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博士接口道:“朱主任,科学规律不能违背,这些不是简单的细节问题,是关系到基础原理和工艺根骨的,就像盖大楼,地基不稳,楼盖得再快也是危楼,增加人力物力当然有帮助,但有些反应、有些测试,就需要那么长时间,急不得。否则仓促上马,将来量产时良品率上不来,或者出现批次性质量问题,损失更大,反而会拖慢整体进度。”
技术人员的固执和严谨,让朱煜昌一时有些难以反驳,他总不能公开反对“科学规律”。他笑了笑:“好吧,专家们的意见很重要,那就请技术组尽快攻克这些难题,需要什么资源,打报告上来,办公室全力支持!”他巧妙地把“延长周期”的提议模糊处理,变成了“全力支持攻关”。
郑开叶此时开口了,他支持技术组的观点:“我同意张院士和林博士的意见,越是颠覆性的技术,越要尊重客观规律,速度很重要,但质量和技术可靠性是第一位的,这关系到国家战略的成败,容不得半点闪失,这样吧,技术组就按你们的计划稳步推进,需要什么,直接报给我和煜昌主任,土地和建设这边,进度也不能放松,可以先把‘三通一平’等前期工作做到极致,一旦技术中试完全成熟,立刻就能进行主体施工,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他既支持了技术组,否定了朱煜昌的冒进,又给土地和建设部门提出了要求,显得顾全大局,思虑周全。
朱煜昌看了郑开叶一眼,笑容不变:“开叶书记说得对,两手都要硬!那就这么办。”
会议接着讨论配套政策,朱煜昌拿出了一份他带来的团队草拟的《关于吸引全球高端人才聚集创新中心的若干政策》,其中条款极为优厚,包括天价的安家费、科研启动资金以及税收减免,力度之大,令人咋舌。
省里和市里的官员面面相觑,省人社厅厅长委婉地表示:“朱主任,这些政策力度空前,吸引力肯定巨大,但是不是也考虑一下和省里、市里现有的人才政策的衔接?而且如此巨大的财政投入,也需要经过详细的测算和必要的程序…”
朱煜昌一挥手,打断道:“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我们要吸引的是能引领时代的顶尖人才,就要拿出足以匹配他们价值的诚意!资金问题不用担心,领导小组有专项资金,不够可以去争取特事特批!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
郑开叶再次开口,他没有直接反对,而是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煜昌主任求贤若渴的心情可以理解,不过,我有个疑问,这样力度的政策,针对的目标人才画像是否清晰?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哪些领域的顶尖专家?是材料学、电化学、机械工程还是自动化控制?不同的专家,需求点也不同,有的看重学术环境,有的看重产业化前景,我建议,这份政策草案先由技术组牵头,根据我们实际的技术短板和研发需求,提出一个更精准的人才引进目录和需求说明,然后再来匹配相应的政策工具,这样可能效果更好,也能避免资源错配和浪费。”
他再次把球踢给了技术组,用“专业”和“精准”来对抗“泛泛”和“昂贵”。
朱煜昌眼神闪烁了一下,他不得不承认郑开叶的话有道理,勉强点头:“开叶书记考虑得细致,那就请技术组尽快拿出一份人才需求清单吧。”
一场会议下来,朱煜昌试图快速推进、大干快上的几个意图,都被郑开叶或技术组以“尊重科学”、“精准施策”等无可指摘的理由,巧妙地延缓或纳入了更复杂的程序之中,郑开叶没有正面冲突,却一次次地守住了关键的节点和底线。
与会众人都清晰地感受到了两位领导之间不同的风格和思路,以及那表面和谐下的隐隐交锋。
散会后,朱煜昌笑着对郑开叶说:“开叶书记,还是你沉得住气,考虑周全啊,以后还要多跟你学习。”语气听起来真诚,但目光深处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
郑开叶也笑着回应:“煜昌主任客气了,你宏观视野开阔,雷厉风行,正是项目急需的,我们互补短长,目标都是一致的。”
两人并肩走出会议室,谈笑风生,仿佛刚才会议上的一切都是正常的讨论。
然而,斗争才刚刚开始,郑开叶知道,朱煜昌绝不会甘心被这样“软性”制约,他一定会从其他方面寻找突破口,而他自己,也必须加快布局,巩固优势,准备迎接更激烈的较量。这场围绕国之重器的主导权之争,已悄然进入深水区。
常委会上的交锋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济州官场引发了持续而深远的震荡。郑开叶与朱煜昌,这两位背景、风格、理念迥异的年轻俊杰,围绕全固态电池这艘“国之重器”的航向与舵轮,展开了一场既关乎国运、亦牵涉个人前程的微妙博弈。
这场博弈并非简单的争权夺利,更多是发展路径与主导意志的碰撞,朱煜昌凭借其来自顶层的授权和部委资源,迅速在领导小组办公室内建立起一套高效却也不乏其个人色彩的运行体系。
他带来的几位干将被安插进项目管理、资金审核、对外联络等关键岗位,确保了信息流和审批权能最大程度地汇聚到他手中,他频繁召集会议,节奏极快,要求各部门汇报言简意赅,决策迅速,有时甚至显得有些专断。
“效率就是生命!国际竞争不等人!我们必须打破一切坛坛罐罐,用最快的速度把标杆立起来!”朱煜昌在一次项目协调会上,挥着手臂,语气激昂地强调。他力主简化流程,对一些他认为“不必要的”论证环节和评审程序提出质疑,要求特事特办,甚至暗示可以“先上车后补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