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五年五月,京城的暑气初显,却被郊外的清风涤荡得温润宜人。城外十里处的农桑司试验田,已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绿油油的麦田望不到边际,麦秆挺拔,麦穗饱满,风一吹便掀起层层金绿色的波浪;田埂边的玉米苗长势喜人,肥厚的叶片舒展着,沐浴在暖融融的阳光下;不远处的番薯地里,藤蔓匍匐蔓延,郁郁葱葱地覆盖了整片土地。苏清鸢带着年满六岁的萧承泽与萧承月,踩着晨露来到这里,要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作物的生长,读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深意。
出发前,萧承泽与萧承月特意换上了轻便的布衣布裤,这是苏清鸢特意为他们准备的——农田里泥土松软,华贵的衣物既不方便活动,也容易沾染泥污。萧承泽穿着天青色短打,腰间系着简单的布带,显得利落精神;萧承月则是一身浅粉色布衣,梳着简单的双丫髻,少了几分宫廷的娇贵,多了几分田野的灵动。两人跟在苏清鸢身后,蹦蹦跳跳地走在田埂上,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小脸上满是兴奋。
农桑司的官员早已在田边等候,为首的是农桑司郎中陈大人。他常年扎根田间,皮肤晒得黝黑,双手布满老茧,却精神矍铄,眼中透着对庄稼的热爱。见到苏清鸢与两位皇嗣,陈大人连忙躬身行礼:“臣见过皇后娘娘,见过太子殿下,见过公主殿下。”
“陈大人不必多礼。”苏清鸢笑着抬手,“今日带孩子们来,是想让他们看看庄稼的模样,知道粮食是怎么长出来的。劳烦大人多费心,为孩子们讲讲作物的生长过程。”
“娘娘客气了,这是臣的本分。”陈大人直起身,指着眼前的麦田说道,“娘娘,殿下,公主,这片是冬小麦,去年十月播种,如今已有七个月光景,再过一个月就能收割了。经过农桑司改良品种、优化耕种方法,现在一亩地能收五石粮,比景和元年增产了近两石。”
“五石粮?”萧承泽眼睛一亮,他在算术课上学过,一石粮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五石粮就是六百斤。他蹲下身,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轻轻摸了摸麦穗。麦穗沉甸甸的,外壳坚硬,里面包裹着饱满的麦粒,指尖能感受到细微的颗粒感。“陈大人,”他仰起头,眼中满是疑惑,“这么小的麦穗,要长多久才能结出这么多粮食?它刚长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陈大人被孩子天真的问题逗笑了,他也蹲下身,与萧承泽平视,耐心解释道:“太子殿下,小麦的生长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发芽、长叶、拔节、抽穗、扬花、灌浆、成熟这七个阶段,一步都不能少。去年十月,农人把麦种撒进翻耕好的地里,浇足冬水,麦种在泥土里吸收水分和养分,慢慢发芽。冬天天气冷,麦苗长得慢,就像睡着了一样,等到春天回暖,麦苗就开始快速长叶、拔节,长高长壮。到了四月,麦秆顶端就会抽出麦穗,然后扬花、灌浆,麦粒才会慢慢饱满,直到现在这样,再过一个月,颜色变黄,就能收割了。”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小麦生长的过程,“这七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离不开农人的照料。春天要浇水、施肥,给麦苗补充养分;夏天要除虫、除草,防止杂草抢了麦苗的营养,虫子破坏麦苗;就算是冬天,也要注意防冻,保证麦苗能安全过冬。稍有疏忽,就可能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萧承泽听得十分认真,小眉头微微蹙起:“原来种小麦这么不容易,要等七个月,还要做这么多事情。”他再次伸出手,轻轻抚摸着麦秆,仿佛能感受到它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历经风霜雨雪,长成如今挺拔模样的艰辛。“那农人是不是每天都要来看麦苗?他们一定很辛苦吧?”
