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康熙二十五年元旦,大清国举国欢庆。
京城中红帐漫天,尽显盛世大清。
这一天,康熙执掌大清,整整二十五个春秋。
纵观古今帝王,能够执掌天下二十五年的,有几个人?
因此这个元旦日,太和殿的宴会,礼部着重大办。
凡京城中四品以上文武官员、以及诸位议政王、贝勒、贝子等等,均会入宫参加宴会。
康熙也高兴,二十五年了,虽然自己做了二十五年的皇帝,可自己还年轻啊。
三十三岁,年富力强,却又成熟老道。
六天前,万琉哈氏给康熙生了皇十二子,康熙非常高兴。
最主要的,是苏麻喇姑高兴、太皇太后更加高兴。
因为皇十二子康熙命苏麻喇姑抚养,打破了大清的历史传统,一个婢女抚养皇子。
苏麻喇姑给万琉哈伺候月子,也打破了苏麻喇姑只给太皇太后做婢女的传统。
这一天,康熙着盛装,赏了宫女太监后,开始了一天的行程。
先是给祖宗们祭拜,随后祭拜天坛等等。
康熙二十五年丙寅正月初一,岁在丙寅,时为冬末春初。
天公作美,昨夜一场瑞雪,将偌大的紫禁城装点得琼楼玉宇,分外妖娆。
寅时三刻,晨钟初动,其声浑厚悠远,自景阳楼传出,响彻九城。
钟鸣三十六响,这就是新年朝贺之序曲。
太和殿前,汉白玉台基之上,积雪早被太监们清扫殆尽,唯余殿檐下冰凌垂挂,晶莹剔透,映着初升的朝阳,折射出七彩光华。
殿前铜龟、铜鹤,背负瑞雪,昂首向天,似在吞吐祥瑞之气。
那座鎏金宝鼎,香烟袅袅,氤氲升腾,与雪后清冽的空气交融,令人心旷神怡。
殿内更是金碧辉煌,焕然一新。
正中设有金龙宝座,靠背雕龙九条,龙头皆衔明珠,光芒四射。
座上铺设黄缎绣龙坐褥,两旁分设孔雀翎扇、香几、角端等仪仗。
殿顶藻井,盘龙口中悬一硕大明珠,号称轩辕镜,传说可辨忠奸。
此刻明珠光华内敛,与殿中数百盏宫灯交相辉映,将整个大殿照得如同白昼。
自太和门至午门,文武百官早已按品级排列整齐。
文官自大学士以下,武官自领侍卫内大臣以下,俱着朝服,顶戴花翎,在鸿胪寺官员引导下,肃立等候。
放眼望去,绯袍、青袍、蓝袍,层次分明;珊瑚、蓝宝石、青金石顶子,熠熠生辉。群臣虽在寒风中站立多时,却个个神情肃穆,无一人敢交头接耳、左顾右盼。这便是康熙朝最引以为傲的朝仪——整齐划一,纪律严明。
卯时正刻,中和韶乐奏响,康熙皇帝身着明黄色龙袍,外罩石青色缎绣彩云金龙夹褂,头戴夏朝冠,在四名御前大臣、八名内大臣、十六名侍卫的簇拥下,缓步出乾清宫,乘舆前往太和殿。
沿途太监们手持静鞭,不时拂地,发出清脆声响,警示众人。
銮驾所过之处,群臣俯首,山呼万岁之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康熙端坐于太和殿宝座之上,俯瞰殿下跪拜的文武重臣,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二十五年的帝王生涯,自八岁登基至今,他早已从一个懵懂孩童,成长为权倾天下、威震四方的英主。
此刻的他,眉宇间既有君临天下的威严,又不乏儒雅的文人气质。
这二十五年,他除鳌拜、灭三藩、收台湾、征雅克萨,武功赫赫;他修《明史》、开博学鸿词科、诏举山林隐逸,文治昭彰。
今日元旦,正当与群臣共庆,与万民同乐。
鸿胪寺官高声唱鸣,宣召诸王、贝勒、贝子、公、文武大臣依次进殿行礼。
首先进殿的,是康熙的朝最大的王爷-康亲王杰书,他虽已年过半百,仍步履稳健,进殿后三跪九叩,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后,安亲王岳乐、简亲王雅布等宗室王公依次进殿朝贺。
再后,便是朝中重臣: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保和殿大学士王熙、文华殿大学士勒德洪;议政大臣索额图、李光地;南书房行走高士奇、陈廷敬、徐乾学等。
明珠位列文官之首,此时已五十八岁,须发皆白。
他身着蟒袍,外罩补褂,顶戴红宝石,虽位极人臣,但面上却难掩哀伤之色。
自去年五月他的长子纳兰性德病逝,这位权倾朝野的大学士仿佛老了十岁。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时年不过三十有一,便因寒疾而逝。
这位被誉为满清第一才子的青年,不仅是明珠的骄傲,更是康熙帝的御用文臣、一等侍卫,常随驾出巡,深得帝心。
他的离世,让康熙痛失一位知己,令明珠痛失爱子,朝野上下无不惋惜。
康熙目光扫过明珠,心中也是一紧。
他想起了那个温润如玉的年轻人,想起了他随自己北上南巡时作的诗词,想起了他骑射俱佳的英姿,更想起了他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斯人已逝,音容宛在,康熙不禁暗自神伤。
但今日是元旦大典,万不可因私情而失国体,他强忍伤感,继续接受群臣朝贺。
朝贺已毕,康熙降旨:今日元旦,普天同庆。朕于太和殿设宴,款待众卿。席间不必拘礼,可畅所欲言,共叙君臣之情。
话音刚落,殿前太监便高声传谕,早已等候在太和门外的乐工们立即奏响丹陛大乐,悠扬的乐曲声中,群臣按班次入席。
这太和殿筵宴,号称,共设宴席二百一十席。
皇帝御宴桌设于殿内正中,金龙大宴桌上,摆满了各种珍馐美味:燕窝红白鸭子热锅、肥鸡丝、羊肉片、鹿筋、海参、鱼翅、鲍鱼、熊掌,应有尽有。
更有内务府特制的满汉全席,集满族与汉族烹饪技艺之大成,色香味俱全,令人食欲大动。
群臣的宴席分设殿内与殿外丹陛上。
殿内为亲王、郡王、大学士、尚书等一二品大员,殿外为三品以下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