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理时敢闹:一次性整治恶人
村里的张叔,以前总爱 “忍气吞声”。邻居刘叔占了他半米宅基地,他觉得 “都是乡里乡亲,忍忍就过去了”;后来刘叔变本加厉,还把杂物堆在他家门口,他还是忍。结果大家都觉得 “肯定是张叔的问题”,没人替他说话,刘叔也越发嚣张。
王大伯看不过去,劝他:“你有理的时候,就得敢闹,闹到他服软为止!谁给你制造麻烦,你就给他造更大的麻烦,别讲仁慈。你不闹,别人就当你理亏;你一直闹,直到他道歉认错,以后才没人敢随便欺负你。”
张叔听了,硬起心肠维权。他找村里的干部、镇里的司法所,拿着宅基地证明据理力争,还把刘叔占地方、堆杂物的样子拍下来,逢人就有理有据地说清楚。刘叔被闹得抬不起头,村里人的议论也倒向张叔,最后只能乖乖把宅基地还回来,还清理了杂物,当面道歉。张叔说:“以前总怕撕破脸,结果越忍越受欺。有理的时候就得硬气,一次性整治到位,才不会有后患。”
2、看不透的人:保持距离不深交
村里的小李,以前总爱 “轻信他人”。镇上的老王能说会道,一会儿跟他称兄道弟,说要带他一起做买卖,一会儿又甜言蜜语夸他 “实在靠谱”。小李没看透老王的心思,就跟着他投资,结果老王卷着他的钱跑了,让他血本无归。
老支书跟他说:“看不透的人,就像黑夜里的河,你不知道底下有啥坑。他能当你朋友,也能背后捅你刀子,为了点小利跟他勾搭,迟早毁了自己。你永远猜不到他甜言蜜语背后藏着啥算计,真到利益冲突时,他能把你卖得渣都不剩。”
后来小李再遇到看不透的人,都刻意保持距离。不随便掏心窝子,不跟人合伙投资,哪怕对方说得再好,也只当耳旁风。慢慢的,他没再吃过轻信的亏,日子过得踏实多了。小李说:“看不透的人,一定要远着点,别给自己挖坑。”
3、藏好需求感:别被人拿捏
村里的小芳,以前总爱 “暴露需求”。她想跟镇上的老板合作卖菜,刚见面就急着说 “我特别想跟你合作,你看能不能给我个机会”,结果老板摸清了她的需求,故意压低收购价,还提了一堆苛刻条件。小芳没办法,只能委屈答应,赚的钱少得可怜。
王大伯跟她说:“但凡有求于人,就容易被拿捏。你把需求感露出来,别人就会拿着这个当筹码,欺负你、占你便宜。以后要藏好需求,慢慢暴露,才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后来小芳再谈合作,不再急着表露出需求。她先跟老板聊市场、聊蔬菜品质,等老板表现出合作意愿,再慢慢谈条件。老板摸不清她的迫切程度,反而不敢随便压价,最后给出的条件也公平合理。小芳说:“藏好需求感,才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才能掌握主动权。”
4、突然的关心:警惕背后的陷阱
村里的赵婶,以前总爱 “被甜言蜜语哄骗”。多年没联系的远房亲戚突然找上门,又是给她送礼品,又是嘘寒问暖,说 “知道你日子不容易,想帮你一把”。赵婶被说得飘飘然,以为自己真多了个贴心亲戚,结果亲戚话锋一转,说自己做生意缺本钱,想跟她借钱。赵婶心软借了,结果亲戚再也没露面,钱也打了水漂。
老支书跟她说:“这世上没有突然的关心,背后都是蓄谋已久。突然对你好的人,要么想占你便宜,要么想给你下套,你再往前一步就是陷阱。别被三言两语吹得忘乎所以,得长点心眼保护自己。”
后来再有人突然关心赵婶,她都保持警惕。先问清楚对方的来意,不随便收礼品,更不轻易借钱。慢慢的,她没再被骗过,日子过得安稳多了。赵婶说:“突然的关心都是糖衣炮弹,千万别当真,不然迟早吃亏。”
5、搞好关系:要敢斗争不白给
村里的李四,以前总爱 “无条件付出”。同事让他帮忙加班,他从不拒绝;朋友让他出钱请客,他也大方答应;甚至邻居让他帮忙打理农活,他也放下自己的事去帮忙。结果呢?同事把他当免费劳力,朋友把他当冤大头,邻居觉得他的好理所当然,不仅不感恩,还总挑他毛病。
王大伯跟他说:“搞好人际关系,不是无条件讨好,得敢斗争。你对别人的好,必须让他付出代价,不能白给。人性就是这样,无条件的好只会养出仇人,让他知道你的好有条件,他才会忌惮,才会感恩。”
李四听了,开始改变。同事让他加班,他会说 “我得先把手头的事做完,或者你帮我做点别的,我再帮你”;朋友让他请客,他会提议 AA 制;邻居让他帮忙,他会看自己有没有空。慢慢的,大家不再随便使唤他,反而更尊重他,也愿意在他需要时伸出援手。李四说:“以前总以为掏心掏肺能换真心,结果换来的是得寸进尺。有条件的好,才是护己的聪明人做法。”
6、看人给态度:不讨好不迁就
村里的小芳,以前总爱 “对谁都客气”。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哪怕是总爱占小便宜、说闲话的人,她也笑脸相迎、客客气气。结果呢?那些人觉得她好欺负,总找她麻烦,占她便宜,而真心对她好的人,也没感受到她的偏爱,慢慢疏远了她。
她姐跟她说:“礼貌不是给所有人的,得看对方配不配。你什么货色,我就什么脸色,合得来就合,合不来就散。对所有人都一个态度,别人凭啥对你偏爱?”