“殿下说得是。”陈大人点点头,“农人的日子,就是跟着庄稼走的。天不亮就要下地,天黑了才能回家,风吹日晒,从不间断。就像这片麦田,从播种到收割,农人要往返田间数十次,浇水、施肥、除虫、除草,每一件事都要做得细致周到,才能有好收成。”
萧承月对麦田里的杂草产生了兴趣。她看到田埂边、麦田里,长着一些与小麦不同的植物,叶片细长,顶端还长着毛茸茸的穗子。她拉了拉身边一位老农的衣袖,小声问道:“老爷爷,这些是什么呀?它们和小麦长得不一样。”
这位老农是农桑司特意请来的,有着几十年的耕种经验,对各种作物和杂草都了如指掌。他笑着对萧承月说:“回公主殿下,这些是狗尾草,是麦田里的杂草。它们看起来不起眼,却很会抢小麦的营养和阳光,要是不及时拔掉,小麦就会长得瘦弱,结不出饱满的麦粒。”
“原来是坏人一样的草。”萧承月恍然大悟,她看着狗尾草,小脸上露出了认真的神情,“那我们要把它们拔掉,保护小麦,对不对?”
老农笑着点头:“公主殿下说得对,杂草必须及时清除,小麦才能长得好。”
萧承月立刻挽起衣袖,小心翼翼地走进麦田边,蹲下身子,想要拔掉一株狗尾草。可她力气小,又怕伤到旁边的小麦苗,试了好几次都没能拔出来。老农见状,连忙上前指导:“公主殿下,拔杂草的时候,要先抓住草的根部,轻轻往上提,这样就能把根一起拔出来,不然杂草还会再长出来。”
萧承月按照老农的指导,双手抓住狗尾草的根部,用力一拔,终于把整株狗尾草拔了出来。她看着手中的狗尾草,根须上还带着泥土,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我拔掉了!我保护小麦了!”
她越拔越起劲,一株、两株、三株……虽然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小手也沾满了泥土,但她丝毫不在意,依旧认真地在麦田边寻找着狗尾草,小心翼翼地拔掉。苏清鸢站在一旁,看着女儿认真的模样,眼中满是欣慰。
拔了一会儿,萧承月走到苏清鸢身边,举起沾满泥土的小手,说道:“母亲,我拔掉了好多杂草!老爷爷说,杂草会抢小麦的营养,让小麦长不好。就像坏人会危害百姓,让百姓过不好日子,我们要像除杂草一样保护百姓,把坏人都赶走,对不对?”
苏清鸢蹲下身,掏出手帕为女儿擦了擦额角的汗,又轻轻擦掉她手上的泥土,柔声说道:“月丫头说得太对了。杂草是小麦的敌人,会破坏庄稼的生长;坏人是百姓的敌人,会危害社会的安宁。作为皇室子女,你们将来要守护百姓,就要像农人除杂草一样,坚定地清除危害百姓的‘坏人’,为百姓创造一个平安、富足的生活环境。”
她顿了顿,又说道:“而且,除杂草不能只靠一时的努力,要经常去田间查看,发现杂草就及时拔掉;保护百姓也不能只靠一时的决心,要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关注他们的生活,为他们解决困难,这样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国家长治久安。”
萧承月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脸上满是坚定的神情:“母亲,我明白了。以后我要经常来这里帮农人拔杂草,也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能保护百姓的好公主。”
萧承泽也走了过来,他刚才一直在跟着陈大人学习辨认小麦的长势。陈大人告诉他,通过观察麦秆的粗细、麦穗的饱满程度,就能判断出小麦的产量。他看着眼前的麦田,说道:“母亲,陈大人说,这片麦田长得很好,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农人看到这么好的麦子,一定会很开心。”
“是啊,丰收是对农人最好的回报。”苏清鸢笑着说,“就像你们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是对老师和父母最好的回报;将来你们治理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是对天下百姓最好的回报。任何事情,只有付出了努力,才能有收获。种庄稼是这样,做人、做事也是这样。”
她带着孩子们走到玉米地边,玉米苗已经长到了半人高,肥厚的叶片翠绿欲滴,上面还挂着晶莹的露珠。陈大人介绍道:“娘娘,殿下,公主,这是春玉米,今年三月播种的,现在正处于拔节期,再过三个月就能成熟了。玉米的用途很广,既能当粮食吃,也能用来喂牲畜,还能用来酿酒、做糕点。”
