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的病情逐渐稳定,虽仍需静养,但已能每日抽出时间听取重要汇报。这一日,行在偏殿内,除了几位核心将领,一批随军的中高层文职官员也被召见,他们负责统计、记录战后各项数据,此刻正带来一个引人深思的发现。
新任命的王文,手捧一卷文书,率先禀报,语气带着惊讶:“官家,臣等连日来清查户籍、田亩,发现一奇特现象。交趾各地,尤其是红河三角洲核心区域,丁口比例严重失衡,女子数量远超男子,粗略估算,几近六比四,甚至在某些乡里,七比三亦不罕见!”
孙立仁补充道:“官家,据查,此现象由来已久。李朝常年征战,对内镇压,对外用兵,青壮男子死伤甚众。加之其内部权斗、徭役繁重、重女轻男,男子损耗极大。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如今女多男少的局面。”
陈元佑捋须沉吟道:“此况,于短期看,或利于安抚,毕竟妇孺反抗之力较弱。然从长远计,隐患极大。男女失衡,家室不稳,人口难以繁盛,劳力亦显不足。更紧要者,若不能使华夏之民在此地生根繁衍,仅靠军府镇守,恐数代之后,离心又起,终究难成永制。”
赵佶斜倚在软榻上,听着众人的分析,目光深邃。他心知肚明,明朝那短暂的郡县统治最终失去交趾,原因复杂,但人口结构和文化未能彻底融合,无疑是关键之一。他缓缓开口,声音虽不高,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卿等所言,切中要害。徒得地,不得民,终是虚功。欲使交趾永为汉土,必行徙民实边、融合之策。”
他看向王文和孙立仁:“将尔等所察,连同交趾土地肥沃、稻可三熟之利,详细整理,以邸报明发天下各州县。”
然后,他对陈元佑及在场的礼部主事张文远吩咐:“拟旨,颁行《鼓励移民交趾路诏》。要点如下:”
“其一,凡大宋子民,愿举家或单身赴交趾路落户者,由官府勘验分配田地,人授永业田二十亩,若开垦荒地,前五年免一切赋税!”
“其二,”赵佶顿了顿,语气平静却带着石破天惊的效果,“军中将士,凡愿退役留此安家者,除享受上述田亩、免税之利外,可由官府作保,助其与本地愿嫁之女子成家,并赐安家费。民间单身男子迁入,亦鼓励与本地女子通婚,官府给予贺礼补贴。”
此言一出,殿内微微骚动。虽然大家隐约猜到方向,但皇帝如此明确地提出“分田、助婚”,还是让人感到震撼。
张文远迟疑道:“官家,此策……是否过于……直接?恐朝中有些清流,会非议有失……”
“有失体统?”赵佶接口,嘴角泛起一丝冷峭,“是体统重要,还是江山永固重要?是虚无缥缈的议论重要,还是让万千将士、流民有田可耕、有家可归重要?此地女子亦是朕之子民,若能使其与迁入之汉民组成家室,安居乐业,生儿育女,则汉越之别,数代之后自可消弭。此乃大仁政,何惧人言!”
陈元佑眼中闪过精光,赞道:“官家圣明!此策若行,可谓一举数得!既可迅速充实边地人口,弥补劳力不足;又可稳定军心,安置部分有功将士;更能从根本上促进血脉交融,文化同化。邸报宣传,当突出两点:一为‘稻米一年三熟,撒种即收,遍地金黄’;二为‘落户授田,官媒作保,成家立业’!此二者,对中原失地流民及贫苦佃户,吸引力无穷!”
赵佶点头:“正是此意。着户部、工部、吏部协同,规划迁徙路线,于沿途设立补给点,发放路费、口粮及必要农具种子。移民抵达后,各地官府需妥善安置,不得歧视欺压。同时,广建蒙学堂,无论汉越子弟,皆需免费入学,习汉文,知礼仪,明忠孝。”
他最后强调,目光扫过在场所有文官武将:“此非一时之策,乃百年大计。诸位皆乃新政干才,当知朕心。务必用心办事,使交趾路不仅能成我大宋粮仓,更能成我华夏子孙繁衍不息之新家园!”
“臣等遵旨!定竭尽全力,以副圣望!”众人齐声应诺,心潮澎湃。他们知道,一场规模空前的移民实边、民族融合的宏大工程,即将在这片新征服的土地上拉开序幕。而邸报上那“一年三熟,授田安家”的宣传,必将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中原大地激起巨大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