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日历翻到了1968年。美国的政治风暴虽并未完全平息,但麦卡锡时代的极端狂热已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越战泥潭带来的社会撕裂与对全球战略的重新思考。在“远航”完成了重心向欧洲和亚洲的战略转移后,陈晓在美国本土的压力相对减小,但他和“远航”依然在cIA的“重点关注名单”上,只是监视变得更加隐蔽和技术化。
就在这种背景下,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通过哈里森准将这条线,递来了拜访的请求。
“亨利·基辛格?哈佛的那个教授?”陈晓看着哈里森亲自送来的拜帖,有些意外。这位德裔学者如今在学术界和外交政策圈声名鹊起,以其对核战略和国际均势的深入研究而闻名,据说与即将上任的尼克松新政府也关系密切。
“他现在是尼克松竞选团队的外交政策顾问,很可能在新政府中担任要职。”哈里森在电话里解释道,“他正在为尼克松政府构思新的全球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方面。他知道我认识你——这个对东方有深刻理解、又熟悉美国思维模式的‘前顾问’,所以想听听你的看法。纯粹学术交流,我保证。”
陈晓内心思忖:一个被cIA暗中调查的“可疑商人”,居然要被未来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请教对华政策?这剧本是不是拿反了?不过,这倒是个机会,一个可以间接影响历史走向,顺便给自己加一层“智库”保护色的机会。
会面地点没有选在“远航”纽约总部,而是在陈晓位于长岛的一处僻静庄园。环境清幽,保密性好,也符合基辛格偏好非正式、私密对话的习惯。
基辛格本人比照片上看起来更显沉稳,戴着厚厚的眼镜,眼神锐利,带着学者特有的审慎和一丝日耳曼式的严肃。寒暄过后,他很快切入正题。
“陈先生,哈里森将军对您的洞察力赞誉有加。我们都知道,当前的全球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苏联的扩张势头咄咄逼人,越南战争让我们深陷泥潭……而中国,”他顿了顿,镜片后的目光紧盯着陈晓,“这个庞大的国家,在经历了多年的封闭与内部动荡后,其未来走向,对于全球力量平衡至关重要。尼克松先生认为,是时候重新思考我们对华政策了。”
陈晓微微颔首,没有急于发表意见,只是做了个请继续的手势。
基辛格阐述了他的一些初步构想,主要是如何利用中苏之间的裂痕,为美国争取战略主动。“……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条打开与北京对话的渠道,并让他们相信,与美国改善关系符合他们的利益。”
陈晓安静地听着,直到基辛格告一段落,才缓缓开口:“教授,您的方向是对的。但要成功,必须深刻理解中国的行为逻辑和战略关切。”他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
“哦?请详细说说。”基辛格身体微微前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首先,您必须明白,在中国领导层眼中,最大的威胁,始终来自北方。”陈晓的手指在沙发扶手上轻轻敲击,“苏联,而不是美国。勃列日涅夫主义的‘有限主权论’,以及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的现实,让北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直接的地缘政治生存压力。相比之下,远在太平洋对岸的美国,尽管意识形态对立,但威胁是间接的。”
基辛格目光一闪,显然这个判断与当时美国主流认为中国是“更狂热、更危险”的共产主义国家的观点不同。
陈晓继续:“其次,中国有着极其深厚的战略文化传统,他们崇尚‘利用矛盾,团结多数,打击少数’。如今,美苏争霸,中苏交恶,这在毛泽东、周恩来那样深谙纵横捭阖之术的战略家看来,正是‘利用矛盾’的天赐良机。与他们打交道,不能只讲利益,更要懂得尊重其大国地位和核心关切,比如台湾问题。”
他深入分析了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内在动力:“在这个三角中,看似美苏是两极,但中国这个角一旦主动,就能撬动全局。谁能率先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谁就能在冷战中获得巨大的战略优势。对美国而言,拉拢中国,可以极大地牵制苏联,缓解欧洲和亚洲的战略压力,甚至为从越南‘体面撤退’创造条件。对中国而言,接近美国,则可以打破外交孤立,获得抗衡苏联的资本,以及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和市场机会。”
陈晓的分析,跳出了意识形态的窠臼,完全从现实地缘政治和战略均衡的角度出发,逻辑清晰,视角独特,直指核心。他甚至还预判了中国国内可能存在的阻力,以及如何通过巧妙的外交动作——比如通过民间交流与小道消息逐步推进。
基辛格听得极其专注,不时拿起笔记下几句,眼神中的惊讶和赞赏越来越浓。他原以为陈晓只是一个精明的、了解东西方的商人,没想到对方对国际战略的理解如此深刻,甚至超越了许多他接触过的专业外交官和战略学者。
“陈先生,”基辛格摘下眼镜,揉了揉鼻梁,语气带着由衷的叹服,“您的见解……令人惊叹。您完全是从一个顶级战略家的视角在看问题。这与我们在华盛顿听到的那些陈词滥调完全不同。您对中方心态和战略诉求的把握,尤其精准。”
他重新戴上眼镜,目光灼灼地看着陈晓:“我必须承认,您今天的这番话,对我完善对华接触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这不仅仅是学术交流,这近乎是……战略指导。”
基辛格暗忖:一个商人,能有如此深邃的全局眼光,要么是百年不遇的天才,要么……他的背景远比哈里森介绍的更复杂。但无论如何,他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会谈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结束时,基辛格紧紧握住陈晓的手:“陈先生,非常感谢您的时间和高见。我希望,这不会是我们最后一次交流。在新的岗位上,我可能会遇到更多复杂的问题,届时希望能再次聆听您的智慧。”
“随时欢迎,基辛格教授。”陈晓微笑着回应,“‘远航’的业务遍布全球,我很乐意从商业的角度,为您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
送走基辛格,陈晓站在庄园的廊下,看着远去的汽车尾灯。
内心并无太多得意,反而更加冷静。这次会谈无疑为他披上了“重要非官方智库”的外衣,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会地位与安全——连cIA要动他,也得掂量可能引发的政治反弹。
但福兮祸所伏。与基辛格这种级别的人物建立联系,也意味着自己更深地卷入了大国政治的漩涡中心。卡特与其cIA,恐怕不会乐见这一局面。
基辛格服膺其见解,将其引为重要智库,这层关系是一把双刃剑。
它带来的究竟是更强的护身符,还是更猛烈的风暴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