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慎持身辅乱朝,荆钗布裙胜珠瑶。
煤山风咽君后殉,青史留名叹寂寥。
在明朝三百年的后宫里,若论最让人唏嘘的后妃,当属崇祯皇帝的周皇后。她赶上了大明最烂的“剧本”——登基时江山已是千疮百孔,内有农民起义军攻城略地,外有后金铁骑虎视眈眈,朝堂上还挤满了只会互相甩锅的官员。但这位皇后没躺平、没摆烂,反而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搞“后宫节流”,陪着崇祯皇帝硬扛了十七年,最后在破城之日,用一条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成了大明最后一位殉国的皇后。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位“硬核贤后”的一生,看看她是如何在末世的风雨里,活成了崇祯身边最靠谱的“队友”。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周皇后出生在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一个普通家庭。她的父亲周奎,早年就是个靠摆摊卖布糊口的小商贩,性格老实巴交,连跟人讨价还价都脸红。按说这样的家庭,女儿最多嫁个普通人家,过着柴米油盐的小日子,可命运偏偏给周皇后开了个“大玩笑”——她竟然被选进了宫,还成了未来皇帝的妻子。
这事要从天启七年(1627年)说起。这一年,天启皇帝朱由校驾崩,因为没有子嗣,皇位就传给了他的弟弟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崇祯刚登基,朝堂上还被魏忠贤的阉党搅得乌烟瘴气,后宫更是一片混乱。于是,大臣们联名上奏,请求崇祯赶紧选一位皇后,整顿后宫秩序。
选皇后的标准向来严格,要么是名门望族的千金,要么是勋贵大臣的女儿,像周奎这样的“布衣之家”,原本连参选的资格都没有。可偏偏当时负责选后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德化,是个难得的正直人。他觉得大明已经够乱了,选皇后就得选个踏实本分、能帮皇帝分忧的,而不是那些只会摆架子、搞攀比的豪门小姐。
就这样,十五岁的周皇后凭着清秀的容貌、沉稳的性格,还有一手好针线活,从众多候选人里脱颖而出,被崇祯皇帝选中,封为信王妃(当时崇祯还是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崇祯登基后,又正式册封周王妃为皇后,入住坤宁宫。
刚当上皇后的时候,周皇后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后宫里的宫女太监,大多是魏忠贤留下的人,要么心怀鬼胎,要么习惯了铺张浪费;还有些太妃、嫔妃,因为周皇后出身低微,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暗地里说她“小家子气”。
换做别的皇后,可能早就慌了神,要么找皇帝哭诉,要么拉拢势力打压异己。可周皇后偏不,她走的是“实干路线”。首先是整顿后宫开支——她发现后宫里的宫女太监,光是每天的饮食开销就大得吓人,很多食材做了根本没人吃,最后全浪费了。于是她亲自制定了“后宫饮食标准”,规定每人每天的食材用量,还把宫里闲置的土地开垦出来,种上蔬菜、粮食,甚至养了几只鸡,搞起了“后宫农场”。
有一次,崇祯皇帝去坤宁宫,看到周皇后正带着宫女们在院子里种菜,身上还穿着打补丁的衣服,顿时又感动又心疼。他拉着周皇后的手说:“皇后,朕让你受委屈了。”周皇后却笑着说:“皇上,如今国库空虚,前线的士兵连饭都吃不饱,臣妾怎么能铺张浪费呢?这些菜种出来,不仅能省下一笔开支,还能让大家尝尝新鲜,多好啊。”
崇祯听了,心里更不是滋味。从那以后,他也开始带头节俭,把宫里的金银器皿都换成了铜器,还下令撤销了很多不必要的宫廷机构,削减了后宫的脂粉钱。据《明史·后妃传》记载,周皇后“性慎谨,上恭俭,后益以俭佐之,衣不曳地,布素少修饰”,意思是周皇后性格谨慎,崇祯皇帝崇尚节俭,皇后就更加节俭来辅佐他,衣服短得不会拖到地上,平时穿粗布衣服,很少装饰自己。
除了节俭,周皇后还很会处理后宫关系。有一次,崇祯的宠妃田贵妃,因为嫉妒周皇后受宠,故意在礼仪上挑刺,不肯给周皇后行礼。宫女们都以为周皇后会发火,没想到她只是平静地说:“田妹妹刚入宫,可能还不懂宫里的规矩,以后慢慢学就好了。”然后还亲自给田贵妃倒了杯茶,化解了尴尬。
田贵妃没想到周皇后这么大度,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后来不仅主动给周皇后道歉,还成了周皇后的“盟友”,一起辅佐崇祯皇帝。至于那些看不起周皇后的太妃、嫔妃,看到她把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又深得崇祯信任,也渐渐收敛了态度,再也不敢说她的闲话了。
崇祯皇帝登基后,日子过得比谁都难。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四处攻城略地,外有后金(后来的清朝)铁骑不断南下骚扰,朝堂上还有东林党和阉党互相倾轧,每天都有坏消息传来。崇祯经常愁得睡不着觉,有时候甚至在朝堂上哭鼻子。
而周皇后,就成了崇祯唯一的“情绪垃圾桶”和“精神支柱”。每当崇祯因为朝政不顺而烦躁的时候,周皇后总会默默地陪在他身边,要么给她端上一杯热茶,要么跟他聊些家常,缓解他的压力。
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冷,崇祯因为前线战事不利,在书房里急得团团转,连晚饭都没吃。周皇后知道后,亲自下厨,做了一碗崇祯最爱吃的荠菜馄饨,送到书房。崇祯看到馄饨,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他一边吃一边说:“还是皇后最懂朕。”周皇后坐在一旁,轻声说:“皇上,再难的日子咱们也能熬过去。只要君臣一心,一定能把那些反贼、鞑子赶出去。”