萧承泽伸手摸了摸玉米苗的叶片,叶片边缘有些粗糙,不小心划了一下手指。他皱了皱眉头,却没有哭,只是说道:“玉米苗的叶子好硬啊。”
“这是玉米苗的保护层。”陈大人解释道,“玉米苗要长得高大,才能结出饱满的玉米棒,所以它的叶片要坚韧,才能抵御风雨和虫害。就像人一样,要经历一些困难和挫折,才能变得坚强、有担当。”
萧承泽点点头:“我明白了。就像父皇处理政务,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他从不退缩,努力解决问题,所以才能把国家治理得这么好。”
苏清鸢赞许地看着儿子:“泽儿说得对。人生就像庄稼的生长,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风雨、虫害、杂草的困扰。但只要我们像农人一样,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积极面对困难,就一定能克服一切阻碍,收获成功的果实。”
随后,他们又来到番薯地。番薯的藤蔓匍匐在地上,密密麻麻地覆盖了整片土地,看不到土壤的痕迹。陈大人拨开藤蔓,露出了埋在土里的番薯根茎,虽然还没完全成熟,但已经长出了小小的番薯。“番薯的适应能力很强,就算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长,而且产量很高,一亩地能收上千斤。”陈大人介绍道,“景和元年,皇后娘娘推广番薯种植,解决了很多百姓的温饱问题。尤其是在西南山区,番薯成为了百姓的主要粮食之一。”
萧承月好奇地问道:“老爷爷,番薯是长在土里的吗?那我们怎么知道它成熟了没有?”
老农笑着回答:“公主殿下,番薯成熟的时候,藤蔓会慢慢变黄、枯萎。到时候,我们把藤蔓割掉,用锄头把番薯从土里挖出来就行了。挖番薯的时候要小心,不能太用力,不然会把番薯挖破,影响储存。”
“原来番薯是藏在土里的,就像捉迷藏一样。”萧承月笑了起来,她蹲下身,轻轻抚摸着番薯的藤蔓,“它默默地在土里生长,为百姓提供粮食,真了不起。”
苏清鸢说道:“月丫头说得对。番薯不像小麦、玉米那样,把果实高高挂在枝头,而是默默地埋在土里,却能为百姓提供充足的粮食。做人也应该这样,不张扬、不炫耀,默默地为他人、为国家付出,这样的人才最值得尊敬。”
孩子们在田间逗留了整整一个上午,跟着陈大人和老农认识了小麦、玉米、番薯等作物,了解了它们的生长过程,还亲手体验了拔杂草、松土等农活。虽然身上沾满了泥土,脸上晒得通红,累得满头大汗,但他们却异常开心,小脸上始终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中午,苏清鸢带着孩子们在农桑司的简易屋舍里休息,宫人送来准备好的午饭:几碟清淡的小菜、一碗小米粥、几个白面馒头。萧承泽与萧承月拿起馒头,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比平时在宫里吃山珍海味还要香。
“母亲,这馒头真好吃!”萧承月一边吃,一边说道,“我现在知道了,馒头是用小麦做的,种小麦这么不容易,我们不能浪费粮食。”
“月丫头说得对。”苏清鸢笑着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以后你们吃饭,一定要把碗里的饭菜都吃完,不能浪费一粒粮食。因为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农人的汗水和辛劳。”
萧承泽点点头:“母亲,我记住了。以后我再也不会浪费粮食了。我还要告诉宫里的其他人,让他们也珍惜粮食。”
下午,苏清鸢带着孩子们来到农桑司的晒谷场,这里晾晒着去年收获的粮食,金黄的麦粒、饱满的玉米、硕大的番薯,堆积如山。陈大人介绍道:“娘娘,这些是去年的收成,一部分作为种子,一部分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还有一部分会运往京城,供应百姓和宫廷。”
萧承泽看着堆积如山的粮食,说道:“这么多粮食,足够很多百姓吃了。”
“是啊。”陈大人感慨道,“这都是陛下和皇后娘娘推行新政、推广高产作物的成果。景和元年,全国粮食产量低,很多百姓吃不饱饭,流离失所。如今,在陛下和皇后娘娘的带领下,农桑司改良作物品种、推广先进耕种技术,百姓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不仅能吃饱饭,还能有剩余的粮食储存起来,再也不用担心饥馑之患了。”
