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实验室的暖光透过防窥膜,在陆研新的电脑屏幕上投下细碎光斑。
他刚结束镁锆晶核的稳定性测试,金一诺就举着平板冲进来,屏幕上“AI生成论文被剽窃”的新闻标题格外醒目——某高校研究生用AI撰写的材料学综述,被期刊编辑擅自署名发表,法院因“AI作品定性不明”驳回原告诉求,只支持了少量稿酬赔偿。
“研新!你看这个判决!”金一诺把平板怼到他眼前,指尖划过判决文书里的关键句,“法院说AI生成内容‘独创性存疑’,不构成法定作品,这也太不合理了!那研究生调了三个月提示词,还补充了自己的实验数据,怎么就不算智力成果了?”
陆研新盯着屏幕上的“独创性”三个字,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桌上的晶核样品:“这就是AI版权的核心争议——就像我们之前测的劣质长石矿,明明含了高纯度钾元素,却因为杂质比例说不清,没法认定为合格原料。”
“AI生成内容的‘人类智力投入’,就是那部分关键元素,可现在没人能说清该怎么界定。”
元宝突然凑过来,湿乎乎的狗鼻子对着平板屏幕嗅了嗅,耳朵瞬间耷拉下来,意识传音里满是困惑:“这篇论文有‘机器味’,但也有‘人味’!机器味是AI生成的文字框架,人味是他加的实验数据——就像你用镁粉掺锆粉做样品,不能因为有镁粉,就说锆粉的功劳不算数呀!”
“你这比喻太精准了!”陆研新眼睛一亮,拿起晶核样品放在平板旁,“AI就像材料合成的反应釜,用户的提示词、参数调试、内容修改,就是投料和控温的过程——最终成果里,既有反应釜的‘工具属性’,更有操作者的‘智力投入’。”
“现在的问题是,没人能像我们用xRd测元素含量一样,精准量化这两部分的占比。”
金一诺翻出刚下载的《AI生成内容版权争议白皮书》,指尖划过标注的重点:“你看这里,北京互联网法院判AI文生图构成作品,是因为原告能证明自己的智力投入;”
“苏州中院驳回另一起案件,就是因为原告拿不出创作过程记录。而且美国版权局更直接,说AI自动生成的内容不受保护,必须有人类作者身份才行。”
元宝突然对着实验室的AI文献助手叫了两声,狗爪子扒着键盘,意识传音急促:“这个AI助手的味不对!它刚生成的文献综述,有你之前发表的论文片段!没署名!”
陆研新立刻打开AI文献助手的后台,调出刚才生成的文本,用查重软件一测——果然,有三处关键数据直接引用了他去年发表的晶核研究,却没有任何标注。
“这就是另一个争议点,”他眉头紧锁,“AI训练数据源自海量人类作品,生成内容很可能暗藏‘隐形抄袭’,就像晶核里的铋杂质,肉眼看不见,却会影响整体性能,而且根本说不清是谁的责任。”
金一诺快速滑动白皮书,念出里面的案例:“还有版权归属问题!AI音乐《七天爱人》的用户拿了70%收益,因为他做了大量风格调试;德国音乐组织要30%,说训练数据用了他们的作品。那要是我们用实验室的AI助手生成技术报告,版权该归我们,还是AI研发公司?”
“这就像我们和孙洁合作开发长石矿,她提供原料,我们做技术加工,成果该怎么分,得看各自的贡献比例。”陆研新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晶核结构示意图,“AI版权争议的本质,就是‘贡献比例无法量化’。我们能不能用材料学的‘成分分析逻辑’,来破解这个难题?”
他指着示意图解释:“晶核的成分比例,我们能用xRd、拉曼光谱精准测定;那AI生成内容的‘人类贡献度’,是不是也能设计一套‘版权光谱仪’?”
“比如,用户的提示词复杂度、参数修改次数、内容补充量,就是‘人类成分’;AI的基础生成框架、数据调用逻辑,就是‘机器成分’,通过算法量化两者占比,不就能界定独创性和权属了?”
元宝蹲在纸上,狗鼻子对着示意图嗅了嗅,意识传音兴奋:“我能帮你闻‘人类味’!就像闻材料里的杂质一样,我能分清哪些是AI写的,哪些是人加的!”
