊觎皇后之位,只专注于“讨好康熙、抚养孩子”,这才在波诡云谲的后宫里,稳稳地坐住了“德妃”的位置。
而她的两个儿子,胤禛和胤禵,也在她的“放养式”教育下,长成了截然不同的性格——胤禛沉稳内敛、心思深沉,胤禵勇猛外向、深得康熙喜爱。这两个儿子,后来成了她一生最大的骄傲,也成了她最大的烦恼。
如果说乌雅氏的前半生,靠的是低调和运气,那她的后半生,就彻底被“偏心”两个字绑架了。在她眼里,小儿子胤禵是“心头肉”,大儿子胤禛则像是“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偏心,几乎贯穿了她的一生。
为啥会这么偏心呢?其实也能理解。胤禛刚出生就被抱走,交给孝懿仁皇后抚养,直到孝懿仁皇后去世,胤禛11岁才回到乌雅氏身边。这11年,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母子感情培养的黄金时期。可胤禛不在乌雅氏身边,母子俩之间自然就有了隔阂。
而胤禵就不一样了,他是乌雅氏最小的儿子,出生时乌雅氏已经是德妃,有资格亲自抚养。所以,胤禵从小就在乌雅氏身边长大,吃喝拉撒都由她亲自照顾,母子感情自然非常深厚。
更重要的是,胤禵的性格和康熙很像,勇猛好斗、才华横溢,从小就深得康熙的宠爱。康熙晚年,胤禵被封为抚远大将军,挂帅出征西藏、青海,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康熙最看重的儿子之一。看着小儿子这么有出息,乌雅氏自然是满心欢喜,对他的偏爱也就越来越明显。
反观胤禛,性格沉稳内敛,不善于表达感情,而且因为从小在孝懿仁皇后身边长大,对养母的感情甚至超过了生母。回到乌雅氏身边后,他也不知道怎么和生母相处,母子俩总是客客气气的,缺少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
这种偏心,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胤禵每次出征回来,乌雅氏都会亲自到宫门口迎接,嘘寒问暖,还会给她做他最爱吃的饭菜;而胤禛回来,乌雅氏顶多就是在宫里等着,简单问几句就完事了。
宫里的人都看出来了德妃偏心小儿子,就连康熙也知道。有一次,康熙还特意调侃乌雅氏:“你这小儿子,真是越来越像朕了,倒是老大,性子太闷了。”乌雅氏听了,脸上笑开了花,一个劲地夸胤禵能干,对胤禛却只字不提。
这种偏心,在九子夺嫡的关键时刻,表现得更加明显。康熙晚年,胤禵成为夺嫡的热门人选,很多人都认为,康熙会把皇位传给这个战功赫赫的小儿子。乌雅氏也这么认为,她甚至私下里给胤禵写信,鼓励他好好表现,还动用自己的关系,给胤禵拉拢了不少人脉。
而对于大儿子胤禛,乌雅氏的态度就冷淡多了。她知道胤禛也在争夺皇位,却从来没有支持过他,甚至还在背后说他“心思太重,不适合当皇帝”。有一次,胤禛想请乌雅氏出面,帮他在康熙面前说几句好话,结果被乌雅氏一口拒绝:“你自己的事,自己解决,别来麻烦我。”
胤禛心里肯定不好受,自己的亲妈不支持自己,反而支持弟弟,换谁都会觉得委屈。可他也没办法,只能默默忍受,继续靠自己的努力争夺皇位。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雍正皇帝胤禛登基。这个结果,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包括乌雅氏。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偏心的小儿子没当上皇帝,反而被自己忽略的大儿子,成了清朝的新君主。
雍正登基后,按照规矩,应该尊乌雅氏为皇太后。可乌雅氏的操作,却让雍正彻底懵了——她竟然拒绝接受皇太后的尊号!
乌雅氏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妃嫔,能生下皇上,已经是天大的福气了,实在不配当皇太后。”这话听着谦虚,其实就是在打雍正的脸。雍正心里清楚,老妈这是因为小儿子没当上皇帝,故意给自己难堪。
雍正没办法,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请求老妈接受尊号。可乌雅氏就是不答应,态度坚决。最后,雍正实在没辙了,只能请大臣们一起出面劝说。乌雅氏见实在推不过去,才勉强答应,但却迟迟不肯举行册封大典。
更过分的是,乌雅氏还拒绝迁到太后应该住的宁寿宫,坚持要住在自己原来的永和宫。她说:“我住惯了这里,不想搬家。”可明眼人都知道,她这是在表达对雍正登基的不满。
雍正登基后,胤禵因为是夺嫡的竞争对手,被雍正软禁了起来。乌雅氏得知后,天天在宫里哭哭啼啼,给雍正施压,让他放了胤禵。雍正心里很为难,不放胤禵,老妈不高兴;放了胤禵,又怕他谋反。最后,雍正只能采取折中的办法,把胤禵从软禁的地方迁到了一个条件好点的地方,但依然没有恢复他的自由。
乌雅氏见雍正不肯彻底放了胤禵,心里更加不满,对雍正的态度也越来越冷淡。有一次,雍正去永和宫看望老妈,乌雅氏竟然闭门不见,让雍正吃了个闭门羹。雍正只能在宫门外站了很久,最后无奈地离开了。
作为一个皇帝,雍正已经够难了,既要处理朝政,又要应对朝堂上的反对势力,还要面对老妈的“花式拆台”。他心里肯定很委屈,自己的亲妈,不仅不支持自己,反而处处和自己作对,这换谁能受得了?
