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武阵前斩杀杨俊,立下大功,朱由校却并未立即封赏。待战局彻底平定,再一并论功行赏更为妥当。
斩敌主将,乃是重功,寻常将士一生难遇一次。
身为皇帝亲信将领,立此殊勋,更需隆重表彰,方显威仪。
朱由校虽经历波折,终是化险为夷,前线战况也未脱离他的预判。
杨洪率领的大同边军临阵叛变,彻底击碎了对方最后一丝希望。
尽管不少人仍在迟疑观望,袁彬却迅速集结两千余名士卒,直扑杨洪所在。
混乱之中,那些曾被杨洪胁迫的千户、守备、都司等军官,纷纷寻机动手,除掉了监视他们的亲信。
他们清楚自己与杨洪并非一路人,实属被迫从逆。
只要此刻反戈一击,朝廷理应宽宥其过。
于是各率旧部,迅速汇入袁彬麾下,合力围剿杨洪。
杨洪身边仅有一千余家丁,纵然精锐,面对数倍之敌,又如何抵挡得住?
眼见败局已定,他急忙遣人飞骑传令,命两个侄子速带亲兵赶来会合。
若能聚齐所有兵力,尤其是以骑兵为主,突围脱身并不困难。
况且大同尚在其掌控之中,退路仍在,不必死守此地。
谁知,杨信与杨琪尚未赶到,朱由校亲率的五百御林骑兵已杀至战场。
杨洪本就在节节后撤,侧翼突遭强敌冲击,顿时溃不成军。
家丁接连战死,四面皆被包围,退路断绝。
他一度欲拔剑自尽,却在刹那犹豫中错失时机,从此再无可能。
最终,被御林军千总冯义活捉擒获。
当冯义看清眼前这个五花大绑之人竟是大同总兵杨洪时,脸上抑制不住地露出激动神色。
这一战,恐怕无人功劳能出其右。
杨洪双目空洞,心如枯井。他明白,自己必死无疑。杨氏家族传承两百余年,将门世家,即将被皇权连根拔起,灰飞烟灭。
此刻,悔意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若方才果断自尽,何至于受此屈辱?内心的煎熬,远胜刀刃加身。
袁彬见御林军抵达,便知皇帝就在附近,心中顿时松了下来。
他只是个锦衣卫的小旗,被指挥使安插进大同军中,原本就是为了盯住这里的武将动向。
这趟行动本就步步惊心,若非底层士兵及时察觉异常并当场质问,他未必会站出来。
袁彬脑子里转过许多念头,随后轻叹一声,事已至此,再多思虑也无益。
他甩了甩头,径直朝冯义走去。
“锦衣卫小旗袁彬,见过千户。”
皇帝亲军的编制虽统一,但外人知之甚少,尤其像袁彬这般常年在外奔波之人更难了解细节。
冯义所穿乃是明军千户标准盔甲,袁彬据此称呼,并无不妥。
听到来者是锦衣卫,哪怕对方官职仅为小旗,冯义也不敢怠慢,心中甚至掠过一丝紧张。
早年在军中,他没少受执法队惩戒,而那些冷面执法者,多数出自锦衣卫系统。
两人交换过身份与情报,心中有了底,立刻着手召集大同军中未参与兵变的将领,着手稳住军心,平息骚动。
另一边,杨信与杨琪远远望见局势有变,心头一沉,明白叔父多半已经失手。
树倒猢狲散,主将一倒,他们便是案上鱼肉。
心念电转间,二人不约而同带着麾下兵马悄然撤离,方向一致——大同。
通往大同的官道仅此一条最为便捷,逃命之时自然不会绕远。
不久之后,他们在途中相遇,彼此神色仓皇,却无暇多言,只知拼命赶路。
命运弄人,半道竟撞上了曹文诏。
曹文诏一眼看出端倪:这支队伍属大同边军,阵型散乱,人人面露惊惧,显然有问题。
杨信心生投降之意,心想或许能留得性命。
杨琪却不肯束手就擒,自知罪责难逃,可眼下尚有一千多家丁,拼死一搏或可杀出条活路。
他极力劝说弟弟联手进攻对面的羽林军,语气恳切,几近哀求。
曹文诏见对方迟迟不应,反而列起防御阵势,心中已然明了:这些人定是叛军残部。
他当即下令五千骑兵备战,只待敌方稍有异动,便即刻发起冲锋。
杨琪说得口干舌燥,杨信仍踟蹰不前。
过去有杨洪撑腰,他还敢逞几分胆色;如今主将生死未卜,他早已魂飞魄散。
“你要打便自己去打,我不参与了。”
“兄长,听我一句,我们赢不了,也跑不掉。”
“现在主动归顺,把所有过错都推给叔父,就说我们是被迫的。”
“或许还能保住一条命,哪怕终身囚禁,或是流放边疆,总比丢了性命强。”
杨信带着哭腔劝说兄长,满眼绝望。杨琪望着他,心中怒其不争,投降二字,他从未想过。
“杨信,你可清楚我们现在所作所为是什么?”
“是谋反,是诛九族的大罪。你以为皇帝会饶我们?别说活命,能痛快一死,已是恩典。”
“你真甘心上刑场,被刀斧手一刀一刀凌迟处死吗?”
杨信早已丧失斗志,只求活命。他说不动杨琪,杨琪的话他也一句未听进去。
杨琪察觉敌军逼近,知道时间不多。若再犹豫,连突围的机会都将彻底断绝。
他猛然拔刀,刺入弟弟胸膛。
鲜血喷涌,杨信倒地不起。
杨琪望着亲弟尸身,神情木然,低声呢喃:
“死在朝廷手里,不如死在我手中。别怪我。”
悲意稍纵即逝,他握紧马刀,转身面向身后众人:
“你们皆是我杨家亲信家丁。叔父已亡,杨家今日岌岌可危。你们愿不愿随我拼死一搏?”
地上躺着杨信的尸体,众人心神俱震。亲兄弟说杀就杀,竟无半分犹豫?
这人,真是冷血至极。
家丁们面面相觑,心底发寒。
连血脉至亲都能下手,他们这些外人又算什么?刀下亡魂罢了。
虽受杨家多年恩养,他们也卖命多年,鞍前马后,无有怨言。
但如今局势已定,继续反抗不过是徒增伤亡。
所谓共患难,实则是让他们去送死。
不少人内心抗拒,却不敢开口。性命只有一条,家中还有父母妻儿,怎忍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