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纵然辽阔,也经不起天朝这般步步紧逼。倘若挡不住这股攻势,终有一日,鹰酱的生存空间会被彻底压缩。
一想到数千万国民将被迫蜷缩于东部沿海那一片狭窄地带,那种前景令人不寒而栗。
如此大规模的调动自然瞒不过近在咫尺的汉军耳目。
“确认清楚了吗?鹰酱主力真的开始撤离营地了?”
接到情报后,汉军北线统帅赵明诚立刻警觉起来。
此前他已收到来自西路军的电报:敌方正以极快速度向东推进。若无阻碍,最多半个月,便可兵临阿巴拉契亚山脉之下。
这座山脉是划分鹰酱东部与中部的天然界线,更是守护东部沿海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汉军跨越此山,东部广袤平原将再无天险可依,只能直面铁骑压境。
因此,接下来双方争夺的核心,必然是山脉中几个关键的隘口。谁掌控这些通道,谁就掌握了进出东部的钥匙。
若这些要道落入汉军之手,便可畅通无阻地挥师东进,战局主动权尽归我方;
反之,若仍由鹰酱牢牢控制,则他们可依托关口层层设防,借地利之势构筑坚固防线,实现“拒敌于门户之外”。
归根结底,鹰酱真正的命脉所在,正是东部沿海地区——那里人口稠密、工业集中,是国家的心脏地带。
相较之下,中部人口稀疏,工厂零星散布,多为农耕之地;至于西部,如今远未开发,荒凉贫瘠,人烟罕至,经济凋敝,战略地位远逊于东西两部。
对鹰酱而言,东部就是命门,是根基。一旦战火燃至此处,便是动摇国本之举!
正因如此,格兰特率援军驰援,目标从一开始就锁定在阿巴拉契亚山脉!
而这一点,自然也在汉军的预料之中。
“没错,将军,对面至少有四十万鹰酱军队已拔营西去,领军之人,正是格兰特!”
“格兰特?”
听到这个名字,赵明诚眉头微蹙,眼中闪过一丝意外。
对面三位鹰酱将领中,真正让赵明诚保持高度警惕的,唯有格兰特与谢里登二人。
而在这两人之中,格兰特更被看重。此番由他亲自率军驰援西线美军,足见鹰酱已陷入焦灼——局势确实紧张了!
可美军越是着急,汉军反而越是从容。
当赵明诚得知援军动向后,并未立即出兵拦截格兰特的部队。
相反,他刻意按兵不动,非要等到敌军深入南境、远离主营之后才有所动作。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汉军始终装作毫不知情,对敌方调动视若无睹、听而不闻。
这一反常的沉默,反倒让原本神经紧绷的谢里登暗暗松了一口气。
他原以为,汉军必定会趁己方兵力转移之际发起猛攻,那样一来,格兰特的大军极有可能被死死拖住,难以脱身。
谁知汉军竟似浑然不觉,不仅放任格兰特带着数十万兵马从容撤离,还白白给了他们充足时间构筑防御工事。
如今即便汉军察觉到北线兵力空虚,派兵来袭,他也早已做好应对准备,心中毫无惧意。
然而,就在他严阵以待、固守苦心经营多日的防线之时,对面的汉军却压根没搭理他,竟直接绕过防线,全速向南方挺进!
这一下,谢里登彻底愣住了!
他所有部署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上——汉军必将强攻他的阵地。
可现实偏偏打破了他的预判,此前的一切筹划瞬间化为泡影。
如今汉军既不进攻,又避开了防线,这意味着他耗费心力打造的坚固壁垒成了摆设,毫无用处。
更要命的是,由于格兰特带走主力,美军防线早已捉襟见肘,勉强维持一线已是极限,根本无力在后方再设第二道屏障。
一旦汉军成功绕行,其身后将再无险可守,坦荡如砥。若不能及时阻截,对方极有可能长驱直入,直逼腹地核心!
相较西线战事,北线面临的威胁更为紧迫——从地理位置上看,此地距离鹰酱首都更近。倘若放任这支南下的汉军不管,他们的都城极可能沦陷。
因此,谢里登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放弃防线,冒险追击。
他绝不能眼睁睁看着敌军杀向自家心脏地带。一旦首都失守,他在北线的所有坚守都将失去意义。
但脱离工事追击敌人,风险极大。汉军野战之能远胜于己,若途中遭遇伏击或回身反扑,己方未必能扛得住。
更让他心头不安的是:汉军先前按兵不动,极有可能是故意为之——目的正是引他离开坚固阵地,诱其进入旷野决战,借机一举围歼!
