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声音凌厉如刀,骤然响起。
江夏侯周德兴前冲之躯猛地一顿。
他只觉这嗓音耳熟,却一时难以辨认。
加之天色微明,距离又远,对面之人面容模糊不清。
略一怔神后,怒火再度翻腾。
他眼前唯有儿子被囚于车中、遍体鳞伤的模样,理智早已崩塌。
老来得子,纵然此子荒唐,却是江夏侯府唯一的血脉传承。
如今竟落得如此下场?
他岂能咽下这口气!
他并不知晓,儿子曾受二皇孙指使,犯下何等大逆之事。
只知如今自家命运已与那位殿下紧紧捆绑。
若此前尚有犹豫,那如今,二皇孙眼看已登大宝,荣华唾手可得,却突见亲子惨状……
“给我杀!”
他嘶吼如狂,“此等关头,便是天王老子亲至,也当以谋逆论处!”
周德兴声若裂帛,满腔怒火几欲焚身。
然而,诡异的一幕悄然上演。
他疾冲数步,猛然察觉——
身后……
竟无一人跟随!
整支禁军,刹那凝固。
那两位已被太子妃和二皇孙收服、奉命镇守宫门的大统领,明明早已立下誓言,要剿灭一切来犯之敌,此刻却如朽木枯桩,僵立当场。
他们眼神涣散,面色惨白,满是惊骇与不可置信。
“你们在发什么呆!”
“吴山!江统!你们想造反吗!”
周德兴怒吼如雷,双目布满血丝。
可他这一吼,反倒让那二人对视一眼,随即“扑通”跪地,双腿瘫软,再也无法站起。
叩首如雨点般急促!
雄壮的身躯,此刻竟止不住地颤栗。
神色间,尽是难以掩饰的惊怖!
“仪鸾司?!”
“皇后!”
“皇后显灵了,皇后显灵了啊!”
承天门至午门之间的两侧,矗立着大明的太庙与祭祀重地。
此时——
那两人的呼喊方才出口。
四周值守的禁军纷纷转头四顾,人人眼神游移,脚步凌乱。
他们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
十年前早已安葬于钟山的“孝慈高皇后”,竟然今日重现人间,正冷冷注视着他们!
刹那之间,惶恐如潮水蔓延。
可是!
江夏侯周德兴却猛然僵立当场。
先是满脸错愕,“什么显灵……?”
话未说完,便骤然凝滞。
紧接着,他双目圆睁,满是骇然,再次死死盯向前方——
就在此刻。
马车帘幕缓缓掀起,一道身影徐徐显现,那张面容,在所有人心中,定格于十年前的模样。
曾经温婉的眸光之中,如今燃烧着无法压抑的怒焰。
方才——
她本不应开口。
毕竟,这些时日静心调养,早已修得平和心境。
但越是靠近皇城,那些深埋心底的记忆就越发翻涌,眼前所见的大明宫阙之变,令她难再沉默!
她心里清楚。
自己那位长孙才智非凡,既留下线索命老仆前去寻他,结局必定无差。
甚至,极可能另有惊喜。
这是过往多次验证过的事实!
然而——
唯有一事,让她万难容忍!
那并非天降灾厄,也非地生祸乱,
而是人为之害!
出自自家血脉亲族的戕害!
正是那个“好”皇孙,胆大妄为之举!
她尚不知其具体所为,仅从眼前局势推断,
此事必与其脱不了干系。
这帝位,竟能使人疯狂至此?
心绪翻腾如沸。
可终究,那是她亲手带大的孙儿。
日后该如何处置,她一时竟也茫然无措。
至于眼前这些人——
马皇后的目光凛冽如刀,威严与杀机并存。
“显灵?”
“哼!”
“看来你们也明白,自己干的是何等混账勾当!”
“还妄想我是来给你们‘显灵’的?”
“统统拿下!”
“削去爵位,余下罪责,等我见过那位孙儿,再一并清算!”
此言一出——
前方的周德兴猛然抬头。
若真是亡灵显化,岂能言语如此清晰?
他心头巨震,甚至能听见自己心跳如鼓。
可他亦不愿束手就擒,
正欲拼死一搏。
然而——
蒋琥与仪鸾司早已动手。
此时的禁军,也不是愚钝之辈。
两位统帅更是不敢轻举妄动。
他们今日之所以暂听太子妃与三皇孙号令,不过因身份之故,绝非誓死效忠!
更何况,能坐上禁军统领之位者,哪个不是随皇爷在刀山血海中拼杀出来?
如今大明立国不过二十五载,皇家面孔,他们比谁都熟悉。
就在这一瞬迟疑之间——
周德兴身旁,属于侯府的亲兵已几近覆灭。
未及他回神反应,蒋琥的利刃,已然横抵其颈!
霎时间,万籁俱寂。
唯有禁军纷纷退向道路两旁,让出通途。
马皇后步下马车。
身后,于修明相随三步之距。
仪鸾司精锐护卫左右。
蒋琥当先而行,推开午门!
踏入午门,便是奉天门。
此处乃朝臣日常候朝之地。
一眼望去,便可瞧见高台之上,大明朝廷正陷入“密议”之中!
马皇后目光穿透奉天门,仿佛已窥见奉天殿内,朱允炆正一步步篡改祖制律法,为巩固自身权位步步为营。
甚至……
站在此处,仍能隐约听见殿中宣读之声。
“呼——”
马皇后深深吐出一口气。
随后,目光坚如磐石。
曾几何时,她设想过自己重返大明的方式。
或是被那老头子吵得烦了,择一吉日悄然归来;
或事先昭告天下,宣称得“蜉蝣道人”相救,得以重生;
又或者……干脆等标儿登基为帝,她与老头子携手归隐山林!
“我从未料想,竟会以这般情境,再度踏入大明的宫门。”
马皇后低声呢喃。
此时此刻。
一如往常。
仪鸾司护卫列阵两旁,蒋琥一马当先,猛然撞开奉天门。
一眼望去——
朱允炆正立于太子之位,滔滔不绝地宣说朝政。
然而就在此时。
或许是奉天门开启的巨响,又或是先前激战的余波,已然传遍整座大殿。
下一瞬。
满朝文武纷纷惊愕回头。
齐刷刷望向那敞开的宫门。
而与此同时。
仪鸾司护卫高亢的宣告声,也骤然响彻金殿。
“恭迎……”
“皇后娘娘……”
“回宫!”
此刻。
朱允炆仍在侃侃而谈。
在齐泰等人“一应一和”的附议下,正逐步推翻此前既定的多数国策。
这样的变革。
齐泰、方孝孺,乃至朱允炆本人,其实都心知肚明——
未免矫枉过正。
毕竟。
先前施行的诸多政策,除去“朱雄英建议”这一层身份上的忌讳,不得不承认,其中许多举措实为利国之举。
甚至,历经大半年的实践,已有不少成效显现——
局势蒸蒸日上。
此时贸然更改,重回旧轨。
无异于动摇朝廷公信!
须知,朝令夕改乃治国之大忌!
这些道理,他们岂能不知?
可有些事,并非仅凭对错便可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