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记”历经淬炼,终局之战的大获全胜,并未带来想象中的狂欢与松懈。相反,胜利的果实沉甸甸的,伴随着更深沉的反思与前所未有的责任。何雨柱站在“何记”总部顶层的露台上,俯瞰着脚下这座见证了他半生沉浮的国际都会,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得意,只有如履薄冰的清醒和放眼未来的凝重。他知道,扫清了外部的巨兽,真正的挑战,来自于内部,来自于如何驾驭这艘已然成为行业巨轮的航船,驶向更浩瀚、也更未知的海洋。
首要任务,是内部的“战后重建”与战略升级。
一场旷日持久的恶战,虽然锤炼了团队的意志,但也消耗了大量的元气,暴露了不少管理上的短板。何雨柱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论功行赏,而是召开了一次被内部称为“遵义会议”的深度反思会。会议持续了整整三天,所有核心高管封闭讨论,议题只有一个:复盘过去,规划未来。
“我们赢了,是侥幸吗?”何雨柱的开场白直指核心,“不是!我们赢在根基扎实,赢在人心未散,赢在关键时刻顶住了!但我们要看清楚,我们赢得多险!供应链差点被掐断,人才差点被挖空,舆论差点失控,资本市场差点崩盘!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抗风险能力还远远不够!我们的管理体系,还跟不上我们发展的速度!”
在他的主导下,一套深刻而系统的内部改革方案迅速出台:
1. 治理结构现代化:聘请国际顶尖的咨询公司,对“何记”的董事会结构、决策流程、风险控制体系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增设独立的ESG(环境、社会、治理)委员会和科技伦理委员会,确保公司在高速发展中对社会、环境负责。何雨柱主动提出,逐步将日常运营决策权下放给以何晓为首的职业经理人团队,自己则更专注于战略方向和企业文化的塑造。
2. 人才梯队深度打造:“何记餐饮学院”升级为“何记餐饮管理学院”,不仅培养厨师,更系统化培养门店管理、供应链管理、品牌运营、资本运作等复合型人才。推出“青年领军人才计划”,给予有潜力的年轻人更多的试错空间和成长资源。何雨柱亲自担任名誉院长,定期授课,讲述“何记”的创业史和价值观。
3. 供应链安全体系加固:成立“供应链安全中心”,建立全球食材风险地图和多元化采购渠道,对关键食材建立战略储备,并投资上游优质农场,实现更深度的捆绑。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将食品安全打造成不可逾越的护城河。
4. 品牌价值重塑与升华:欧阳文山领衔,启动新一轮品牌升级工程。不再仅仅强调“好吃”,而是将品牌内核升华为“守正创新的中华饮食文化使者”。通过纪录片、文化论坛、美食节等多种形式,系统输出“何记”在技艺传承、食材探索、健康理念、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提升品牌的文化厚度和社会价值。
与此同时,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涌现。
“何记”在终局之战中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正面形象,使其品牌价值飙升,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和各方争相合作的对象。大量的合作邀约、投资意向、并购机会雪片般飞来。
何晓敏锐地抓住了“新消费”和“健康生活”的浪潮,力主加速“何记味典”子品牌的独立运营和品类扩张,进军预制菜、健康轻食、功能性饮品等快速增长的新赛道,并积极探索通过数字化营销和社群运营,直接触达年轻消费者。
更宏大的机遇来自海外。多家国际知名的酒店集团、高端百货和食品分销商,向“何记”抛来了橄榄枝,希望引入其品牌或产品。新加坡、迪拜、伦敦、纽约……世界各地的机会令人眼花缭乱。
“爸!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何晓在战略会议上激动地展示着他的全球布局蓝图,“我们可以通过授权经营、合资公司、甚至直接收购的方式,快速进入这些市场!‘何记’完全可以成为代表中式餐饮走向世界的标杆!”
面对这汹涌而来的机遇,何雨柱却异常冷静。他没有被胜利和热度冲昏头脑,而是提出了“稳健出海,文化先行”的战略原则。
“晓儿,机会多,陷阱也多。”他指着世界地图,语气沉稳,“海外市场不是香港,更不是内地。法律、文化、消费习惯、供应链,完全不同。我们不能再犯盲目扩张的错误。我建议,采取‘试点-总结-复制’的模式。第一阶段,只选新加坡和伦敦两个点。新加坡华人文化基础好,法制健全;伦敦国际化程度高,影响力大。集中优势资源,把这两个点做深做透,做成样板。要派最得力的人去,不是去开店,是去扎根,去理解当地市场。我们要输出的不只是菜品,是文化,是生活方式。步子可以慢一点,但每一步都要踩实。”
他的远见得到了团队的一致认同。一套审慎而系统的国际化战略随之启动:组建跨文化的国际化团队,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本地化适配;与当地的餐饮协会、文化机构建立合作;甚至计划在海外设立小型的研发中心,融合当地优质食材,创新菜品。
然而,最大的变化和挑战,来自于何雨柱自身角色的转变。
历经大风大浪,年过六旬的何雨柱,两鬓已悄然斑白。他意识到,是时候为“何记”谋划更长远的发展,也是时候将肩上的重担,逐步交付给下一代了。他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何晓,不仅让他负责具体的业务拓展,更让他参与最高层面的战略决策和对外重大谈判,甚至在一些重要场合,让何晓站在台前。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何晓年轻气盛,有时过于激进,与父亲稳扎稳打的风格难免产生碰撞。一次关于是否收购一家快速增长但模式激进的互联网餐饮品牌的激烈争论后,何雨柱没有斥责,而是将儿子叫到书房,进行了一次长谈。
“晓儿,我知道你想快,想做大。爸年轻时也一样。”何雨柱看着墙上“味守初心”的字画,缓缓说道,“但你要记住,‘何记’这块牌子,之所以能历经风雨而不倒,靠的不是速度,是厚度。厚度从哪里来?从对每一道菜的敬畏里来,从对每一位客人的真诚里来,从我们这帮老伙计几十年不离不弃的信任里来。资本、技术、模式,都是工具,是让这口锅的火烧得更旺、让这味道传得更远的工具,但不能让工具反过来,把锅给换了,把味道给变了。这个度,你要拿捏好。”
何晓看着父亲深邃而平和的目光,回想起这一路走来的惊心动魄,终于深深地点了点头:“爸,我明白了。快慢不重要,方向最重要。厚度,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
新的征程,就在这种承前启后、守正创新的氛围中,悄然开启。
“何记”没有举行盛大的庆典,而是低调地启动了“百年老店传承计划”,设立基金,用于支持传统饮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何雨柱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何记餐饮管理学院”的讲堂上,向后辈们讲述着他的故事,传递着“何记”的魂。
站在新的起点,回望来路,坎坷已成风景;展望前方,星辰大海,波澜壮阔。何雨柱知道,未来的路,依然不会平坦,全球化的竞争、技术的颠覆、代际的交替、时代的变迁,都将带来新的考验。但他内心充满平静与力量。因为他手中紧握的,不仅是炒勺,更是传承的火种;他心中坚守的,不仅是商机,更是时代的责任。
“何记”这艘航船,已然调整好风帆,配备了更先进的罗盘,凝聚了更坚定的船员,在一位智慧而从容的老船长指引下,正向着下一片充满无限可能的海域,稳健起航。征程,永远是新的。而故事,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