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二年(1933 年)十月初五,昆明滇池码头的晨雾还未散尽,周明远就带着后勤师的士兵等候在岸边 ——39 章约定的两百名南侨机工,正搭乘 “滇侨号” 轮船抵达。当船舷上出现 “南洋机工回国服务团” 的横幅时,白雪晴率先跑上前,眼眶泛红地与人群中的弟弟白雪娇相拥,这一幕让周明远想起她曾说的 “华侨虽居海外,心永远向着祖国”。
“周司令!” 白雪晴拉着白雪娇走到周明远面前,这位十七岁的少年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手里紧紧攥着一把汽修扳手,“我弟是槟城最好的汽修工,连英国领事馆的汽车都找他修!”
周明远笑着拍了拍白雪娇的肩膀,递过一套崭新的后勤师工装:“欢迎回家!补给站已备好食宿,每人一套工具和手册,明天就跟着工程队去滇西,咱们一起把路修到缅甸!”
两百名机工刚安顿好,安若虹就拿着炸药样品匆匆赶来,旗袍上还沾着硝石粉末:“明远,改良型硝铵炸药试验成功了!比普通炸药威力大两倍,还能就地取材用云南的硫磺和硝酸铵配制,成本降了三成!” 她递过试验报告,上面的数据显示,这种炸药能炸开滇西的花岗岩岩层,正好解决 39 章提到的怒江段施工难题。
“太好了!” 周明远立刻召集工程队,“让安小姐负责炸药生产,后勤师派五十名士兵协助,在滇西建临时炸药厂,务必保障怒江段施工需求。另外,把 39 章安小姐给的迫击炮图纸交给机械组,让他们试试能不能用这种炸药做炮弹 —— 前线正缺大威力武器。”
安若虹眼中闪过惊喜,她本是潜伏在外交部的红色特工,此次改良炸药不仅是为滇缅路,更是想为苏区提供技术支持,没想到周明远竟主动提及炮弹改良,这让她对这位年轻司令多了几分信任。“我这就去安排,” 她收起图纸,“对了,苏联驻华武官听闻咱们改良了炸药,想派技术人员来交流,或许能争取到更多军工援助。”
十月初十,滇西怒江段的工地上,沈若雁带着滇军工兵连如约而至。她一身戎装,亲自指挥士兵搭建炸药掩体,与 39 章初见时的凌厉不同,此刻的她多了几分沉稳:“我爹说了,滇军愿出一个团的兵力协助修路,还让我把祖传的‘滇西路况图’带来,上面标着历代马帮走的捷径,能少绕五十里山路。”
周明远展开地图,上面密密麻麻的红圈标注着水源和安全路段,正是工程队急需的资料。“沈小姐,不如咱们搞个‘军民联防’?” 他指着地图上的险要路段,“滇军守关卡,村民护物资,机工修车辆,后勤师负责补给,咱们拧成一股绳,再难的路也能打通!”
沈若雁笑着点头,从腰间解下一把匕首递给他:“这是我沈家的‘开路刀’,我爷爷当年用它劈开了无量山的荆棘。今天我把它送给你,祝咱们早日修通滇缅路!”
当天下午,改良炸药的首次爆破在怒江段展开。随着 “轰隆” 一声巨响,花岗岩山体被炸出一个巨大的缺口,南侨机工们立刻驾驶着卡车,将修路物资运到现场,滇军士兵和村民则手持锄头,开始平整路面。周明远看着白雪晴姐弟检修卡车、安若虹调试炸药、沈若雁指挥工兵,忽然觉得,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红颜,已成为滇缅路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
傍晚时分,系统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检测到宿主完成南侨机工安置、改良炸药应用、滇军协同修路,衔接 “红颜新聚” 剧情,触发 “通途初现” 成就,获得 “军工升级” 永久 buff(炸药产能提升 50%,炮弹改良效率加快);同步解锁 “中缅物资贸易协议” 草案,为后续国际补给通道铺路。当前系统等级:5 级(7500\/ 军功值)】
十月十五,军政部发来嘉奖电,表彰滇缅路筹备进展,并任命周明远兼任 “中缅军事协调专员”,负责对接缅甸英军的物资转运。消息传来时,周明远正与白雪晴、安若虹、沈若雁在工地上吃着简单的盒饭,白雪晴提议:“咱们在滇西建一座‘南洋机工纪念馆’,把这次修路的故事记下来,让后人知道华侨为祖国做的贡献!”
安若虹和沈若雁纷纷赞同,周明远看着三位红颜眼中的光芒,提笔在笔记本上写下:“十月小结:机工到位,炸药成功,滇军协同,滇缅路初现雏形。十一月重点:推进中缅贸易协议,完成炮弹改良,组织后勤师与滇军联合演练。”
夜色渐浓,怒江段的工地上亮起了探照灯,南侨机工的汽修声、滇军士兵的号子声、村民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周明远知道,随着滇缅路的推进和红颜团队的凝聚,他离全面抗战的胜利,又近了一步 —— 而这条用热血和信念铺就的公路,终将成为中国抗战的 “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