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符被废杀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南朝宋的朝野上下激起层层波澜。建康城内,无论是朝堂百官还是市井百姓,都在私下议论着新君的人选 —— 有人念叨着先帝刘裕的子嗣,有人担忧新君若再如刘义符般昏庸该如何是好,连茶馆酒肆里,说书人都暂停了往日的段子,转而讲起 “贤君治国” 的典故,暗喻对新君的期待。
太极殿内,徐羡之、傅亮与几位核心朝臣围坐在一起,一场关于新君人选的议事正紧张进行。殿外寒风呼啸,殿内炭火虽旺,却驱不散众人脸上的凝重。“如今营阳王已除,国不可一日无君,新君人选必须尽快定下来,才能安抚民心、稳定朝局。” 徐羡之率先开口,目光扫过众人,“先帝共有七子,如今在世的还有义真、义隆、义康等几位皇子,诸位认为谁更适合继承大统?”
话音刚落,有人便提议立刘裕次子、庐陵王刘义真为帝:“庐陵王是先帝次子,按长幼顺序,理当由他继位。且他早年随先帝征战,也有几分军功,想必能担起江山重任。” 此言一出,不少官员纷纷点头附和 —— 在众人眼中,刘义真相较于年幼的义康、义宣,资历更深,似乎是最合适的人选。
可徐羡之却缓缓摇了摇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语气中带着明显的顾虑:“诸位只知庐陵王有军功,却忘了他与我等的旧怨。”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傅亮身上,两人相视一眼,皆是面露忌惮。原来,刘义真早年在朝时,便与徐羡之、傅亮因政见不合产生矛盾 —— 一次朝堂议事,刘义真因反对徐羡之提出的 “减轻士族赋税” 政策,当众斥责徐羡之 “偏袒士族、漠视百姓”,两人自此结下梁子;傅亮曾因劝阻刘义真 “大肆修建王府”,被他讥讽为 “目光短浅、不懂排场”,关系也一直紧张。
“庐陵王性格过于张扬,且素来刚愎自用。” 傅亮接过话头,声音压得极低,“他若继位,必然会记恨往日旧怨,届时不仅我等辅政之权难保,恐怕连身家性命都会受到威胁。再者,他身边围绕着不少心腹谋士,形成了自己的派系,若他登基,这些人定会借机掌权,朝堂格局恐会动荡,这并非我等愿意见到的。”
众人闻言,皆陷入沉默。是啊,立君不仅要考虑名分,更要考虑新君能否与辅政大臣和睦相处,能否稳定朝局。刘义真的派系背景与张扬性格,确实是不可忽视的隐患 —— 若新君一上台便与辅政大臣针锋相对,刚稳定的朝局很可能再次陷入混乱。
“那依徐大人之见,该立哪位皇子?” 有人忍不住问道。
徐羡之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缓缓说道:“我倒觉得,宜都王刘义隆是个合适的人选。” 他起身走到殿内悬挂的地图前,指着荆州的位置:“宜都王驻守荆州多年,将一方之地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对他颇有好感,可见其有治国之才。更重要的是,他性格沉稳,做事谨慎,这些年一直专注于荆州政务,从未参与朝堂派系争斗,没有明显的派系背景。”
傅亮立刻附和道:“徐大人所言极是。宜都王没有派系牵绊,登基后必然需要依赖我等辅政大臣稳定朝局,如此一来,不仅朝堂能保持稳定,我等也能继续履行辅政之责,确保先帝留下的江山不偏航。” 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宜都王是先帝第三子,名分上也说得过去,不会引起宗室与百官的异议。”
其他朝臣闻言,纷纷思索起来 —— 刘义隆虽远在荆州,却也因治理荆州的政绩闻名朝野,且性格沉稳、无派系背景,确实比刘义真更易掌控,也更能让朝局稳定。有位老臣捋着胡须说道:“宜都王贤明,且无派系之争,立他为帝,既能安抚宗室,又能让百姓安心,确实是良选。”
经过一番激烈的商议,众人最终达成共识:放弃立刘义真为帝,全力拥立宜都王刘义隆继位。徐羡之当即下令,派傅亮亲自前往荆州,以 “辅政大臣” 的名义,正式迎请刘义隆入京登基。同时,他还命人起草诏书,向朝野宣告新君人选,文中极力称赞刘义隆 “贤明仁厚、治政有方”,呼吁百官与百姓拥戴新君,共同开创南朝宋的新局。
消息传出,朝野上下一片安定 —— 百官们放下了对新君派系争斗的担忧,百姓们也因刘义隆的贤名而充满期待,连之前议论纷纷的茶馆酒肆,都开始流传起 “宜都王爱民如子” 的故事。徐羡之与傅亮站在太极殿的台阶上,望着宫外渐渐恢复秩序的建康城,心中满是欣慰 —— 他们以为,选对了新君,既能稳固自己的辅政地位,也能让南朝宋走上正轨,却不知,这位他们眼中 “易掌控” 的沉稳皇子,日后将会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皇权与辅政的边界,而一场新的权力博弈,已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