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军中悄悄流传着一个消息:天朝正计划从各附属部队中选拔精锐,组建一支外籍军团。这支队伍不限出身国籍,即便非天朝子民亦可加入;装备、军饷和待遇完全对标正规汉军,毫无差别。更诱人的是,服役期满后,不仅本人能获得天朝户籍,还能携家带口迁居天朝,从此过上尊荣体面的生活!
尽管这尚属传闻,尚未证实,可在仆从军内部早已激起千层浪,议论纷纷。
要知道,眼下他们所享有的待遇,尚不及汉军士兵的三分之一,却已让许多人摆脱贫困,改善家境,甚至迈入安稳富足之列。倘若真能享有同等福利,那攒下的银钱足以保障余生无忧。
而最令人心动的,莫过于定居天朝的机会。相比资源匮乏、百废待兴的倭国,作为宗主国的天朝无疑是一座人间乐土——科技昌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那里的一切都宛如梦境中的极乐世界。
在他们心中,天朝早已不是简单的国度,而是命运转折的圣地。若有幸成为天朝子民,举家迁移过去,那是做梦都不敢想的荣耀,谁都不会有半点犹豫。
因此,不论传闻真假与否,此刻站在汉军眼皮底下,这些倭国士兵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拼尽全力投入战斗,恨不能将全部本领展现出来,只盼能在汉军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万一将来真的要遴选外籍军团成员,或许自己就能榜上有名!
随着这群曰军机枪手的全力输出,汉军的整体火力瞬间提升了一个层次。机枪对密集冲锋的步兵本就极具压制力,在如此狂风暴雨般的扫射下,大批美军士兵还未接近阵地便已倒下。炽热的弹雨在空中交织成一张死亡之网,任何胆敢越界的人都难逃一死,最终只能化作荒野中一具具冰冷的尸体。
第一轮进攻结束后,汉军阵地前方已是尸横遍野,层层叠叠,堆得几乎遮挡了战壕内的视野。无奈之下,只得抽调部分兵力前去清理靠得太近的残骸,以免影响后续防御。
而另一侧,美军这边也在战斗结束后的寂静中猛然惊醒。
激战之时,人人热血冲头,只知向前冲锋,无暇顾及伤亡。可当硝烟渐散,目光扫过那铺满大地的尸体时,所有人都怔住了。
“这……这一波进攻,竟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
美军指挥官望着远处望不到尽头的尸山血海,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脸色煞白。
这一轮进攻,他们至少付出了上万名士兵伤亡的惨重代价,战场上尸骸遍地,层层叠叠,几乎望不到尽头。
“报告将军,敌方火力太过猛烈,我们的人已经冲到离战壕仅几步之遥,可最后还是被压了回来!”
“太可惜了……就差一点,真的就差那么一步!”
不少美军军官对战果感到无比扼腕。毕竟在那一刻,胜利似乎触手可及。
如果最初投入的兵力再雄厚一些,或许战局早已逆转!
“敌人明显增强了机枪配置,左右两翼布置了大量火力点,形成了交叉扫射的网状区域,我军在推进过程中不断遭到夹击,伤亡极为严重。”
一名年轻的军官沉着脸观察战场,视线在尸体堆积最密集的位置停顿片刻,随后冷静分析道:
“大家看那边——那片区域正是敌军交叉火力的核心地带。凡是靠近此处的我军部队,几乎无一生还。而且由于这个火力交汇点的存在,我们的进攻队伍很容易被拦腰切断。一旦前后脱节,即便前锋试图贴近敌阵,后续梯队跟不上,也会因孤立无援而迅速被压制,最终只能被迫撤退。”
众人顺着他的手指方向望去,不由得点头认同。这位年轻军官的判断确实精准,敌人的战术布局显然早有预谋。
“可有一点我想不通,”另一位军官皱眉问道,“既然敌军拥有如此强大的交叉火力,为何一开始不直接动用?非要等到我们几乎突破防线时才突然爆发?要是他们一开始就全力开火,根本不需要冒这么大风险!这实在不合常理。”
“其实并不难理解,”那名年轻军官缓缓说道,“敌人这么做,无非两种可能:
其一,他们并未预料到我军此次攻势如此猛烈,措手不及之下,险些失守阵地,那些机枪火力是临时调派增援的;
其二,则更为阴险——他们是故意示弱,刻意隐藏主力火力,诱使我们深入进攻,让我们误以为有机可乘,从而将整支主力拖入战场。一旦我们全部陷进来,他们便可悄然派出部队绕至我军后方,切断退路,像之前围歼我后卫部队那样,把我们也彻底包抄,一口吞下。”
“呵,胃口倒是不小,”有人冷笑一声,“我们可是二十多万大军,真当自己能吃得下?”