“好主意!”金一诺立刻打开电脑,“我们可以基于之前的反欺诈算法,开发‘AI版权分析模型’。”
“第一步,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取内容特征,区分AI生成部分和人类补充部分;第二步,参考材料成分量化标准,给人类智力投入设定权重。”
“比如提示词复杂度占30%,参数调试占25%,内容修改占45%;第三步,只要人类贡献度超过50%,就认定具备独创性,归属用户;如果低于50%,就视为AI工具产出,不受版权保护。”
陆研新补充道:“还要加一个‘抄袭识别模块’,就像我们用Icp-mS测材料杂质含量一样,把AI训练数据里的海量作品建成‘版权数据库’,生成内容时实时比对,一旦发现实质性相似片段,自动标注来源和引用比例,解决侵权认定难的问题。”
说干就干,两人分工合作——金一诺负责搭建自然语言处理框架,陆研新编写贡献度量化算法,元宝则趴在旁边,时不时用意识传音标记“AI味过重”的文本片段。
三个小时后,“AI版权分析模型”初步成型,他们先用刚才那篇有争议的AI论文做测试:输入研究生的提示词记录、参数调试日志和补充数据,模型瞬间输出结果——人类贡献度67%,具备独创性,构成法定作品,版权归属用户。
“太准了!”金一诺看着屏幕上的分析报告,激动地拍了下手,“你看,模型还标注了AI生成部分占33%,属于工具使用范畴,不影响版权认定。而且里面引用的三篇文献,都自动标注了来源,不会构成隐形抄袭。”
元宝摇着尾巴,意识传音里满是骄傲:“我刚才标记了五处‘机器味’重的段落,模型都识别出来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把AI的功劳全占了,也不会有人因为拿不出证据,丢了自己的版权!”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电话突然响起,是王警官打来的:“研新,你们之前协助开发的反欺诈算法效果很好!现在有个棘手的案子,一家公司用AI生成了新材料专利文案,被另一家公司改了几个词就拿去申请专利,双方都说是自己的成果,法院没法判定,你们能不能帮忙?”
陆研新立刻让王警官发来相关材料,把两家公司的文案和创作过程记录输入模型。十分钟后,分析结果出来了:原公司人类贡献度72%,包含核心技术参数设计;侵权公司仅修改了15%的表述,人类贡献度不足20%,且核心内容与原文案实质性相似,构成侵权。
“搞定了!”陆研新把分析报告发给王警官,“这个模型能精准量化人类贡献度,还能识别隐形抄袭,正好解决AI版权的定性、权属和侵权认定三大争议。”
王警官在电话里连连道谢:“太及时了!现在AI版权案子越来越多,法院都愁没标准,你们这个模型简直是及时雨!”
傍晚,陆研新在实验记录上写下:“基于材料成分分析逻辑,开发‘AI版权分析模型’,通过量化人类贡献度界定独创性,建立版权数据库识别隐形抄袭;”
“成功解决AI生成内容的作品定性、作者身份、版权归属及侵权认定四大争议;科研的意义,不仅是突破材料卡脖子,更是用材料学思维破解跨领域难题。”
金一诺端来热咖啡,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你说,这个模型能不能推广到整个行业?现在很多创作者、科研人员都被AI版权问题困扰,有了这个‘版权光谱仪’,他们就能像我们保护实验成果一样,保护自己的AI创作。”
“肯定能!”陆研新喝了口咖啡,目光落在屏幕上的模型界面,“就像我们的晶核防伪二维码一样,这个模型也能做成开放工具,让普通人也能查询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而且我们还能和版权局合作,把人类贡献度50%作为认定标准,填补法律空白。”
元宝趴在实验台旁,对着模型界面嗅了嗅,意识传音软乎乎的:“博士,以后我能帮更多人‘闻’版权吗?不管是AI写的文章,还是AI画的画,我都能帮他们分清‘机器味’和‘人味’!”
陆研新揉了揉它的耳朵,笑着点头:“当然可以。你这条特工狗,以后又多了个‘版权鉴伪’的身份——既要帮我们闻材料杂质,也要帮大家闻AI创作里的‘版权隐患’。”
实验室的灯亮到深夜,AI版权分析模型的后台还在持续优化,屏幕上的贡献度量化曲线,像晶核的拉曼峰一样清晰。他们知道,AI版权争议不会一夜消失,就像材料里的杂质永远需要检测,但只要有这套“版权光谱仪”,只要还能用量化思维界定公平,就能让每一份真正的智力成果都得到保护。
天微亮时,元宝用狗鼻子拱醒陆研新,意识传音里带着新的期待:“博士!孙洁姐发来消息,她的珠宝设计用AI画了草图,想让我们帮她测测版权归属!”
陆研新睁开眼睛,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模型数据,笑着摸了摸元宝的头:“今天我们就把模型升级成网页版,让更多人能用——材料学能守护科研成果,也能守护每一份创作的价值。”
金一诺递来刚烤的面包,眼底映着屏幕的光:“对,不管是晶核的纯度,还是版权的归属,都需要精准的标准——我们两个加一条狗,能用材料学思维,解决世界上所有‘说不清’的难题。”
晨光漫过实验台,AI版权分析模型的界面在光里闪着柔和的光,像一把精准的标尺——既能量出材料里的元素占比,也能量出创作中的智力贡献,更能为AI时代的版权争议,量出一条公平公正的解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