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到了公元前 23 年,刘欣已长到四岁。这年春日,定陶王府的庭院里,海棠花缀满枝头,粉白的花瓣随风簌簌飘落,傅昭仪却无心赏景,正坐在正厅的主位上,仔细翻阅着手中的名册 —— 她要为孙儿挑选一位学识渊博、品行端正的老师,开启刘欣的启蒙课业。
傅昭仪对老师的挑选格外严苛,先是排除了那些只会死记硬背的腐儒,又筛掉了行事轻佻的年轻学者,最终将目光落在了曾任太学博士的鲁国人孔尚身上。孔尚是孔子的十三世孙,精通《诗经》《尚书》,还曾在宫中教过宗室子弟,不仅学识深厚,脾气也温和有耐心。傅昭仪特意派人去曲阜核实孔尚的品行,得知他在家乡授课时,对学生循循善诱,从不疾言厉色,这才放下心来,派人带着厚礼去请孔尚入府任教。
开课那日,刘欣穿着一身天青色的小锦袍,头发梳成两个圆圆的发髻,用红色的丝带系着,模样格外可爱。他本是活泼好动的年纪,见府里来了位陌生的老者,手里还捧着厚厚的竹简,便好奇地围着孔尚转圈圈,一会儿扯扯老师的衣袖,一会儿问问竹简上的字是什么意思。傅昭仪站在一旁,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却轻轻拉住刘欣的手,轻声叮嘱:“欣儿,这是孔先生,以后要跟着先生好好读书,不可胡闹。” 说着,她又对孔尚欠身道:“小儿年幼,顽劣了些,还望先生多费心管教。”
孔尚连忙拱手回礼,笑着说:“太夫人放心,孩童天性活泼,待熟悉后便会定心。” 随后,孔尚将刘欣带到书房 —— 那是一间宽敞明亮的屋子,书架上摆满了竹简,靠窗的位置放着一张矮桌,桌上铺着柔软的锦垫,还放着几卷用丝线装订好的《诗经》简册。孔尚先教刘欣认识简册上的字,刘欣虽小,却坐得笔直,一双大眼睛紧紧盯着竹简,小手指着上面的字,跟着老师一字一句地读。起初,他还会因为窗外飞过的小鸟分心,可孔尚总能用有趣的故事引出诗句,比如讲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时,就给刘欣讲雎鸠鸟相伴的故事,听得刘欣眼睛发亮,渐渐便专注起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在傅昭仪的严格要求下,刘欣每日都按时上课,从无懈怠。傅昭仪每天清晨都会亲自去刘欣的住处,看着他洗漱更衣,再送他到书房;傍晚下课后,还会询问刘欣当天学了什么,若是刘欣答不上来,便会让他重新温习,直到记熟为止。孔尚很快发现,刘欣的记忆力远超同龄孩童 —— 教过的诗句,他只需读两三遍便能背诵;更难得的是,他还能理解诗句中的含义,比如讲到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时,刘欣会问:“先生,是不是百姓都辛苦了,就该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呀?” 这样的提问,让孔尚又惊又喜,常常在刘康处理王府事务时,特意前去禀报刘欣的学习情况。
这日午后,刘康处理完封地的赋税事务,便径直来到书房。此时刘欣刚上完课,正坐在矮桌旁,拿着竹简小声背诵刚学的《尚书》篇章。刘康悄悄走到他身后,没有打扰,直到刘欣背完,才笑着拍手:“欣儿背得真流利,为父都听入迷了。” 刘欣见父亲来了,立刻站起身,蹦蹦跳跳地扑到刘康怀里,举着竹简说:“父王,你听我背这个,孔先生说我背得好!” 刘康抱着儿子,心中满是欣慰,他接过竹简,指着上面的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问道:“欣儿,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刘欣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认真地说:“孔先生说,要先把自己的品德修好,才能让家里的人都和睦相处。父王,是不是这样,咱们王府的人才能开开心心的呀?”
刘康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摸了摸刘欣的头:“欣儿说得对,不仅咱们王府,整个天下也是如此。” 说着,他便和刘欣一起坐在矮桌旁,从诗句聊到王府的事务,再聊到定陶国的百姓,刘欣听得格外认真,时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刘康都耐心地一一解答。夕阳透过窗户,洒在父子二人身上,竹简上的字映着暖光,书房里满是温馨的气息。在这样的教导与陪伴下,刘欣的学识渐渐积累,不仅熟悉了儒家经典,还对世间万物有了初步的认知,为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