“吃不吃得下是他们的事,”年轻军官神情严肃,“但对我们而言,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无法确定对方究竟属于哪一种情况。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正面临被断后路的巨大威胁。因此我建议,立即分出一部分兵力回防后方,加强警戒与防御,确保撤退通道的安全。”
这名年轻军官与其他同龄人截然不同。大多数年轻将领往往血气方刚、急于建功,行事冲动。而他却异常沉稳,思虑周密,甚至比许多久经沙场的老将还要谨慎三分。
“可我们的任务是救援后军,找到被困的谢里登将军!”立刻有人提出反对,“如果我们此刻抽兵回防,势必削弱主攻力量,破防难度将成倍增加!当前最紧要的是完成营救,其他一切应为此让路。若救不出谢里登将军和被困部队,这支军队恐怕也将失去斗志,不战自溃!”
争议由此而起。
两种意见各执一端,谁也无法说服对方。但时间不容迟疑,任何拖延都可能让第二种最坏的情况真正降临。
最终,目光汇聚到了指挥官身上。
“潘兴将军,”一名高级将领转向他,“我给你五万兵力,你能否守住我们的后方?”
思来想去,确保己方后方的稳固显然更为紧要。比起贸然出击救人,首要之务还是得先稳住自己的阵脚。
美军中有一位年轻的将领,年纪虽轻,却早已在战场上崭露头角。他率领的部队作风勇猛,作战灵活,既敢打硬仗,又善于用计,屡次打出漂亮的胜仗。
正因如此,这位名叫潘兴的年轻军官很快引起了谢里登将军的注意。他迅速从基层脱颖而出,被破格提拔为师长。
如此年轻的高级指挥官,在世界各国军队中都极为少见。
“我将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流尽最后一滴血!”
潘兴深知这项任务非同小可,语气沉重地立下军令状。
但这番誓言背后,也透露出他内心的忐忑——他对能否完成任务,并没有十足把握。
眼下敌军攻势汹涌,四面八方皆有压力,仿佛已被重重包围。仅凭五万兵力就想挡住对方,实在难如登天。
此前汉军进攻时,不过出动数万兵力,就差点撕碎了谢里登麾下数十万大军的防线。那一战潘兴亲身经历,对汉军的战斗力有着切肤之感。
如今手中只有五万人马,他只能拼尽全力迟滞敌人推进,却不敢保证能真正守住阵地。即便再增派五万援军,他也无法断言必能成功阻击,除非只要求他坚持几个小时,那样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听完潘兴的回应,他的上级沉默良久,最终狠狠心点头道:
“好!我再调五万人给你。你必须死守到底,哪怕付出一切代价,也要阻止敌人切断我们的联络线,绝不能让他们抄了我们的退路!”
此刻也只能如此了。若再抽调更多兵力支援潘兴,主力部队的救援行动势必受阻。
目前他们情报匮乏,对汉军部署几乎一无所知。前方究竟有多少敌军埋伏?谁也说不准。但从刚才防御战中展现出的火力密度来看,对方兵力绝不会少。
在这种局势下,谁也不敢轻易分兵过多,否则很可能前功尽弃,进退失据。
当务之急,是尽快突破正面防线,与后方部队会合。一旦主力集结成团,整体形势便会安全许多,届时也不再需要潘兴孤军死守。
潘兴默默领命,随即带着新拨给他的五万士兵,迅速向后方开拔。
他必须尽快查明,汉军是否已实施包抄?若已逼近,具体位置在哪?兵力规模如何?进攻意图是否强烈?
与此同时,另一侧的汉军迂回部队已基本完成布防。当发现潘兴率部仓促回撤时,立刻识破了其动向。
于是,汉军决定不再等待侧翼配合,当即发起突袭。
尽管潘兴一路上已有警觉,但当攻击真正降临时,仍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汉军的出击毫无征兆,选择的伏击点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险要之地,因此潘兴并未高度戒备。
更致命的是,战斗刚一打响,汉军便集中机枪与迫击炮火力,对着行军中的美军猛烈倾泻。顷刻之间,大量士兵倒下,伤亡骤增。
惨烈的损失瞬间引发混乱,士兵们惊慌失措,阵型开始动摇。
若非汉军兵力有限,未能及时组织冲锋,潘兴这支队伍恐怕早已溃不成军!
“顶住!给我稳住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