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喆(林辰)那场回应风暴的“辰光之音”,如同在浑浊的情感泥沼中投入了一颗明矾,虽未能瞬间澄清一切,却让最躁动的“泥沙”沉淀了下去。楼下窥探的记者们散去大半,网络上的极端喧嚣也略微降温,转而出现了一些试图进行更深入探讨的、相对理性的声音。人们开始意识到,发生在那个失聪天才身上的事情,或许并非简单的“臆想”或“骗局”所能解释。
然而,苏喆的注意力早已不在风波本身。那次成功的“抗干扰共构”,让他对自己的能力边界和这个世界的本质,产生了更强烈的好奇。他能“炼化”外界的情绪噪音,那么,他是否能更主动地去探寻和“共构”那些构成这个世界基底的、更加宏大而隐秘的情感存在?
他将目光投向了那张无形的、笼罩整个城市的“情感星图”。之前,他只是被动感受其潮汐,或进行小范围的“共构”采样。现在,他想要尝试去“聆听”这张星图本身的“低语”。
这无疑是一个更加庞大、也更加危险的计划。城市的情感星图,是数百万个体情绪、集体潜意识、历史积淀、文化氛围交织成的复杂系统,其信息量远超个人所能承载的极限。稍有不慎,就可能再次引发之前那种认知过载的风险。
苏喆变得更加谨慎。他不再进行长时间的“共构”演奏,而是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更深度的冥想和“内在构建”。他需要为自己的意识打造一个更加坚固的“方舟”,才能驶向那片更加浩瀚的星海。
他尝试着,在冥想中,将自己的意识一点点“弥散”开来,不再聚焦于某个具体的点,而是如同微尘,均匀地融入周遭的情感场域。他不再去“解读”每一个情感信号的含义,而是去感受它们之间无形的“连接”与“力场”,去捕捉那支撑起整张星图的、更加底层的“情感引力”和“信息脉络”。
这个过程玄而又玄,无法用语言描述。他感觉自己时而像漂浮在信息洪流之上的羽毛,时而像潜入情感深海的水滴。他“看”到愤怒与恐惧如何像藤蔓般纠缠滋生,“感觉”到爱与善意如何如同光脉般连接孤岛般的个体,“触摸”到那些由共同记忆和集体创伤凝结成的、如同情感化石般的“结节”。
他甚至开始模糊地感知到一种更加抽象、更加庞大的“存在”——那似乎是这座城市,乃至这个“音乐大师界”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偏向于“创造”、“表达”与“情感流动”的……“世界情感基调”?如同宇宙的背景辐射,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
这种感知极其耗费心力,且进展缓慢。但每一次从这种深度冥想中回归,苏喆都能感觉到自己的“情感共鸣”天赋变得更加凝练,对情感信息的“承载力”和“解析度”也潜移默化地提升着。他仿佛在重新学习一门关于世界本质的语言,进度缓慢,但每一步都踏在真实的基石上。
秦思雨察觉到了林辰的变化。他变得更加沉默,更加内敛,有时坐在窗边就是一整天,眼神空茫,仿佛灵魂已经去了某个极其遥远的地方。但他周身散发出的气息,却愈发深邃平和,如同经历了风雨洗礼后的古玉,温润而坚实。她不再担心外界的风波,只是默默地守护着这片日益宁静的港湾,确保他最基本的起居不受打扰。
而楼下,陈教授那片沉寂星云,对苏喆这种向更深层次探索的举动,似乎抱持着一种默许甚至……期待的态度。它不再仅仅是映照或提供坐标,偶尔,当苏喆的感知触碰到某些关于“集体记忆”或“文化潜意识”的深层“结节”时,那片星云会传来一丝极其微弱的、类似于“索引”或“路径提示”的认知脉冲,仿佛一个熟悉地形的向导,在迷雾中为他指出可能存在有价值“矿脉”的方向。
这种无声的协作,让苏喆的探索效率提升了不少。
这天深夜,万籁俱寂。苏喆再次进入深度冥想状态,将意识弥散开来,跟随着陈教授之前提供的一个模糊“路径提示”,尝试去触碰城市东区一片古老街巷中沉淀的、关于“离散与乡愁”的集体情感结节。
他的意识如同轻柔的触须,小心翼翼地探入那片情感沉积岩。瞬间,无数模糊的、属于不同时代、不同个体的离别画面、思乡低语、 adaptation (适应)的艰辛与坚韧……如同破碎的镜片,涌入他的感知。信息庞大而悲伤,带着时光磨砺后的钝痛。
苏喆稳住心神,没有沉溺于具体的故事,而是全力去感受这些情感碎片背后共通的“频率”与“质地”,去捕捉那根贯穿所有离散与乡愁的、名为“根”的情感之弦。
就在他即将触摸到那根“弦”的核心振动时——
异变陡生!
一股截然不同的、冰冷、锐利、充满“剖析”与“解析”欲望的陌生意识流,如同手术刀般,毫无预兆地切入了他正在感知的情感场域!
这股意识流并非针对他,其目标似乎是那个“离散与乡愁”的情感结节本身!它强势地扫描、分解着结节中的情感信息,其方式冷酷而高效,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理性”,仿佛要将这些鲜活的情感体验彻底数据化、标签化!
这粗暴的“介入”瞬间搅乱了苏喆小心翼翼维持的感知平衡!那个情感结节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水面,剧烈震荡起来,其中蕴含的悲伤、坚韧等复杂情绪变得混乱不堪!
苏喆闷哼一声,感觉自己的意识像是被无形的针扎了一下,弥散的状态险些溃散!
他立刻收缩意识,构筑防御,同时惊骇地“看”向那股陌生意识流的来源——
那并非来自某个具体的人!它更像是一种……无形的、弥漫在某种特定“网络”或“系统”中的……“监控程序”?或者说,“采集程序”?
它的“质感”与人类情感截然不同,冰冷、精确、不带任何人性温度,其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收集”和“分析”情感数据!
这是什么东西?!
这个“音乐大师界”,除了人类的情感和世界本身的基调,难道还存在着某种……人工的、系统性的情感监测机制?!
苏喆的心中瞬间掀起了惊涛骇浪。他想起了系统的警告,想起了“高维情感信息碎片”,想起了自己能力那超乎寻常的潜力与危险性……
难道……他所探索的“情感共鸣”,其最终指向,并不仅仅是这个世界的音乐绝巅,还会触及到某些……隐藏在世界表象之下的、更加惊人的真相?!
那股冰冷的“采集程序”似乎并未察觉到苏喆的存在,它完成了对那个情感结节的快速扫描后,便如同潮水般退去,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未出现过。
只留下苏喆,意识回归身体,坐在寂静的房间里,后背已被冷汗浸湿。
他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第一次对这个看似熟悉的“音乐大师界”,产生了深深的寒意与前所未有的警惕。
他不仅是情感星图的“共构者”,似乎……也无意中成为了某个隐藏在幕后的、冰冷“系统”的……“观测对象”?
他的探索之路,在看似走向平静与深邃之时,陡然拐入了一个更加幽暗、更加扑朔迷离的岔路。
星图的低语,或许并非唯一的背景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