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一年初夏,纽约的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微妙的政治躁动。尼克松入主白宫已两年多,越战的泥潭和国内的反战浪潮让他焦头烂额,而苏联在全球的攻势依旧咄咄逼人。就在这种背景下,陈晓再次接到了哈里森准将的加密电话,语气比上次更加郑重。
“陈,亨利(基辛格)现在身份不同了,他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他有极其重要且敏感的事情,需要再次听取你的意见。这次会面,需要绝对保密。”
陈晓放下电话,内心波澜微起。基辛格以现职官员身份再次秘密拜访,意味着上次的交流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也意味着他们正在认真考虑对华接触,并且可能已经到了具体策划阶段。
会面地点依旧在长岛的庄园,但安保级别明显提升。基辛格带来的特勤人员与米勒的人默契地划分了警戒区域,气氛肃穆。基辛格本人看起来比上次更加疲惫,但眼神中的锐利和专注有增无减。
“陈先生,客套话就不多说了。”基辛格开门见山,声音压得很低,“我们正在认真考虑,如何与北京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总统先生认为,这可能是打破当前僵局的关键。但这一步,风险极大,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我们需要最精准的判断。”
他摊开一张世界地图,手指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漫长的边境线上。“我们掌握的情报显示,中苏边境的军事对峙空前紧张,甚至超过了与我们。这是否意味着,毛和周真的认为苏联是比我们更迫在眉睫的威胁?”
“不是认为,是现实。”陈晓语气肯定,“教授,您要理解中国的地缘安全观。几千年来,最大的威胁大多来自北方陆地。现在,意识形态兄弟变成了陈兵百万的恶邻,这种不安全感是刻在骨子里的。相比之下,隔着太平洋的美国,再敌对也是‘远患’。‘远交近攻’,这是中国古老的智慧。他们现在有强烈的动机,利用美国来平衡苏联的压力。”
基辛格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那么,如果我们主动伸出橄榄枝,他们接住的可能性有多大?通过什么渠道最可靠?”
“可能性很大,但前提是方式必须极其谨慎,并且展现出足够的尊重和战略诚意。”陈晓分析道,“公开渠道目前行不通,双方国内都有强大的政治阻力。必须是一条绝对保密的,最高层级直接沟通的渠道。”
他略作沉吟,继续道:“巴基斯坦的叶海亚·汗总统,或许是一个理想的中间人。他与中美双方关系都不错,而且巴基斯坦需要在大国间平衡,乐于扮演这个角色。通过他传递信息,安排秘密会晤,相对可靠。”
基辛格眼睛一亮,显然这个建议与他们的某些内部构想不谋而合,甚至更具体。
“那么,如果……如果我方高级代表能够与中方会面,谈判的底线和切入点应该是什么?”基辛格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陈晓条理清晰地阐述:
“第一,台湾问题是核心,无法绕过,但可以暂时搁置具体解决方案。 中方在此问题上绝无退让可能,这是政权合法性的基石。美方可以明确表示‘认识到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并逐步减少在台军事存在,但不必急于承诺断交、废约(指美台共同防御条约)。这能为双方留下回旋余地。
第二,共同对抗苏联是最大的战略契合点。 这是撬动关系的杠杆。可以明确讨论苏联在亚洲的扩张对双方的共同威胁,探讨情报共享甚至某种程度的战略协调可能性。这能直击中方最关心的安全诉求。
第三,解除贸易和旅行禁令,推动民间交流。 这可以作为关系缓和的早期收获,向中方展示美方的诚意,也试探国内的反应。
第四,也是极易被忽略但至关重要的——文化礼仪和谈判风格。”陈晓特别强调,“与中方领导人,尤其是周恩来这样的外交大师会谈,必须充分尊重其文化习惯。他们注重哲学层面的讨论、长远的战略框架,厌恶咄咄逼人的细节纠缠。会谈时,不要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倾听他们引经据典、纵论天下。适当的沉默和倾听,有时比雄辩更有力。对毛,要承认其哲学思想和历史地位;对周,要赞赏其外交智慧和务实风格。这种精神层面的尊重,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还详细分析了中国决策层的心理状态:“他们历经内战、抗美援朝、国际孤立,既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有打破困局的迫切愿望。展示尊重,给予他们作为一个平等大国应有的地位,比任何物质利益承诺都更能打动他们。”
陈晓的建言,从宏观的地缘战略到微观的谈判技巧,从对方的心理诉求到己方的行动步骤,构成了一个极其详实、精准且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路线图。他不仅指出了方向,连路上可能遇到的坑和该怎么走都给出了建议。
基辛格听得极其入神,不时飞快地记录,偶尔抬起头,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和极度欣赏的神色。他感觉自己仿佛在阅读一份由最顶尖的中国问题专家和战略大师联合撰写的、针对性强得惊人的行动指南。
“陈先生,”会谈结束时,基辛格深吸一口气,郑重地收起笔记本,“我无法用语言表达我的感谢。您的这些见解……价值连城。它们不仅仅是分析,更像是一份……‘操作手册’。坦白说,比我接触过的任何一份官方评估都更透彻、更实用。”
他站起身,与陈晓用力握手:“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极具说服力的视角。这将为我们接下来的……‘探索性旅行’,提供至关重要的参考。”
内心震动不已:这个陈晓,简直像在北京的决策圈里装了窃听器,或者他本身就拥有我们无法理解的、深邃的东方智慧。他的建议,必须作为最高级别的参考信息纳入筹备工作。
送走基辛格,陈晓独自在书房坐了很久。窗外月色朦胧。
他内心并无太多激动,反而有一种历史洪流从指缝间穿过的奇异感觉。自己这个带着未来记忆的孤魂,一个在梅机关、oSS和各种身份间切换的“多面体”,如今竟然在纽约的庄园里,为改变世界格局的“破冰”之旅,递上了关键的“敲门砖”。
用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耳朵,去影响对华政策,这身份的错位感强烈得让人想笑。这算不算是另一种形式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者,是超越了狭隘阵营的、基于历史大势的理性选择?
几天后,通过哈里森转来的、经过加密处理的只言片语显示,基辛格团队对他的建议极为重视,许多观点被吸纳进一份高度机密的行动预案中。
那份预案的代号,据说叫做“波罗行动”。
他的思路,被采纳了。这艘历史的巨轮,似乎因为他这只蝴蝶的翅膀,而微微调整了航向。
只是,这“波罗行动”最终能否成功?他这番跨越阵营的“建言”,究竟会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