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水塔的传说由来已久,早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刚刚启用不久。那时河海大学的学风浓厚,有一位水利工程专业的博士生,为了攻克一个重要的科研项目,几乎住进了实验室。那个项目难度极大,涉及大量复杂的公式推导和数据计算,他查阅了无数文献,做了无数次实验,却始终没有突破。
为了能有更安静的环境思考,他常常深夜跑到水塔的旋转楼梯间。这里人迹罕至,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成了他专属的 “研究室”。他坐在台阶上,摊开厚厚的书本和草稿纸,一支笔在纸上不停演算,常常通宵达旦。灯光照在他疲惫的脸上,眼里却满是对知识的执着。
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和精神压力,让他的身体越来越差。有一次,他在楼梯间演算到凌晨,突然眼前一黑,栽倒在台阶上。当同学们第二天发现他时,他已经没有了呼吸,手里还紧紧攥着一张写满公式的草稿纸,笔尖都被捏断了。
从那以后,旋转楼梯间就开始出现怪事。最早是保安巡逻时,听到楼梯间传来轻微的翻书声和写字声,可进去一看,空无一人。后来,有学生深夜路过,看到楼梯间有微弱的光,像是有人在里面看书,走近后却什么都没有。
“幽灵学霸” 的传说就这样传开了。有人说,是那位博士生的执念太深,死后灵魂依旧留在楼梯间,继续攻克未完成的项目;有人说,他是舍不得离开热爱的学术,在守护着后来的学子。
校史馆的老师得知这些传闻后,忍不住笑着辟谣:“同学们,这都是迷信!楼梯间的回声效果很好,你们听到的那些声音,很可能是自己的脚步声和说话声的回声。至于所谓的灵感,那也是你们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在潜意识里的爆发,可别再胡思乱想了!”
但学生们却对这个解释并不完全认同,他们在这个传说中发现了一些 “隐藏福利”。
有个学生在楼梯间复习时,遇到一道百思不解的难题,对着草稿纸发呆。就在这时,他感觉有人在他身后轻轻推了一下,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思路,顺着这个思路演算,竟然解开了难题。还有个学生,在楼梯间发现了一本旧草稿纸,上面的演算步骤,正好弥补了他研究中的空白,后来他凭借这个成果发表了论文。
这些事让 “幽灵学霸” 的传说愈发神秘。有人在楼梯间摆放鲜花,纪念那位博士生;有人把自己的笔记留在台阶上,希望能得到 “指点”;还有人考试前会来楼梯间走一圈,祈求能获得好运气。
从那以后,水塔的楼梯间便成了学生们心目中的 “圣地”。每到考试前夕,都会有很多学生抱着习题集和书本来到这里,他们希望能在这里接受 “学霸魂” 的熏陶,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灵感。有的人甚至还会在楼梯间摆放一些鲜花和水果,以表达对那位博士生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南医大的善志楼,是该校的解剖楼。它临着水,藏在校园最偏的角落,常年透着一股湿冷。就算是盛夏,走进楼里也得裹紧外套,空气里永远飘着挥之不去的福尔马林味,呛得人鼻腔发紧。
四楼是整栋楼的禁地。这里摆满了浸泡在玻璃罐里的标本,白天供学生上课研习,一到夜里就锁死大门。
楼道里的灯光是声控的,亮起来昏黄暗淡,照不遍每个角落,阴影堆在墙角,像藏着什么东西。夜里的四楼,只有标本瓶里液体偶尔晃动的轻响,除此之外,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保安李师傅在学校守了十年夜班,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却唯独怕了善志楼的四楼。
最一开始是监控屏幕里总出现怪事。后半夜三点多,标本室的门会自己动起来,先是一条缝,然后慢慢推开,再猛地关上,反复几次,像有人在里面推门试探。老李起初以为是风,可解剖楼的窗户夜里全锁死,四楼更是密不透风。
天晚上,门又在监控里晃悠,老李壮着胆子拿了钥匙上去。
楼道里的声控灯没亮,他打着手电筒,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撞来撞去。走到标本室门口,门是关着的,锁扣好好挂着,像监控里的画面是幻觉。
他掏出钥匙开门,一股浓烈的福尔马林味扑面而来,比白天浓好几倍,呛得他睁不开眼。手电筒扫过房间,标本罐都摆得整整齐齐,没有被动过的痕迹。可地面上,有一串浅浅的脚印,从门口延伸到标本架前,又折了回来。
脚印很小,像是老人的鞋印,沾着点潮湿的泥土。老李的心一下子提起来,他记得自己上来前,刚拖过四楼的地板,干干净净,没有任何污渍。他没敢多待,退出去锁好门,跑下楼时,后背已经被冷汗浸透。
从那以后,再看监控里门动,老李都只敢盯着监控,再也不敢上去查看。
护理专业的陈雪,第一次深夜遇怪事,是在四楼的自习室。
那天她为了赶论文,留在自习室到凌晨一点。自习室和标本室隔了一道墙,她正低头写字,突然听见隔壁传来 “咔哒” 一声,是钥匙插进锁孔转动的声音。她停下笔,屏住呼吸听着,周围静得可怕,只有那声音格外清晰。
“谁在那里?” 她喊了一声,没人回应。她起身走到门口,轻轻拉开一条缝,走廊里的灯昏昏沉沉,空无一人。标本室的锁还挂在门上,没有被撬动的痕迹,仿佛刚才的声音是错觉。
她刚要关门,“咔哒” 声又响了,这一次就在耳边,像是有人拿着钥匙,贴在她的耳朵上转动。陈雪的心跳瞬间失控,她猛地关上门,抓起书包就往外跑。跑过标本室门口时,她隐约看见门底透出一道微光,像是里面有人拿着手电筒在照。
后来她问学长学姐,才知道关于四楼的传说。这一切,都和一位姓王的老实验员有关。
王师傅在善志楼工作了四十年,一辈子和标本打交道。他对这些 “大体老师” 格外上心,每天下班前,都会把标本罐擦一遍,摆得整整齐齐,才肯离开。退休后,他总惦记着这些标本,常常夜里翻墙进学校,回到四楼标本室,继续整理。
学校里的人都知道他的执念,没人阻拦。直到五年前的一个深夜,他没能按时回家。第二天早上,实验员打开标本室的门,发现他倒在地上,手里紧紧攥着一把标本室的钥匙,已经没有了呼吸。
他的死因是前半夜突发心脏病,现场的标本架前,摆着一排刚整理好的标本罐,每个罐子都擦得干干净净,标签贴得整整齐齐。
从那以后,四楼的怪事就多了起来。
有学生深夜在自习室复习,听见标本室里传来轻微的擦拭声,像是有人在擦玻璃罐。还有人说,看到过一个模糊的身影,在标本架之间走动,弯腰整理标本,走近了就消失了。
校医院的老师曾试图解释,说脚步声是回声,钥匙声是锁扣老化松动,可没人相信。那些深夜里的响动,太过真切,像是老实验员的执念,还被困在四楼,没来得及完成最后的工作。
这些传说,在江宁大学城的校园里扎根了十几年,是校园文化里不可或缺的奇妙注脚,成了学生们青春记忆里最鲜活的一部分。也是学生们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为紧张的学习、忙碌的社团活动和琐碎的日常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下次,当你路过镜湖、雕像、水塔、解剖楼时,不妨多留意两眼。说不定,你会发现一些被忽视的细节,成为解开传说谜题的关键;说不定,你也会经历一些奇妙的事情,成为下一个传说的 “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