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办公室,墙上的挂钟刚敲过上午九点,老式吊扇嗡嗡转着,吹不散满室的凝重。
林砚站在地图前,指尖划过豫、皖、苏三省交界的红色标记,眉头紧锁。“红衣女尸案”已造成五起命案,横跨四省,受害者均为二十至三十岁的年轻女性,遇害时身着红衣,被抛尸在铁路或公路沿线的荒僻处。省厅成立的专案组已连续奋战半个月,却因线索零散、跨省协作不畅,进展陷入僵局。
“林队,省厅来电,让咱们再梳理一遍所有受害者的社会关系,看看有没有遗漏的交叉点。”警员小赵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摞厚厚的卷宗,额头上满是汗珠。
林砚转过身,接过卷宗,指尖抚过受害者的照片。照片上的年轻女子们面带微笑,谁也想不到会遭遇如此毒手。“已经梳理三遍了,受害者职业不同、籍贯不同,除了都穿红衣、被抛尸在交通沿线,没有任何明显关联。”他沉声道,“凶手反侦察能力极强,现场几乎没留下有效痕迹,传统的排查方法行不通。”
苏晓端着两杯凉茶走进来,将其中一杯递给林砚,轻声道:“尸检报告显示,第五名受害者体内检测出微量安眠药成分,其他受害者体内没有。这会不会是凶手作案手法的变化?”
林砚接过凉茶,喝了一口,目光重新落回地图上:“有可能。但更关键的是,凶手如何选择目标?又如何跨省作案而不被发现?”他手指重重落在地图上的交通干线,“我之前提出的‘犯罪信息库’,省厅那边批下来了吗?”
“批了!”小赵兴奋地说,“昨天下午省厅已经发文,要求三省交界的市县公安局,将近一年来的红衣女子失踪案、类似抛尸案的信息全部汇总,统一录入信息库。不过,现在各地还在上报,数据还不完整。”
“不够快。”林砚摇头,“凶手不会等我们,必须主动出击。”他走到办公桌前,打开自己整理的案件笔记,里面详细记录了每起案件的抛尸地点、受害者特征、衣物细节。“你看,抛尸地点都离国道或铁路不远,且都在货车必经的补给点附近。结合凶手跨省作案的范围,我推测,凶手极有可能是一名长途货车司机。”
“长途货车司机?”苏晓眼神一亮,“这就能解释他为何能跨省作案,且抛尸地点都在交通沿线。但全国的长途货车司机数量庞大,怎么排查?”
“缩小范围。”林砚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画了一个圈,“首先,凶手选择的受害者都是红衣女子,这可能与他的心理创伤有关,或许他的前女友或家人曾背叛他,且喜欢穿红衣。其次,第五名受害者体内有安眠药,说明凶手可能有接触这类药物的渠道,或许是自己购买,也可能是家人从事医疗相关职业。最后,抛尸时间多在深夜或凌晨,符合长途货车司机的行车习惯。”
他顿了顿,继续道:“另外,我让技术科的同事对现场提取到的微量纤维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含有一种特殊的帆布成分,这种帆布主要用于制作货车篷布,且只有北方一家厂家生产。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联合三省交管部门,排查符合条件的长途货车司机。”
“好!我这就联系省厅,协调三省交管部门进行排查。”小赵立刻拿起电话,快步走了出去。
苏晓看着林砚专注的侧脸,眼中满是敬佩:“你这犯罪侧写的方法,真是太管用了。要是在以前,我们根本想不到这些。”
林砚放下笔,微微一笑:“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现代刑侦技术的成果。可惜现在条件有限,要是有指纹比对设备,或许我们能更快锁定凶手。”他之前向省厅提议引进简易指纹比对设备,至今还没有消息。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林砚接起电话,脸色渐渐变得严肃。“什么?第六起案件?好,我们马上过去!”
挂了电话,他抓起外套:“苏晓,跟我走,皖省临泉县发现第六具红衣女尸,抛尸在国道旁的玉米地,省厅让我们立刻赶过去。”
两人驱车赶往临泉县,一路上,林砚眉头紧锁,心中有种不好的预感。凶手作案频率越来越高,说明他的反侦察能力在提升,也可能是越来越嚣张。
四个小时后,他们抵达临泉县公安局。当地刑侦队长王勇早已在门口等候,见到林砚,立刻迎了上来:“林队,你可来了!现场我们已经保护起来了,情况和之前几起案件差不多。”
林砚点点头,跟着王勇来到案发现场。玉米地已经被警戒线围住,几名警员正在勘查。受害者躺在玉米地深处,身着红色连衣裙,双眼圆睁,脸上带着惊恐的表情。
苏晓立刻开始尸检,林砚则蹲下身,仔细观察现场。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受害者的指甲缝里,似乎有什么东西。他小心翼翼地用镊子提取出来,放在证物袋里:“苏晓,你看看这个。”
苏晓接过证物袋,仔细一看,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是皮肤组织!凶手可能在作案时被受害者抓伤了!”