周皇后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崇祯,还在政治上给了他不少帮助。她虽然身处后宫,却很关心朝政,经常通过崇祯身边的太监,了解朝堂上的情况。有一次,崇祯想提拔一个叫杨嗣昌的大臣,让他负责镇压农民起义军。可很多大臣都反对,说杨嗣昌是“阉党余孽”,不能重用。
崇祯拿不定主意,就跟周皇后商量。周皇后说:“皇上,选大臣不能只看他的出身,要看他的能力。如今正是用人之际,要是杨嗣昌真有本事,能为皇上分忧,就算他以前跟阉党有过牵连,也可以给他一个机会。”崇祯听了周皇后的话,最终还是提拔了杨嗣昌。后来,杨嗣昌果然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少功劳。
还有一次,崇祯因为听信了奸臣的谗言,想处死正直的大臣袁崇焕。周皇后知道后,赶紧劝崇祯:“皇上,袁崇焕是镇守辽东的大将,要是杀了他,谁来抵挡后金的铁骑?而且袁崇焕有没有谋反,还没查清楚,您可不能轻信谗言,错杀忠良啊。”
可惜的是,当时的崇祯已经被各种坏消息冲昏了头脑,没有听进周皇后的劝告,最终还是处死了袁崇焕。后来,后金铁骑因为没了袁崇焕的阻挡,多次南下骚扰,崇祯这才后悔不已,经常跟周皇后说:“当初要是听了你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了。”
周皇后不仅关心朝政,还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她和崇祯有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周皇后对这三个儿子要求非常严格,每天天不亮就叫他们起床读书,还亲自检查他们的功课。她经常对儿子们说:“你们是大明的皇子,将来要为国家出力。现在不好好读书,不学本事,将来怎么能担当大任?”
有一次,太子朱慈烺因为贪玩,没完成当天的功课,还撒谎说自己背下来了。周皇后知道后,没有打骂他,而是把他叫到面前,严肃地说:“你父亲每天为了国家大事,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你作为太子,不仅不体谅父亲,还撒谎骗我。将来让你继承大统,怎么当个好皇帝?”
朱慈烺被母亲的话吓到了,赶紧承认了错误,还主动把没背下来的内容抄了十遍。从那以后,朱慈烺再也不敢贪玩,学习也越来越认真。后来,即使在明朝灭亡前夕,太子朱慈烺依然保持着良好的习惯,还试图组织兵力反抗李自成,可惜最终还是失败了。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年,也是周皇后生命中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一路打到了北京城下;而崇祯皇帝,虽然拼尽全力抵抗,却因为手下的大臣要么贪生怕死,要么互相推诿,始终没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起义军开始攻打北京内城,炮声、喊杀声此起彼伏,整个紫禁城都笼罩在恐惧之中。宫女太监们四处逃窜,有的甚至翻墙逃跑;大臣们更是跑得无影无踪,只有少数几个忠臣还陪在崇祯身边。
当天晚上,崇祯皇帝来到坤宁宫,看到周皇后正平静地收拾着东西——她把自己和崇祯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还把太子、定王、永王的衣物打包好,准备让太监送到外戚家里躲藏。
崇祯看着周皇后,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皇后,朕对不起你,对不起大明的列祖列宗。北京要破了,咱们的好日子到头了。”周皇后也红了眼眶,但还是强忍着泪水说:“皇上,臣妾嫁给您十七年,从来没有后悔过。如今国破家亡,臣妾绝不会苟活,一定会陪着皇上。只是太子和两位王爷还小,您一定要想办法让他们活下去,将来或许还有复国的希望。”
崇祯点了点头,立刻让人把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送到外戚周奎、田弘遇家里躲藏。然后,他又来到坤宁宫,跟周皇后做最后的告别。
周皇后看着崇祯,轻声说:“皇上,臣妾先走一步,在九泉之下等您。您是大明的皇帝,绝不能被反贼俘虏,一定要保住大明的尊严。”说完,她转身走进内室,关上房门,用一条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三十六岁。
据《明季北略》记载,周皇后临死前,还对身边的宫女说:“我大明二百七十七年江山,今日亡矣,我何忍独生!”这句话,既是她对大明的忠诚,也是她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崇祯皇帝听到周皇后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绝,他冲进内室,看着周皇后的遗体,哭着说:“皇后,你做得对,朕这就来陪你。”然后,他又来到袁贵妃的寝宫,让袁贵妃殉国。袁贵妃不忍心,想自杀却没有成功,崇祯皇帝只好拔出剑,砍伤了她(后来袁贵妃被李自成的起义军救了下来,顺治年间病逝)。
处理完后宫的事情后,崇祯皇帝带着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今景山)。他看着山下火光冲天的北京城,想到了周皇后的嘱托,想到了大明的列祖列宗,最终在一棵歪脖子树上自缢身亡,临死前还在衣服上写下血书:“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皇帝和周皇后去世后,李自成的起义军进入北京。起义军士兵在坤宁宫发现了周皇后的遗体,因为敬佩她的忠贞,没有伤害她的遗体,还让人把她的遗体收敛起来。后来,顺治皇帝入关后,为了拉拢明朝的遗臣遗民,下令以皇后的礼仪,将周皇后与崇祯皇帝合葬在思陵(崇祯皇帝的陵墓)。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评价周皇后:“烈皇后圣质端凝,少而贞静,长而淑慎,上以恭俭,后以节俭佐之,内治修明,中外瞻仰。及国亡,以身殉国,可谓烈矣!”这个评价,既是对周皇后一生的肯定,也是对她忠贞气节的赞扬。
参考《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