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上那三个遥远的光点,如同黑暗中燃起的篝火,瞬间点燃了龙宫每一个角落的激情与希望。彼岸的坐标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化作了确切的、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然而,最初的兴奋过后,一种更为庞大、更为具体的压力也随之而来——如何抵达?
跨越以光年计的遥远距离,穿越充满未知的星际空间,这对于一个困守于深海、资源和技术都极其有限的幸存者群体而言,不啻于一场豪赌,一次倾尽所有的远征。龙宫,这艘承载着最后火种的方舟,必须进行一场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完成它生命中最后一次,也是最伟大的一次蜕变。
\\\\
战略咨询委员会迅速转化为“远征筹备指挥部”,宋茜担任总指挥,陈老、荒木、莉娜、张伟、吴凯等核心成员各司其职,龙宫这部庞大的机器,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统一意志,高速运转起来。
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议题,就是运载工具。龙宫本身结构庞大,能量消耗巨大,且与深海环境及渊鲸意志深度绑定,根本无法进行星际远航。
“我们需要一艘新的船。”荒木在第一次筹备会议上,指向了龙宫外围那片正在高效运行的“深海织网”区域,“‘织网’计划不仅解决了能源问题,其技术核心——那种与环境共生、高效捕获和利用逸散能量的模式,正是构建一艘能够进行长期、自持星际航行的‘方舟’的理想基础。”
一个名为“星槎计划”的蓝图被提出。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巨大星舰,而是一艘相对紧凑、高度集成、以“能量编织”技术为核心动力和维生基础的原型舰船。它将采用模块化设计,部分结构直接利用龙宫现有储备和从周边海域安全采集的材料进行制造,核心能源系统则与龙宫的三核共鸣场同源,确保其“秩序”属性,降低航行中被“观察者”注意的风险。
设计工作由吴凯团队主导,荒木及其原“归墟”成员提供了大量关于极端环境防护和高维能量扰动的应对方案。龙宫最大的制造车间被清空,日夜不停地响彻着工程设备的轰鸣。每一个模块的完成,每一次系统的联调成功,都引来无数幸存者默默的注视和无声的祝福。这艘被正式命名为“启明”号的星槎,凝聚着所有人的希望,在深海的摇篮中,一点点成型。
\\\\
与此同时,另一个严峻的挑战摆在面前——人员遴选与物资调配。“启明”号体积有限,注定无法带走所有人。这是一个极其残酷,却又必须面对的现实。
宋茜力主制定了公开、透明的遴选标准。首要条件是身体与精神能够承受长期冬眠(一种基于秩序场生命维持技术的休眠状态)及可能的星际航行压力;其次是需要涵盖文明延续所必需的各项技能:星舰操作、生态维护、医疗科技、人文知识、乃至基础劳动力的传承。一套复杂的评估体系被建立起来,综合考虑个人的专业能力、心理素质、家族结构(尽可能保持家庭单位的完整),以及……自愿原则。
公告发布的那天,龙宫陷入了长久的沉默。没有人争吵,没有人抱怨,只有一种深沉的、带着悲壮的理解。人们默默地提交申请,接受评估。许多年迈的学者,主动将机会让给了更年轻、拥有更强适应力的后代;一些家庭在艰难抉择后,选择部分成员留下;张伟主动请缨,要求率领最精锐的安全小组随行,承担最危险的前哨探测与护卫任务。
物资的调配更是精确到了克。龙宫数据库的核心备份,各类动植物、微生物的基因样本,人类文明精华的数字化记录,必要的工业母机和科研设备……所有资源都被重新清点、评估、打包。大量的资源被优先倾斜给“启明”号和随行人员,这意味着留下的人,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生存环境。一种无声的牺牲,在每一个节省下来的能量单位,每一份让出的补给品中默默进行。
\\\\
在紧张的物资和人员准备之外,一项更为隐秘,也或许更为关键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莉娜团队在荒木的协助下,开始尝试将“主动遮蔽计划”的部分研究成果,集成到“启明”号的设计中。这并非攻击性武器,而是一种基于对“规则”理解的 advanced 隐匿系统,旨在利用三核共鸣场的秩序特性,结合对“观察者”探测逻辑的反向推演,尽可能地将星槎的存在“伪装”成宇宙背景的一部分,或者将其能量 signature 降低到“无害”的阈值之下。
这项工作充满了不确定性,如同在悬崖边行走。每一次模拟测试都小心翼翼,生怕一丝疏忽反而会像灯塔般暴露自身。但所有人都明白,在广袤而危险的星际空间中,隐匿,或许比强大的防御更为重要。
\\\\
宋茜站在即将完工的“启明”号泊位前。流线型的舰体反射着龙宫内部的冷光,呈现出一种简洁而充满力量感的美学。它与龙宫的臃肿和修补痕迹形成鲜明对比,代表着一种面向未来的、全新的开始。
她感受到肩上的责任重若千钧。每一个选择,每一次资源的倾斜,都关乎着文明的种子能否在彼岸生根发芽。她无数次在深夜抚摸着路岩留下的白色晶体,那温暖的“回声”是她最重要的力量源泉,也是她做出无数艰难抉择的定盘星。路岩用生命守护的,不正是这通往“新生”的可能吗?
陈老选择留下。他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坚定:“我这把老骨头,经不起星海的颠簸了。龙宫这里,还需要人守着。这里是根,万一……万一你们找到了更好的地方,这里,也算是个念想。”他笑着,花白的头发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刺眼。
荒木则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随行。“我对那三个坐标,尤其是那个带有‘古老’、‘低语’标签的,充满了兴趣。”他的理由依旧带着研究者的直接,“而且,我对‘规则’和‘观察者’的了解,在航行中或许能用得上。”他没有多说,但宋茜能感觉到,他也在寻求一种自我的“新生”,一种脱离了过去偏执与痛苦的、融入新集体的可能性。
\\\\
最后的倒计时开始了。
“启明”号进行着最后的系统联调与物资装载。
遴选出的乘员名单正式公布,有人喜极而泣,有人默默拥抱告别。
龙宫的居民自发地组织起来,为远征者准备着最后的行装,将写满祝福话语的芯片,塞进他们的随身物品中。
一种悲壮而充满希望的气氛,在龙宫弥漫。这不是逃离,而是承载着所有留下者期望的、勇敢的出征。
宋茜知道,当“启明”号脱离龙宫,驶向黑暗的深海,并最终冲破引力束缚,奔向星海之时,就是与过去的一切,与这片孕育了他们也曾几乎毁灭了他们的深海,做最后告别的时候。
最后的准备,不仅是物资与技术的集结,更是心灵与意志的淬炼。他们即将带着统一的意志,踏上一段前路未卜,却承载着整个文明最后希望的——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