林砚心中一喜,这是案件发生以来,找到的最有价值的线索。“立刻送检,提取dNA。另外,仔细勘查周围,看看有没有凶手留下的其他痕迹。”
他站起身,环顾四周。抛尸地点离国道不远,旁边有一个废弃的加油站,地上有许多货车轮胎印。“王队,这附近的加油站,最近有没有经常出现的长途货车?尤其是北方牌照的。”
王勇想了想:“有一辆冀牌的长途货车,最近半个月经常在这里加油,司机是个中年男人,看起来挺沉默寡言的。我这就让人去调查这辆货车的信息。”
林砚点点头,继续在现场勘查。突然,他注意到受害者的红色连衣裙上,有一个小小的污渍,像是某种油渍。他立刻提取了污渍样本:“这个也送去检验,看看是什么成分。”
傍晚时分,检验结果出来了。受害者指甲缝里的皮肤组织,提取到了完整的dNA;连衣裙上的污渍,是一种特殊的润滑油,主要用于大型货车的发动机。
与此同时,王勇也带来了关于冀牌货车的调查结果:“林队,这辆货车的司机叫张铁柱,河北人,今年四十二岁,长期跑豫、皖、苏三省的货运线路。我们还查到,他的前女友三年前因为出轨,穿着红衣离开了他,之后他就变得性格孤僻,经常酗酒。”
“就是他!”林砚猛地站起身,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立刻联系三省交管部门,排查张铁柱的行车轨迹,锁定他的位置!另外,我再给省厅打电话,催促指纹比对设备的事情,说不定能派上用场。”
省厅的效率很高,很快就反馈了张铁柱的行车轨迹。根据监控记录,张铁柱在案发后,已经驾驶货车离开了临泉县,正朝着西北方向行驶,可能准备逃往边境。
“追!”林砚当机立断,带领专案组的警员,驱车追赶张铁柱。一路上,他们根据张铁柱的行车轨迹,不断调整路线,日夜兼程。
三天后,他们追到了西北边境的戈壁滩。此时,张铁柱的货车已经陷入了沙坑,无法前进。林砚带领警员小心翼翼地靠近,发现张铁柱正坐在驾驶室里,手里拿着一瓶白酒,神色颓废。
“张铁柱,你被捕了!”林砚举起手枪,大声喊道。
张铁柱缓缓转过身,看到警员们,脸上露出一丝苦笑:“我就知道,你们迟早会找到我。那些女人,她们都该死,穿着红衣,就像那个贱人一样!”
林砚眉头一皱,心中了然。张铁柱因为前女友的背叛,产生了心理扭曲,将所有穿红衣的年轻女性都视为报复对象。
就在这时,省厅传来消息,简易指纹比对设备已经送达边境口岸,技术人员正在赶来的路上。林砚决定等技术人员到达后,对张铁柱进行指纹比对,确认他就是凶手。
几个小时后,技术人员赶到,对张铁柱的指纹进行了采集和比对。结果显示,张铁柱的指纹与现场提取到的微量指纹(之前未被重视)完全吻合。
“证据确凿,带走!”林砚一声令下,警员们上前铐住张铁柱,将他押上警车。
坐在返回南州的车上,林砚看着窗外飞逝的风景,心中百感交集。“红衣女尸案”终于告破,这不仅是跨省协作的胜利,更是现代刑侦技术的胜利。他相信,随着指纹比对设备的引进和推广,未来会有更多的案件被侦破,更多的凶手被绳之以法。
回到南州,林砚受到了省厅的表彰。他提出的“跨省犯罪信息库”和引进指纹比对设备的建议,也得到了全省刑侦系统的推广。不久后,林砚正式接任南州市公安局刑侦大队队长,成为了80年代刑侦系统的“革新者”。
办公室里,林砚看着墙上的锦旗,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守护好南州的安宁,让正义不再迟到。此时,桌上的电话再次响起,林砚拿起电话,眼神坚定:“喂,刑侦大队,收到!我们马上就到!”
新的案件又开始了,守护正义的道路,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