若真如此,一旦他的部队被吃掉,整个北方将再无可用之兵阻挡汉军南下。
想到此处,谢里登冷汗直流。他清楚,自己已被逼入被动境地,战场主动权已然尽数落入对方手中。
可明知形势不利,他也别无选择,只能咬牙追击,硬着头皮迎战。
与此同时,南下的汉军一路行进,始终密切监视着身后那支尾随而来的美军动向。
谢里登的猜测没错——赵明诚的目标,自始至终就是这支留守北线的敌军。
毕竟这支部队实力不容小觑,若不予以歼灭,汉军南下便难言安心。一旦深入敌境却被切断退路与补给,后果不堪设想。
南方虽无重兵驻守,但民间武装遍布各地,鹰酱百姓持枪率极高,寻常平民一旦组织起来,也能构成不小阻力。
因此,最稳妥、最安全的策略,便是先解决这支北线敌军,而后如同此前一般,依靠附属势力稳步推进南方战线——如此方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赵明诚略施计谋,巧妙布局。
他命令仆从军在前头假扮成汉军主力,大张旗鼓地向南推进,营造出主力撤退的假象。而真正的精锐部队则悄然潜伏于隐蔽地带,按兵不动,只待鹰酱军队放松警惕、全力追击时,再猛然杀出,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虽然汉军在北方的主力规模有限,但麾下却掌握着一支人数可观的仆从军。这支队伍在赵明诚的调度下,屡次发挥关键作用——无论是此前对敌军形成威慑,还是如今用来诱敌深入,若无这支庞大的辅助力量,许多战术根本难以实施。
当然,仆从军终究不是正规战力,无法承担正面决战的任务。面对兵力占优的镁军,若强行硬拼,胜算极低。正因如此,赵明诚才决定避其锋芒,选择在险要地段设伏,专等敌人倾巢而出、阵型松散之际,突然发起致命一击。
只要能一举击溃敌方主力,那些原本只能充当辅助的仆从军便可迅速跟进,清扫残敌。虽说他们打不了恶仗,但收拾溃兵、扩大战果却是得心应手。
镁军兵力雄厚,赵明诚有信心将其击溃,却难以做到全歼。倘若只是击退而非彻底消灭,残部四散逃窜,反而可能成为后患。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被打散的士兵若凭借地形熟悉之利,在山林间游击袭扰,造成的麻烦甚至可能比整建制作战时更大——这无疑会令局势陷入被动。
然而,有了大量仆从军的配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即便有部分镁军侥幸逃脱主战场,也难逃被层层围堵、逐一剿灭的命运。仆从军或许不擅攻坚,但在追击溃敌方面却格外高效,尤其是对付那些士气崩溃、丧失斗志、只知奔逃的败兵,简直如狼逐羊。
“将军,他们动了!”
正当赵明诚凝神思索计策是否奏效之时,身后传来急报:镁军果然中计,已全军出动!
“来得正好!”他眼神一凛,“传令各部,放第一批敌军过去,等三分之二进入伏击圈后再动手!一旦开火,必须全力以赴,所有火力同时倾泻,务求在最短时间内造成最大杀伤!”
汉军兵力本就不占优势,绝不能陷入持久消耗。拖延越久,越容易暴露真实实力,一旦被对方察觉虚实,镁军很可能反扑过来,不再畏战,甚至背水一战。那将大大增加战斗的不确定性。
经历过上次交锋,赵明诚对谢里登所率部队极为忌惮。那支军队虽装备不如汉军精良,战术素养也有差距,但个个悍不畏死,战斗意志极为顽强。
这是一支真正敢拼命的队伍,绝非谢尔曼麾下那种稍遇挫折便全线溃逃之辈。若是与其陷入缠斗,未能速战速决,对方反而可能越战越勇,局面将极其危险。
因此,对付这样的对手,唯一的取胜之道,就是在开战初期以雷霆手段制造毁灭性打击,用压倒性的火力和伤亡摧毁其心理防线,使其未战先怯,内心深处认定汉军不可匹敌。
唯有如此,才能瓦解其斗志,让其失去抵抗意志,从而为胜利铺平道路。
而在此之前,汉军所保持的不败战绩,无疑为此创造了绝佳条件。自登陆北美以来,无论大小战役,汉军未尝一败。即便在兵力劣势、敌据坚城的情况下,仍能以极小代价换取敌方惨重损失,尤其与谢里登部交手时的表现,更是令镁军上下心生畏惧。
这种根植于失败记忆中的恐惧,正是赵明诚想要利用的心理武器。他要做的,就是在这场伏击中进一步放大这份恐惧,让它化作压垮敌军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
命令传下后,埋伏中的将士们纷纷紧握兵器,眼中燃起战意,屏息以待,只等那一声令下,便如猛虎出林,直扑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