萧承泽听了,心中涌起一股自豪感:“父皇和母后真了不起!我以后也要像父皇和母后一样,为百姓做事,让百姓们都能吃饱穿暖、安居乐业。”
苏清鸢摸了摸儿子的头:“泽儿有这份心就好。但要记住,为百姓做事,不是一句空话,要像农人种庄稼一样,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付出真心和努力,才能有所收获。”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田野上,为麦田、玉米地、番薯地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苏清鸢带着孩子们踏上了返回皇宫的路程。路上,萧承泽与萧承月还在热烈地讨论着上午在田间的所见所闻,分享着自己的感悟。
“哥哥,我今天拔了好多杂草,保护了小麦,我觉得自己很厉害。”萧承月骄傲地说道。
“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知道了小麦要长七个月才能收割,还要浇水、施肥、除虫、除草。”萧承泽说道,“以后我们要经常去田间看看,学习更多关于庄稼的知识,了解百姓的生活。”
苏清鸢听着孩子们的对话,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这趟农田之旅,不仅让孩子们认识了作物的生长,感受到了农人的辛劳,更让他们读懂了“付出与责任”的深刻含义。在孩子们心中,“百姓”不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责任”也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与每一株庄稼、每一粒粮食、每一位农人的辛劳紧密相连的具体存在。
回到皇宫,萧承泽与萧承月第一件事就是去洗手洗脸,然后换上干净的衣服。虽然身体很累,但他们的精神却异常饱满。萧承泽拿出纸笔,写下了今天在农田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感悟,他写道:“种庄稼不易,农人辛劳。吾当珍惜粮食,努力学习,将来为百姓谋福,不负父皇母后教诲。”
萧承月则画了一幅画,画里是一片金色的麦田,麦田里有农人在收割庄稼,还有她和哥哥在拔杂草的身影。她在画的旁边写道:“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每一粒米。我要像除杂草一样保护百姓,做一个好公主。”
萧玦处理完政务回到寝宫,看到孩子们的作品,又听苏清鸢讲述了今天的农田之旅,欣慰地说道:“清鸢,你这个主意真好!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农田的辛苦,比讲多少道理都有用。他们现在知道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了农人的辛劳,将来才能更好地体恤民生、为民谋福。”
苏清鸢笑着说道:“我只是想让孩子们明白,江山社稷的根基在百姓,百姓的根基在农田。只有让他们真正了解百姓的生活,懂得粮食的珍贵,才能让他们在将来的日子里,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上,坚守‘以民为本’的初心。”
萧玦点点头:“你说得对。我们的孩子,不仅要饱读诗书,还要了解民生疾苦,这样才能成长为有担当、有作为的君主和公主。以后,我们要多带他们去民间走走,让他们看看真实的百姓生活,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景和五年的五月,这趟别开生面的农田之旅,成为了萧承泽与萧承月成长路上的重要一课。他们在田间认识了作物的生长,感受到了农人的辛劳,读懂了“付出与责任”的含义,更在心中深深埋下了“体恤民生、为民谋福”的种子。而这颗种子,在帝后言传身教的浇灌下,在岁月的滋养中,终将长成支撑大靖盛世的栋梁,让“以民为本”的初心代代相传,让盛世的光芒永远照耀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