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画面从广州绍武政权的废墟转向波涛汹涌的闽海,一艘巨大的旗舰劈波斩浪,舰首站立着一位面容刚毅的年轻将领。
“老铁们,就在整个东南局势看似绝望,南明政权如同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倒下之时,”朱及第的声音重新燃起一丝激昂,“一位真正的英雄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就是郑森,也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国姓爷——郑成功!”
画面回溯,呈现出郑森的出身背景:父亲是称霸东南沿海的海上枭雄郑芝龙,母亲则是日本平户藩的田川氏。
“这位英雄的出身就很不一般。”“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介绍道,“他是中日混血,童年在日本平户度过,直到七岁才被父亲接回福建。他从小就在东西方文化交汇、刀光剑影的海商家族中成长,既读儒家经典,也学剑术骑射,更精通航海事务。”
网友【航海爱好者】评论:“这背景,简直是主角模板啊!”
画面转到南京,年轻的郑森进入国子监求学,师从名儒钱谦益。
“郑芝龙虽然自己是海盗出身,却希望儿子能走正统的科举之路,光耀门楣。”“朱及第”说道,“郑森也不负所望,他天资聪颖,学业优异,被当时的大儒钱谦益赏识,甚至给他起了个字叫‘大木’,寓意国家栋梁。”
然而,平静的求学时光被北方的噩耗打破。1644年,崇祯帝自缢,北京沦陷。紧接着,1645年,清军攻破南京,弘光政权覆灭。
画面上,郑森目睹了南京城的陷落,看到了清军的暴行和剃发令的残酷,他的眼神从书生的儒雅逐渐变得坚毅和愤怒。
“南京的陷落,对郑森的刺激极大。”“叶赫那拉大贝勒”分析道,“他亲眼见证了朝廷的崩溃和异族的征服,这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放弃了科举仕途,毅然返回福建,准备投身到父亲正在参与的抗清事业中。”
画面细致地描绘了郑森随父觐见隆武帝的场景。福州的行宫虽不及北京紫禁城巍峨,却也自有一番帝王气象。年轻的郑森跟在权势熏天的父亲郑芝龙身后,举止却是不卑不亢,眉宇间自有一般英挺之气,与寻常官宦子弟迥然不同。
“老铁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朱及第引导着观众的思绪,“隆武帝朱聿键,这位历经磨难、一心渴望光复的君王,正在为朝中尽是郑芝龙麾下武将、缺乏真正忠于朱明皇室的青年才俊而忧心。就在这时,他看到了郑森。”
隆武帝的目光越过恭敬行礼的郑芝龙,落在了他身后这个身姿挺拔、目光清亮的年轻人身上。皇帝随口问及他对当今时局的看法,这本是常见的垂询,或许并未期待得到多么惊人的回答。
然而,郑森的回答却让隆武帝瞬间动容。他并未人云亦云地空谈忠义,而是清晰指出了当前局势的关键:“文臣武将,各怀私心,未能形成合力;北地沦陷,民心未定,亟需稳固东南以为根基。” 更难得的是,他结合郑氏家族掌控的海上优势,提出了“凭借海道之便,通联外援,以商养战”的战略构想。
“这番话,可以说深深打动了隆武帝,”“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分析道,“首先,郑森点出了南明内部最大的问题——内耗和私心,这说到了隆武帝的痛处。其次,他提出的策略务实而富有远见,不是盲目喊打喊杀,而是看到了海洋和贸易的重要性。这对于一个深居宫廷的年轻人来说,极为难得。”
网友【洞察人心】评论:“这哥们儿有见识啊!不是书呆子,也不是纯纨绔!”
画面上,隆武帝听着郑森条理分明、见解独到的陈述,原本略带疲惫和忧虑的眼神渐渐亮了起来。他仿佛在郑森身上,看到了与那些只知争权夺利或空谈性理的朝臣截然不同的气质——一种兼具勇武与智略、忠于社稷而又脚踏实地的潜力。
“隆武帝当时肯定是又惊又喜,”“朱及第补充道,“他或许在心中感叹:满朝文武,竟不如一个少年看得透彻!郑芝龙这个儿子,是真正的栋梁之材,若能为国所用,必是中兴一大助力!”
这次会面,远不止是一次简单的觐见。它是一位求贤若渴的君王与一位胸怀大志的青年俊杰之间精神的共鸣和理想的交汇。隆武帝对郑森的赏识,源于对其才华的认可,更源于在绝望困境中看到一丝希望的慰藉与激动。这为接下来那非同寻常的恩赏,埋下了坚实的伏笔。
“隆武帝深感惊奇,叹息说:‘可惜朕没有女儿可以嫁给你!’朱及第补充道,“但为了表示对郑森的无比器重和期望,他做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
画面定格在隆武帝庄严下旨的那一刻。
“1654年(隆武元年,清顺治三年),隆武帝朱聿键亲自下诏,赐郑森国姓‘朱’!”朱及第的声音带着敬意,“这意味着,郑森被正式纳入皇族,成为朱家的一员。同时,隆武帝还给他赐名‘成功’。”
从此,郑森有了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朱成功。
“这个赐名寓意深远,”“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解读道,“‘成功’,寄托了隆武帝希望他‘抗清成功’、‘恢复大明成功’的殷切期望。由于他被赐国姓,民间和后世都尊称他为‘国姓爷’(Koxinga)。”
网友【热血沸腾】评论:“国姓爷!这名字听着就提气!”
画面上,年轻的朱成功(郑成功)跪拜谢恩,眼神中充满了感激与坚定的光芒。
“隆武帝的知遇之恩,深深打动了郑成功。”朱及第总结道,“相对于他那个首鼠两端、一切以利益为重的父亲郑芝龙,隆武帝的信任和赋予的‘朱’姓,成为郑成功此后一生矢志不渝、效忠大明的重要精神支柱和价值皈依。”
“从此,这位身上流着海盗和武士血液的年轻人,将‘朱成功’这个名字,与风雨飘摇的大明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说道,“他即将挥舞着‘杀父报国’(与降清的父亲决裂)和‘忠君复明’的旗帜,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成为东南沿海最让清廷头疼的抵抗力量,书写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
船舱内,几人听得心潮澎湃。洪武年间的朱元璋,看着天幕上那个被赐予自己姓氏、眼神坚定的年轻人,紧皱的眉头终于略微舒展。在一片投降和背叛的灰暗色调中,这个“朱成功”的出现,宛如一道刺破乌云的闪电,让他看到了一丝微弱却顽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