可雍正也不敢对老妈怎么样,毕竟孝道是封建王朝的核心价值观,他要是对老妈不好,就会被天下人骂“不孝”。所以,他只能一边忍受老妈的偏心和冷淡,一边还要想尽办法讨好她,希望能修复母子关系。
可乌雅氏根本不领情,她心里始终惦记着小儿子胤禵,对雍正的讨好视而不见。这种母子间的隔阂,越来越深,直到乌雅氏去世,都没能化解。
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乌雅氏在永和宫去世,享年64岁。从雍正登基到她去世,仅仅过了三个月。这位刚当上太后没多久的老太太,就这样匆匆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关于乌雅氏的死因,历史上一直有争议。官方记载是“病逝”,说她因为康熙去世,悲痛过度,加上身体本来就不好,所以一病不起。可民间却流传着另一种说法——乌雅氏是被雍正“逼死”的。
民间的说法是,乌雅氏因为雍正软禁胤禵,心里非常不满,多次和雍正争吵,甚至以死相逼。雍正不耐烦了,就和老妈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乌雅氏气不过,就自杀身亡了。还有一种说法是,乌雅氏想给胤禵求情,雍正不肯,乌雅氏绝望之下,撞柱而死。
这些说法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乌雅氏去世得太突然了,而且她生前和雍正的关系一直很紧张,所以难免会让人产生猜测。
雍正对这些传言非常重视,他知道,如果这些传言流传开来,自己就会背上“逼母”的骂名,这对他的统治非常不利。所以,他在乌雅氏去世后,特意下了一道圣旨,解释老妈的死因,说老妈是因为“哀恸先帝,积劳成疾”,才不幸去世的,还说自己已经尽了孝道,每天都亲自去看望老妈,衣不解带地照顾她。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雍正还让大臣们写下奏折,证明自己对老妈的孝顺。大臣们自然不敢违抗,纷纷写奏折赞扬雍正的孝道,说乌雅氏的去世确实是因为生病,和雍正无关。
不管乌雅氏的死因是什么,她的去世,对雍正来说,既是解脱,也是遗憾。解脱的是,再也不用面对老妈的“拧巴”和“拆台”了;遗憾的是,母子俩到死都没能化解隔阂,这成了雍正一生的“心结”。
乌雅氏去世后,雍正按照太后的规格,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他给老妈上了谥号“孝恭仁皇后”,还把她和康熙合葬在景陵。雍正还特意下旨,让胤禵出来为老妈奔丧。胤禵虽然出来了,但对雍正依然充满了怨恨,在葬礼上,他甚至不肯向雍正行礼,让雍正非常难堪。
雍正虽然心里不高兴,但也知道,这是老妈去世后的第一次,不能和弟弟计较,所以只能忍了。可葬礼结束后,雍正又把胤禵送回了软禁的地方,而且这次的看管更加严格。
乌雅氏,从一个包衣宫女,逆袭成了皇后、太后,按理说,应该是人生赢家。可她因为偏心,和大儿子雍正关系破裂,最后在遗憾和争议中去世,实在让人唏嘘。
她的成功,不是靠美貌(虽然她肯定不丑),也不是靠家世,而是靠她的生存智慧。她懂得低调做人,不参与后宫争斗,专注于讨好康熙和抚养孩子;她懂得审时度势,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她还懂得隐忍,就算儿子被抱走,就算自己受了委屈,也从不抱怨,而是默默承受。
可从母亲的角度来看,乌雅氏就显得有些“不合格”了。她的偏心,不仅伤害了大儿子雍正的感情,也让兄弟俩的关系彻底破裂。雍正和胤禵,本来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却因为夺嫡和老妈的偏心,成了一辈子的仇人。
乌雅氏的偏心,其实是很多母亲的通病——对小儿子更加疼爱,对大儿子更加严格。可她的偏心,发生在皇家,涉及到皇位争夺,所以就被无限放大了。她的偏心,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家庭,也影响了清朝的历史进程。
如果乌雅氏能公平地对待两个儿子,或许雍正和胤禵的关系就不会这么僵,雍正登基后,也不会对胤禵那么苛刻。可历史没有如果,乌雅氏的偏心,成了她一生最大的遗憾,也成了雍正一生的“心结”。
不过,我们也不能过分指责乌雅氏。在那个年代,母亲疼爱从小在自己身边长大的孩子,是人之常情。而且,胤禵确实比雍正更会讨老妈欢心,更懂得表达感情。雍正性格沉稳内敛,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也让他和老妈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乌雅氏的一生,也是清朝后宫妃嫔的一个缩影。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后宫妃嫔的命运,往往和皇帝的宠爱、儿子的出息紧密相连。她们看似风光无限,其实背后充满了辛酸和无奈。她们要在尔虞我诈的后宫里生存下来,要讨好皇帝,要抚养孩子,还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实在不容易。
参考《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