小芳听了,开始看人给态度。对真心待她的人,她加倍真诚;对爱占便宜、说闲话的人,她直接冷脸相对,该拒绝就拒绝,该怼就怼。慢慢的,那些麻烦的人不再找她,真心朋友也越来越近,日子过得舒心多了。小芳说:“以前总怕得罪人,对谁都客气,结果委屈了自己。看人给态度,不讨好不迁就,才活得痛快。”
7、不对低认知的人好:避免喂出仇人
村里的张婶,以前总爱 “对谁都包容”。邻居家的小伙子没正经工作,总爱东游西逛,张婶觉得他可怜,经常给他送吃的,还帮他找工作。结果小伙子不仅不感恩,还觉得张婶好欺负,经常借她的东西不还,还背后说她 “多管闲事”。有次张婶没借给他钱,他还跑到张婶家门口骂骂咧咧,说张婶 “小气、没良心”。
王大伯跟她说:“认知层次低的人,动物性强,不识好歹。你给他包容,他还你忘恩负义,自私的人是喂不饱的。他们有自己的歪理,总能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你,对你好就是给自己找罪受。”
张婶听了,不再对小伙子好,也不再随便包容低认知的人。慢慢的,小伙子没再找她麻烦,她也没再受这种委屈。张婶说:“以前总想着帮一把,结果喂出了仇人。不对低认知的人好,才是保护自己。”
8、远离得罪过的人:别给对方报复的机会
村里的小李,以前总信 “一笑解千愁”。他跟同事闹了矛盾,吵得很凶,后来同事表面上跟他和解了,他就以为没事了,还跟以前一样来往。结果同事记恨在心,趁他不注意,偷偷把他的客户抢走了,还在老板面前说他的坏话,让他丢了工作。
老支书跟他说:“成年人结了仇,很难真的解开,所谓的和解大多是表面功夫。只要有机会,对方一定会抓住你的弱点害你。对于你得罪过的人,别妄想和解,主动远离,别给他们伤害你的机会。”
后来小李再得罪了人,就刻意保持距离,不跟对方有任何交集,也不透露自己的近况和弱点。慢慢的,他没再被人背后捅刀子,工作和生活都安稳多了。小李说:“以前总觉得抬头不见低头见,没必要搞得太僵,结果吃了大亏。远离得罪过的人,才是最安全的做法。”
9、做决定:以法律和利益为尺
村里的赵叔,以前总爱 “讲道德”。他跟人合伙做生意,对方没按约定分利润,他觉得 “大家都是朋友,讲道德的人不会亏待我”,结果对方卷着利润跑了,他不仅没赚到钱,还亏了本钱。后来他想维权,又觉得 “闹到法院太伤和气”,最后只能自认倒霉。
王大伯跟他说:“做决定别以道德为尺,要以法律为尺度,以利益为权衡。法律能帮你找对方向,不做错事;利益能让你保持清醒,不被人坑。自私一点没什么错,在你没绝对实力之前,做个顾好自己的市井小民就行,别被道德绑架。”
后来赵叔再做决定,先看合不合法,再算划不划算。跟人合作,先签合同,把利益分配写清楚;遇到纠纷,不再讲 “和气”,而是按合同和法律维权。慢慢的,他没再被人坑过,生意也做得越来越稳。赵叔说:“以前总被道德绑架,结果吃了大亏。以法律和利益为尺,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利益。”
10、说不清的事:旁观不贸然行动
村里的小芳,以前总爱 “瞎掺和”。村里两户人家闹矛盾,说的各有各的理,她没看透真相,就凭着自己的猜测帮其中一户说话,结果后来真相大白,她帮的那户是错的,她不仅得罪了另一户,还被村里人说 “没脑子、瞎掺和”。
老支书跟她说:“说不清、辩不明的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旁观。什么都不做,事情最坏也就这样了;但你贸然行动,很可能陷入更大的泥潭。”
后来再遇到说不清的事,小芳都按兵不动,仔细观察,不随便表态,也不瞎掺和。慢慢的,她没再因为瞎掺和得罪人,也没再陷入不必要的麻烦。小芳说:“以前总觉得自己能帮上忙,结果越帮越乱。旁观不贸然行动,才是最稳妥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