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临危复职
县长常旺主持制定的《应急恢复生产方案》,像一块投入死水潭的石头,虽然未能立刻激起万丈波澜,但那扩散开的涟漪,终究开始搅动南水县僵滞的局面。然而,要执行这个方案,首先需要一个能扛起工业口这副千钧重担的人。刘启明被审查后,工业局局长的位置一直空缺,成了悬在所有人头顶的一把剑。
这个人选,让常旺和县里的其他领导颇费思量。工业系统如今是个烫手山芋,账目混乱,矛盾尖锐,工人情绪不稳,谁接手都意味着要直面一堆烂账和无数张要吃饭的嘴。几番权衡、甚至带着几分不得已的妥协后,一个人的名字被提了出来——吴海涛,原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吴海涛今年四十出头,身材微胖,脸庞圆润,平日里以稳重、甚至有些保守着称。他并非工业系统出身,更擅长的是文字工作和协调关系。当组织找他谈话时,他内心的抗拒几乎写在了脸上。
“常县长,王书记,这……这工业局的情况您二位最清楚,我老吴是个门外汉啊,怕是有负组织重托……”吴海涛在书记办公室,搓着手,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语气里充满了不情愿。
县委书记王志远叹了口气,语气严肃:“海涛同志,现在不是讲条件、挑肥拣瘦的时候!这是组织的决定,是考验你党性的时候!工业系统不能一直群龙无首,常县长那边的方案需要人去推动、去落实!你没有工业经验,可以学!但忠诚、可靠、能稳住局面,这是当前最重要的!”
常旺也看着他,目光深沉:“海涛同志,我知道你有难处。但眼下,我们需要一个能贯彻执行县里决定、又能协调各方关系的人。你的长处在于稳妥,现在工业系统最怕的就是再出乱子。你去,首要任务就是稳定,然后不折不扣地执行恢复生产方案。”
话已至此,吴海涛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了。他咽了口唾沫,最终沉重地点了头:“我……服从组织安排。”
他的上任,悄无声息,甚至带着几分悲壮。没有热烈的欢迎仪式,只有一纸冷冰冰的调令。当他走进工业局那栋略显陈旧的小楼时,感受到的不是权力的滋味,而是扑面而来的、沉甸甸的压力和角落里工作人员投来的、混合着观望与怀疑的目光。
他召开的第一个全局会议,气氛沉闷。他没有像刘启明那样慷慨激昂地描绘蓝图,只是语气沉重地强调了“稳定”与“执行”,要求大家各司其职,全力配合县里的应急方案。台下反应平平,所有人都明白,这位新局长,更像是一个被推出来“守摊子”的,甚至可能是“背锅”的。
与此同时,另一个更引人注目、也更具争议的任命,在县领导的反复斟酌和基层的强烈呼声中,也提上了日程——恢复王超玻璃厂厂长的职务。
这个提议最初在小范围讨论时,就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有人认为王超年轻,而且有过“被停职”的经历,启用他是否合适?但更多的声音,尤其是来自玻璃厂内部工人和像张涛、雷师傅这样的中层骨干的呼声,却异常强烈。
“玻璃厂这个烂摊子,现在除了王厂长,谁还能收拾?”
“当初要是听王厂长的,厂子何至于落到这步田地!”
“王厂长懂技术,懂管理,心里装着工人,我们信他!”
这些声音,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常旺和王志远的耳朵里。常旺尤其记得自己下去调研时,看到玻璃厂那破败的景象和工人们绝望而又隐含期待的眼神。他也仔细翻阅过王超当初那份被李光明嗤之以鼻的、关于转产和开拓市场的方案,现在看来,其中不少观点竟颇具前瞻性。
在一次关键的书记碰头会上,常旺力排众议:“非常时期,当用非常之人。王超同志有过失误,但那是认识问题,不是品质问题。他对玻璃厂有感情,懂业务,工人信服,这是目前最难得的。让他回去,不是官复原职那么简单,是让他去救火,去收拾残局!我们需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人,不是四平八稳的官僚!”
王志远最终也点了头:“我同意常旺同志的意见。让王超同志回去,是给玻璃厂一个机会,也是给我们南水县工业一个信号——我们要实事求是,要敢于启用真正懂行、能干事的干部!”
任命决定下来的那天,张涛几乎是跑着来到王超家的。他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王厂长!王厂长!定了!县里决定了!让你回去!回玻璃厂!”
王超正在院子里修补一把旧竹椅,听到这个消息,他放下手中的篾刀,抬起头,脸上并没有太多意外的表情,只是眼神变得格外深邃。他沉默了片刻,才缓缓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竹屑。
“张副厂长,消息确切吗?”
“确切!千真万确!常县长亲自拍板的!”张涛激动地说,“厂里的工人们知道了,肯定高兴坏了!”
王超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说什么。他走进屋里,对正在灶间忙碌的母亲李秀兰说:“妈,县里让我回玻璃厂。”
李秀兰愣了一下,手里的锅铲停了下来,脸上掠过一丝担忧:“超儿,那厂子现在……可是个火坑啊。”
“我知道。”王超平静地说,“但总得有人去。”
王建国下班回来,听说儿子要复职,闷着头抽了口烟,只说了一句:“回去了,就好好干。别再像上次那样……”后面的话他没说,但王超明白。
第二天,正式的任命文件下达。没有盛大的仪式,王超独自一人,再次走进了熟悉的玻璃厂。
厂区比他离开时更加破败荒凉。野草在墙角肆意生长,车间窗户破损,机器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得到消息的工人们早已聚集在厂部楼下,黑压压的一片。他们看着王超一步步走来,人群中响起了一阵压抑的骚动,目光复杂,有期待,有欣喜,也有深深的忧虑。
王超站在众人面前,目光扫过那一张张熟悉而又饱经风霜的脸。他没有发表长篇大论的演说,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工友们,我,王超,又回来了。”
“厂子现在的情况,大家比我更清楚。没钱,没粮,机器停了,人心散了。”
“县里让我回来,不是来当官的,是来和大家一起,看看能不能把这盘死棋走活的。”
“前路很难,非常难。我没办法跟大家保证立刻就能发全工资,立刻就能吃饱饭。”
“但我能保证的是,从我踏进这个厂门起,我和大家就是一条船上的人。有我一口气在,我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找原料,去找销路,去给大家找活路!”
“愿意信我王超,愿意再跟着厂子搏一把的,就留下!觉得没指望,想另谋出路的,我也不拦着,理解!”
他的话,朴实,甚至有些沉重,没有空头支票,只有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和一种破釜沉舟的担当。工人们静静地听着,人群中有人开始抹眼泪,更多的人,则慢慢地挺直了腰杆。
不知是谁带头喊了一声:“王厂长,我们跟你干!”
紧接着,更多的人响应起来,声音由杂乱变得整齐,最终汇成一片:
“王厂长,我们跟你干!”
“把厂子救活!”
这声音,久违地回荡在破败的厂区上空,虽然依旧带着悲怆,却注入了一股微弱却顽强的生机。
王超看着众人,重重地点了点头。
在他身后,新任工业局局长吴海涛,也站在办公室窗口,远远地望着这一幕。他下意识地搓了搓手,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他知道,自己这个局长能否当得安稳,南水县工业能否有一线转机,或许,很大程度上,就要看这个重新站出来的年轻厂长,能否真的点石成金了。
残阳照在玻璃厂斑驳的墙壁上,王超的身影被拉得很长。等待他的,将是一场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艰难的跋涉。
(第三百六十一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