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延安,林闻溪立即将在基层实践的经验整理成系统性的方案。他伏案三日,参考历代医籍和现代公共卫生理论,终于完成了《中西医结合医疗体系实施纲要》的初稿。
这份纲要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医疗体系构想:以县医院为枢纽,乡镇卫生所为基础,村级医疗点为前沿;中西医各展所长,互为补充;建立统一的人才培养和药材供应体系。
“太好了!”顾静昭读完稿子,难掩兴奋,“这套体系若真能实施,中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将彻底改变!”
林闻溪却没有那么乐观:“好东西未必容易被接受。明天卫生工作会议上,恐怕会有一场硬仗。”
果不其然,次日的卫生工作会议上,当林闻溪刚介绍完纲要的主要内容,一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就站了起来。
“闻溪同志的想法很美好,但是不是太理想化了?”说话的是郑守旧,留洋归来的西医专家,现任边区卫生局顾问,“中西医结合?说得轻巧!一个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现代医学,一个是靠经验积累的传统巫术,如何结合?”
会议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几位老中医面色难看,却不敢直接反驳这位“洋博士”。
林闻溪平静回应:“郑教授,中医不是巫术,是经过数千年实践验证的有效医学体系。我们在基层实践中已经证明,中西医结合可以取长补短,更好地服务群众。”
郑守旧冷笑一声:“几个偶然成功的案例能说明什么?医学讲究的是科学证据!你那些草药方剂,有什么化学成分分析?有什么双盲实验数据?有什么统计学意义?”
一连串的“科学”问话让在场许多没留过洋的医务工作者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林闻溪不慌不忙地打开随身携带的箱子,取出几本厚厚的笔记:“这是我们医疗火车运行三个月来的诊疗记录,共计接诊4876例,其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3291例,有效率89.7%,纯西医治疗有效率82.3%,纯中医治疗有效率84.5%。”
他将数据表传给与会者看:“数据或许不够‘科学’,但都是实实在在的病例记录。况且...”他停顿一下,目光扫过全场,“在目前西药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拒绝中医药资源,无异于眼睁睁看着病人得不到治疗而受苦。”
会场响起窃窃私语声。一些人点头表示赞同,但更多的人还是看着郑守旧的脸色。
郑守旧面红耳赤:“你这是投机取巧!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方法,贸然推广是对人民健康的不负责任!我坚决反对将这个纲要纳入正式讨论!”
会议不欢而散。会后,几位老中医围住林闻溪: “林主任,您说得对!中医不是巫术!” “可是郑教授位高权重,他反对的话,这纲要恐怕...”
林闻溪安慰道:“诸位放心,真理越辩越明。我相信只要有利于百姓健康,最终一定会被接受。”
然而阻力比想象中更大。接下来几天,边区卫生系统内部明显分为两派:一派支持林闻溪的创新,另一派则紧跟郑守旧,坚持“纯西医”道路。
更让林闻溪没想到的是,郑守旧竟然动用了他的关系网,在更高层的会议上质疑纲要的可行性。
“林闻溪同志的精神可嘉,但是不是太急躁了?”一位领导关切地问,“现在百废待兴,稳定压倒一切。医疗改革是不是可以缓一缓?”
甚至连原本支持林闻溪的一些同志也开始动摇:“闻溪啊,郑守旧虽然固执,但他在国际上有点名气,得罪了他,以后争取国际医疗援助可能会受影响...”
那晚,林闻溪独自站在延安的窑洞前,望着满天星斗,心中五味杂陈。顾静昭悄悄走来,为他披上外衣。
“灰心了?”她轻声问。
林闻溪摇头:“不是灰心,是在思考如何打破这个僵局。郑守旧并非坏人,只是被自己的知识体系局限住了。”
“那你打算怎么办?”
“用他能够理解的方式说服他。”林闻溪眼中重新燃起光芒,“既然他要科学证据,我们就给他科学证据。”
第二天,林闻溪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惊讶的事——他亲自登门拜访郑守旧。
郑守旧显然没料到这一出,勉强让进门后,冷淡地问:“林主任有何贵干?”
“想请郑教授帮个忙。”林闻溪真诚地说,“您说要科学验证,我非常赞同。不如我们共同设计一个验证方案?您来定标准,我来组织实施。若中医确实无效,我绝不再提中西医结合;若有效,请您支持纲要的实施。”
郑守旧愣住了,推推眼镜:“你...认真的?”
“再认真不过。”林闻溪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方案,“我们可以选择几种常见病,分别用西医、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三种方法治疗,严格记录数据,由您来分析结果。”
郑守旧犹豫片刻,终究抵不过专业好奇心的诱惑:“好!就按你说的办!不过一切必须按照科学规范来!”
于是,一场特殊的“医学实验”在边区医院展开了。郑守旧亲自选了痢疾、哮喘和创伤感染三种疾病,制定了严格的观察指标和记录标准。
林闻溪则组织了中西医联合团队,严格按照方案实施治疗。令人惊讶的是,郑守旧虽然嘴上说不信任中医,但实际上每天都到病房仔细观察记录,甚至亲自检查中药的质量。
一个月后,数据收集完成。郑守旧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三天,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第四天早晨,郑守旧眼圈通红地走出办公室,找到正在查房的林闻溪。
“结果出来了...”郑守旧声音沙哑,“中西医结合组在疗效和康复速度上...确实优于单一疗法组。”
林闻溪平静地问:“那么郑教授的看法是?”
郑守旧长叹一声,摘下眼镜揉揉眼睛:“我...我需要时间思考。”
接下来的几天,郑守旧似乎消失了。有人说他把自己关在家里不见客,有人说他整天在图书馆查资料。
一周后,卫生局再次召开会议。大家都猜测郑守旧会找各种理由否定实验结果时,他却做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镜的事。
郑守旧拿着厚厚的分析报告走到台前,面向全场深深鞠了一躬:“过去我对中医的偏见,源于无知和自大。数据证明我错了。中西医结合确实能够更好地服务患者。我...支持林闻溪同志的纲要。”
会场寂静片刻,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更让人意外的是,郑守旧不仅表示支持,还主动提出:“我建议在纲要中增加一部分:建立中医药效验证实验室,用科学方法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这样既能保持中医特色,又能与现代医学接轨。”
林闻溪欣然接受这个建议。两人从此化敌为友,共同完善纲要内容。
最终,《中西医结合医疗体系实施纲要》在边区卫生工作会议上顺利通过。会议决定先在三个省试点“县乡村三级医疗网”,取得经验后再向全国推广。
散会后,郑守旧私下对林闻溪说:“闻溪同志,谢谢你没有因为我过去的偏见而放弃我。你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科学的本质是求真,而不是守旧。”
林闻溪微笑回应:“也谢谢您愿意保持开放的心态。医学的终极目标都是治病救人,中西医各有所长,合作才能共赢。”
夕阳西下,两位曾经对立医者的手握在一起,象征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与融合。
望着郑守旧远去的背影,顾静昭轻声对林闻溪说:“你真了不起,不仅制定了纲要,还赢得了一个对手的尊重。”
林闻溪摇头:“不是我了不起,是真理本身有力量。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为百姓健康着想,再大的阻力也挡不住前进的方向。”
远处,医疗火车鸣响汽笛,即将开始新的行程。而这一次,它带去的不只是医疗队和药品,还有一个经过论证的、更加完善的医疗体系蓝图。
改革的路还很长,但第一步已经迈出。林闻溪知道,这不仅仅是医疗体系的变革,更是一场关于如何对待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思想解放。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一个简单而崇高的目标:让每一个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享有健康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