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北麓,风沙萧瑟。
可敦城,这座唐天宝年间曾设横塞军、并移安北都护府于此的古老城池,如今已是辽国仅存的残军驻守之地。
这里是契丹人最后的精神堡垒,也是他们赖以延续辽祚的根基。
自辽国祖训有言,不论国家到了何等危难的地步,可敦城的两万精锐骑兵,绝不许轻言南下。
正因如此,可敦城成了契丹人最后的火种,是复兴的希望。
辽国皇族、智勇双全的耶律大石,率领区区两百余亲信,携六百多匹战马进入可敦城后,他得以凭借其超凡的威望和卓越的才能,迅速接管了这两万人马,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后来威震西域的西辽政权。
耶律大石的目标很明确:延续辽祚,积蓄力量,以图将来能抵抗虎狼之师大金的攻击。
这些年来,西辽一直小心翼翼地发展壮大。
幸运的是,金国的主要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南方,忙于对大宋的南侵。
这让耶律大石得到了宝贵的喘息之机,使得西辽政权得以暂时安稳,并逐渐在西域站稳了脚跟。
然而,来自东方的最新战报,却如同一道晴天霹雳,在可敦城内激起了轩然大波。
年逾四十,本应老练沉稳的耶律大石,当他得知金军南侵大败,损失惨重,甚至连燕京都失守,被迫割让四州之地与大宋议和的消息时,整个人瞬间僵在原地。
“怎么回事?宋军为何……宋军为何会如此强劲?!”
耶律大石猛地从胡床上站起身,深邃的眼眸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神色。
数年前,当辽国尚未彻底覆灭之时,正是他耶律大石,亲率三万辽军,在燕云之地,两次重创二十万大宋大军。
那时的宋军,军纪涣散,指挥混乱,战力低下,犹如一盘散沙。
耶律大石轻松的便将宋军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主帅童贯更是狼狈逃窜,如同丧家之犬。
在他眼中,大宋的军队就是一群拿着刀枪的庄稼汉,是任人宰割的软柿子。
然而,现在,这个曾经不堪一击的软柿子,居然雄起了?
竟然能将强大的金国打得丢盔弃甲,割地赔款?
这让耶律大石感到一种深深的困惑与不安。
这与他记忆中的宋军完全判若两军!
难道大宋出了什么变故?
是换了将帅,还是有了新的练兵之法?
耶律大石陷入沉思,面色随着思绪的转动而愈发凝重。
金人的秉性他太了解了,欺软怕硬,睚眦必报。
如今在大宋那里碰了壁,元气大伤,按照金人的习性,他们绝不会善罢甘休。
被大宋打疼了,他们必定会寻找新的目标,寻找新的“软柿子”来弥补损失,以战养战。
而放眼四方,除了草原上那些游牧部落,能让金国动手的,不正是实力相对弱小的西辽吗?
耶律大石猛地一拍桌案,面色骤然一变,立刻传令:“传我命令!全城戒备,加强巡逻!哨探前出五百里,严密监视金国动向!金人南侵大败,元气大伤,必会转而向西掠夺,我可敦城,首当其冲!”
耶律大石很清楚,金人最喜欢找软柿子捏!
既然大宋不再是软柿子,那么,他们这片曾经的辽国旧土,就很有可能成为金人转移矛盾和掠夺资源的目标。
......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大漠南缘。
西夏都城兴庆府(宁夏银川)亦陷入一片震动。
皇城正殿内,西夏皇帝李乾顺面色凝重地捏着一封自东而来的密报。
报中,以急驿之速传来宋金会战的详情:大宋不但顶住了金国十四万大军的南侵,更在短短数月内重创其主力,迫使金廷议和退兵。
李乾顺双眉紧皱,指尖渐渐用力。
这位在位四十余年的西夏皇帝,深谙权术的君主,已经很多年没有这种不安了。
早年,李乾顺年仅三岁即位,朝政曾为外戚梁氏一族把持三十余年,致使内政腐败、军纪廋弛。
直到他成年后,借辽国势力铲除了梁太后,才终结了持续三十余的外戚专权,集权于一身。
李乾顺的治国之策,一向是审时度势,择强而附。
在他执政的大部分时间里,外交策略是典型的“联辽抗宋”。
李乾顺深知西夏国力有限,无法同时与宋辽两大强国为敌。
因此,他选择依附强大的辽国,通过迎娶辽成安公主联姻,来换取辽国支持,从而避免被大宋吞并。
毕竟,在那段时期,大宋在哲宗皇帝赵煦的英明治理下,国力一度强盛,数次出兵击败西夏,收复了不少失地。
只可惜宋哲宗英年早逝,临终前传位给他的弟弟赵佶,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
在宋徽宗的治理下,原本巅峰时期的大宋,一步步走向了衰败,最终酿成了靖康之耻。
六年前,当金国如同初升的旭日般在东北崛起,势不可挡地灭亡辽国时,西夏皇帝李乾顺立刻调整了外交策略。
他深知“识时务者为俊杰”,为了西夏的生存和发展,毫不犹豫地向金国称臣。
此举为西夏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金国将阴山以南、吐禄泊以西的广袤土地割让给西夏,使得西夏的疆域扩展至“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
在随后的宋金战争中,西夏更是紧紧抓住机会,趁火打劫。
他们趁着北宋北方防线的空虚,攻占了北宋的西安州、怀德军(宁夏固原)等地,并将投降的宋将慕洧、李世辅招降,使得西夏的势力深入陕西北部,极大地扩张了战略纵深。
西夏对大宋的态度,一向是谨慎观望,伺机牟利。
两国长期处于对峙状态,通过战争与议和交替获取利益。
如二十多年的宋夏战争中,西夏虽然被宋军击败,但最终还是通过辽国的调停,在边境获得了不少土地。
这种灵活多变的实用主义外交,使得西夏在强邻环伺之下,得以生存并不断壮大。
然而,如今从东方传来的消息,却让李乾顺感到前所未有的惊恐与不安。
那个曾经在北方不可一世,连辽国都能轻易灭亡的强大金国,那个让西夏俯首称臣、割地相赠的霸主,竟然被宋军击败了?
燕京失守,金国伤亡惨重,甚至被迫与大宋议和,割让了燕云八州中的四州?
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天方夜谭!
李乾顺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如今局势骤变。
那只北方的巨狼,被南方它原本瞧不起的羊狠狠咬断了牙!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金国短期内无力压制大宋,局势的权重天平重新倾斜。
如果继续与宋为敌,一旦大宋腾出手来,西夏极可能成为下一个整肃目标。
李乾顺清楚,宋帝崇祯不同于以往软弱的赵家天子。
这个年纪不大的皇帝,竟能十万大军御驾亲征,连夺燕云重地,这等手段与气魄,绝非寻常。
和这样的大宋作对,其风险,不可估量。
而且,此前西夏对大宋的那些“小动作”,会不会引来大宋雷霆般的报复?
李乾顺越想越觉得不安。
金国的失败,意味着西夏少了一个强大的盟友,也少了一道抵御大宋的屏障。
而大宋的崛起,则意味着西夏将面临一个更加强大和统一的对手。
曾经那种左右逢源、渔翁得利的外交空间,正在迅速缩小。
“来人!”李乾顺猛地停下脚步,沉声喝道,“速召梁王嵬名、齐王察哥,以及各位宰执重臣,速来御书房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