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院深处的秘密工坊,被厚重的帆布和土墙严密封锁,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声响。这里是“镇国大将军炮”的核心制造区,集中了复国军从全国搜罗的三十余名顶尖工匠,有祖传技艺的钳工、能手工打磨出精密零件的铣工、擅长锻造的铁匠,甚至还有精通木工和铸造的老艺人。他们围着一张巨大的工作台,手中拿着锉刀、凿子、锤子等简单工具,在初级机床的辅助下,一点点“抠”出“镇国大将军炮”的零部件。
工坊内,空气中弥漫着金属碎屑和机油的气味,叮叮当当的敲击声、砂轮打磨的刺耳声响日夜不绝。范·海斯特穿着沾满油污的工装,蹲在工作台旁,用卡尺测量着一个刚锻造成型的闭锁零件,眉头紧锁:“公差太大,超过了0.5毫米,这样的零件装配后,必然会出现闭锁不严的问题。”
负责打磨这个零件的老钳工王师傅叹了口气,布满老茧的手握着锉刀,语气无奈:“范先生,我们已经尽力了。这初级机床精度不够,很多地方只能靠手工打磨,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是极限了。”
“镇国大将军炮”的制造,对复国军的工业水平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极限挑战。没有精密的加工设备,没有标准化的生产流程,甚至连最基础的弹簧都无法稳定生产。仅弹簧强度不够这一个问题,就难住了所有人——供弹系统和闭锁机构需要高强度弹簧提供动力,可工匠们反复试验,用优质钢材锻造的弹簧,要么弹性不足,要么容易断裂,根本无法满足连续射击的需求。
“再试一次!” 王师傅咬咬牙,拿起弹簧坯料,再次放进熔炉中加热、锻造、淬火。他的额头上布满汗水,眼神却异常坚定。旁边的铣工们也在和零件公差较劲,一个枪管外套的黄铜散热筒,需要手工打磨出均匀的内壁,稍有不慎就会报废,一名年轻铣工因为连续报废了三个散热筒,急得当场哭了出来。
“哭什么!” 王铁匠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咱们是复国军最好的工匠,要是连我们都放弃了,谁来造炮守护家园?从头再来!”
年轻铣工抹掉眼泪,重新拿起工具,投入到打磨工作中。工坊内,没有人抱怨,没有人退缩,每个人都在拼尽全力,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弥补工业水平的不足。他们知道,这台炮承载着复国军的希望,每一个零件,都关系到战场的胜负,关系到华夏的未来。
赵罗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悄悄来到工坊外,听着里面的敲击声和打磨声,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敬佩。他没有进去打扰,只是默默下令,将最好的粮食、最充足的材料优先供应给工坊,确保工匠们能全身心投入制造。
夜色深沉,工坊内的灯光依旧明亮。工匠们围在一起,分享着白天的经验,讨论着遇到的难题。范·海斯特看着这些朴实而坚韧的工匠,心中充满了感慨:“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却拥有最精湛的技艺和最顽强的意志。正是这些人,才是复国军技术崛起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