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开叶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这种深度的推演极其耗费心神,但收获是巨大的。
他靠在椅背上,久久不语,脑海中对朱煜昌的印象已经从“一个有背景的空降干部”变成了一个立体、复杂、极具分量且未来可怕的对手。
“果然…是版本之子,或许未来可攀至巅峰。”郑开叶低声自语,语气中没有嫉妒,只有一种沉甸甸的审慎。
推演结果证实了他的许多猜测:朱煜昌能力极强,野心极大,背景极深,而且一路走来顺风顺水,几乎从未遭遇过真正的挫折,这种经历造就了他极度自信和强势的作风,他确实想干事,也想干成大事,但他的干事方式,必须在他的绝对主导之下。
对于全固态电池这个项目,在朱煜昌眼中,这无疑是天赐的、足以让他功勋簿上再添浓墨重彩一笔的巨大政绩工程,他绝不会甘心只做一个配合者或者执行者,他必然要将其牢牢抓在手中,按照他的意志和节奏来推进,将其打造成体现他个人意志和能力的标杆。
而郑开叶这个“技术源头”的代表、项目的发起者和实际前期推动者,还有郑开叶过于优秀的履历,自然就成了他主导路上最大的“障碍”和需要“收编”或“压制”的对象。
包总的电话,不过是高层试图温和地化解这种矛盾的一次努力,但显然,朱煜昌的强势超出了这种温和安排的预期。
“2027年,省委副书记…2028年,省长…”郑开叶默念着这个推演结果,眼神锐利,这意味着,与朱煜昌的较量,绝不会仅限于眼下这个项目,即使这个项目尘埃落定,在未来更长远的政治生涯中,此人都将是自己一个无法回避的强大参照系和竞争对手。
压力前所未有。
但郑开叶的嘴角,却慢慢勾起一丝冷峻而充满斗志的弧度。
强大的对手,反而激起了他更强烈的胜负欲,他重生归来,拥有超越时代的视野和AI般的大脑,整合了商业帝国的资源,更怀揣着推动家国进步的赤诚,岂会轻易将主导权拱手让人?更何况,这项技术凝聚着他郑家两代人的心血,关乎国家能源战略的未来,他绝不允许任何人为了个人政绩而急躁冒进,或将其引入歧途。
“朱煜昌…你确实厉害,背景通天,前途无量。”郑开叶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即将破晓的天际,“但你有的,我未必没有,你想要的,我也想要,而且,我比你更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更知道这项技术真正的价值所在。”
“你想掌控?那就来看看,在这场事关国运的竞赛中,谁的战略更高,谁的布局更远,谁的根基更牢,谁更能…笑到最后。”
他的目光变得无比深邃和坚定。
天色渐渐亮起,晨曦透过窗户,洒在郑开叶的脸上,一夜未眠,但他却感觉精神前所未有的清明和亢奋。
对手的强大,并没有让他畏惧,反而如同磨刀石,让他这把本就锋利的刀,变得更加寒光四射,目标明确。
他与朱煜昌之间,围绕国之重器的较量,从这一刻起,才真正上升到战略层面,这不再仅仅是工作方法的差异,更是发展理念、权力格局乃至未来道路的碰撞。
郑开叶深吸一口清晨冰冷的空气,拿起内部电话,接通了魏元:“魏元,通知下去,原定今天上午的调研照常,另外,让政策研究室的同志,今天下午带着最近收集的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国内外最新案例和研究成果,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他决定,要更快地将济州打造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发展高地,这既是他的执政理想,也是积累对抗朱煜昌这种“资源整合型”选手的宝贵资本。
斗争,从来不止一种方式。
第二天上午九点,项目统筹例会准时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大会议室召开,朱煜昌坐在主位,郑开叶坐在他左手边,其他成员依次排开,会议气氛严肃而紧张。
朱煜昌首先发言,依旧是那副自信从容、挥斥方遒的样子,他高度肯定了前期工作,然后话锋一转,开始强调“国家速度”和“标杆效应”。
“……同志们,时间不等人啊!国际上盯着我们的眼睛太多了!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打破常规,能并行的绝不串联,能压缩的周期坚决压缩!比如这个土地征拆,我看了一下进度,还是太慢!能不能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激励和补偿措施?特殊时期,要有特殊手段嘛!还有设备采购,评审流程是不是可以再优化?一些国际公认的领先设备,该引进就要大胆引进,不要怕花钱,关键是快!要让我们的一期工程,以最快的速度矗立起来,让全世界看到花国的决心和效率!”
他的发言,赢得了一些来自部委、习惯于大项目操作干部的点头赞同。
随后,各工作组开始汇报,轮到技术组时,张皓院士按照昨晚商定的策略,详细汇报了进展后,重点提出了几个中试放大过程中遇到的“棘手的技术难题”,涉及材料批次稳定性、界面钝化层的一致性控制等,用了大量专业术语和数据,最后表示:“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性能和良品率,必须谨慎对待,需要大量的重复实验和数据积累,恐怕…很难一蹴而就,建议原定的中试周期适当延长一个月进行充分验证。”
朱煜昌的眉头微微皱起:“张院士,你们的谨慎态度是好的,但是不是也有些过于保守了?这些问题听起来是技术细节嘛,能不能一边建设一边解决?或者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三班倒,抢时间?资金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