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半山腰的小院里,金奕正撅着屁股给他那几垄宝贝蔬菜浇水,林薇在葡萄架下缝补着衣裳,日子过得像山涧溪水,平静又安然。
可这份平静,被一阵急促又带着喜气的脚步声打破了。
“金叔!林姨!”
人未到,声先至。
只见那承安穿着一身利落的夹克,脸上带着跑出来的红晕,眼睛亮得跟星子似的,几步就跨进了小院。
如今的他,身板笔直,气色红润,哪还有几年前那病弱苍白的影子?
眉宇间那股属于叶赫那拉后裔的沉稳气度,倒是愈发明显了。
“哟,啥事把我们那大所长高兴成这样?”林薇放下针线,笑着打趣。
金奕也直起腰,拄着锄头看着他。
那承安喘了口气,脸上是压抑不住的兴奋:“批了!上面批了!”
“啥批了?”金奕挑眉。
“在咱们长白山脚下,成立一个‘东北民族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重点就是挖掘、保护、传承满族文化!由我们781研究所提供技术和学术支持,地方上全力配合!”那承安声音都高了几分,“上级特别指示,要以此为契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金奕和林薇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欣慰。
这孩子,是真把根扎进了这片土地,想把身上流淌的血脉里那些好的东西,都掏出来,贡献给大家。
“这是大好事啊!”林薇由衷地说,“承安,你这可是给自个儿,也是给所有满族同胞,找了件顶有意义的正事儿!”
金奕走过去,拍了拍他结实的肩膀,目光深邃:“小子,记住喽。
你这不光是复兴你们满族的文化,你这是在给咱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添砖加瓦呢!
56个民族,就像咱这泰山的石头,一块摞一块,才能这么稳当!”
说干就干。
有781研究所这块金字招牌和资源,加上那承安这个“活招牌”和他体内逐渐苏醒的、对古老文化本能的亲近感,项目推进得异常顺利。
研究中心就设在长白山脚下一个风景秀丽的镇子里,建筑风格融合了满族传统和现代元素,看着就大气。
第一炮,就想打响在歌舞上。
那承安记得荣格老人提过,满族有个传统歌舞叫“莽式空齐”,场面宏大,讲究一个气势,但在民间都快失传了,会跳的没几个了。
他带着几个研究所里对民俗有研究的同事,还有当地文化馆的人,一头扎进了最偏远的满族聚居村落。
开始,老人们还有顾虑,觉得这些“上头来的”年轻人,就是走个过场。
那承安不急,也不摆架子,就跟着老人唠嗑,听他们哼唱那些快要忘记的调子,看他们比划那些生疏的动作。
他体内那点叶赫那拉的血脉,此刻仿佛成了最好的沟通桥梁,一些模糊的记忆碎片甚至会在梦中浮现。
他凭着记忆和老人的只言片语,愣是把“莽式空齐”的几个核心段落和舞步,给还原了个七七八八!
但这还不够。
那承安琢磨着,这舞好是好,可节奏太慢,年轻人不爱看啊。
他找到小赵(现在该叫赵所长了)。
“赵哥,帮个忙!用你们那高科技,给这老舞蹈加点‘料’!”
小赵一听就来了兴趣。
他带着团队,用全息投影技术,在舞台上投射出长白山、林海雪原的壮丽背景;用环绕立体声音响,模拟出号角、马蹄声,增强气势;甚至还给舞蹈演员配备了微型的能量感应器,让他们的一招一式都能引动光影效果,看着就跟天神下凡似的!
当改编后的“莽式空齐”在新建的文化中心首次演出时,台下都炸锅了!
苍凉的号角声中,身着传统猎装、踩着厚重舞步的演员们,在变幻的冰雪林海全息背景中奔腾跳跃,每一个动作都带着原始的力量美,配合着光影效果,仿佛把人带回了那个“骑射立国”的峥嵘岁月。
结尾处,所有演员面向观众,用满汉双语高呼“民族团结,中华昌盛”!声震屋瓦!
台下,无论是满族同胞,还是汉族、朝鲜族等其他民族的观众,全都看得热血沸腾,掌声雷动!
不少满族老人,更是激动得老泪纵横,拉着那承安的手说不出话来:“孩子……这……这才是咱们老祖宗的东西啊!没丢!没丢啊!”
歌舞成功了,那承安又把目光投向了那些濒临失传的老手艺。
比如满族刺绣(旗绣),色彩艳丽,图案讲究,以前只在王府贵族间流传,现在会的人凤毛麟角。
他请出几位年近古稀的“绣娘”奶奶,在研究中心开了传习班。
开始,来学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年轻人觉得这东西土,不赚钱,没人愿意学。
那承安也不气馁。
他让林薇帮忙(林薇的手巧在研究所是出了名的),和绣娘们一起,把传统图案进行现代化改良,绣在手机壳、帆布包、抱枕这些年轻人喜欢的物件上。
又利用研究所的网络平台,搞起了直播,让绣娘奶奶一边绣,一边讲这些图案背后的满族传说和文化寓意。
这一下,可不得了了!
“哇!奶奶绣的老虎太威猛了!寓意镇宅辟邪啊!”
“这个云纹好好看!说是象征吉祥如意!”
“这可比那些外国牌子有内涵多了!链接!快上链接!”
直播间火了,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
原本无人问津的传习班,一下子挤满了来学艺的年轻姑娘、小伙儿。
他们发现,这不仅仅是门手艺,更是一门能养活自己、还能传播文化的“香饽饽”!
不少学成的年轻人,回到自己家乡,也开起了工作室,带动了当地就业。
同样火起来的,还有满族传统美食。
萨其马、豌豆黄、苏叶饽饽……研究中心联合当地餐饮协会,开了几家“满族风味体验馆”,不仅味道正宗,还讲解每道菜的历史故事,吸引了天南海北的食客,成了当地的旅游新名片。
文化火了,人心也更近了。
在研究中心,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满族老人手把手地教汉族年轻人剪纸;朝鲜族姑娘和蒙古族小伙一起学着跳“莽式空齐”;来自天南地北的研究员,围着火锅(这火锅也是各民族都爱的交流神器),吃着满族特色的酸菜白肉血肠,聊着各自民族的趣事,其乐融融。
那承安更是成了大忙人,不仅要在研究中心处理事务,还经常被请到各地的大学、社区去做讲座。
他讲叶赫那拉的历史,更讲这个姓氏如何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他讲满族的文化特色,更强调这些特色是中华文化瑰丽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我们满族,来自白山黑水,”他常常动情地说,“但我们的根,早已深深扎进了神州大地!我们和各民族兄弟姐妹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的文化复兴,不是为了标新立异,是为了让咱们共同的家园——中国,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根深叶茂!”
他的话,总能引来雷鸣般的掌声。
几年下来,长白山脚下的这个研究中心,已经成了全国知名的民族文化品牌,更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来这里参观学习、旅游体验的人络绎不绝,真正实现了“文化搭台,民族唱戏,国家受益”。
那承安站在研究中心顶楼的露台上,望着远处巍峨的长白山主峰,心中感慨万千。
这座山,曾经是他祖先崛起的地方,也承载过无数的恩怨情仇。
而如今,它静静矗立,见证着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创造着新的辉煌。
他想起了金奕常说的话:“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
56个民族,就是56双筷子,紧紧捆在一起,才能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片天!
他摸了摸胸口,那里,叶赫那拉的祖源印记早已平静,取而代之的,是一颗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繁荣昌盛而跳动的心。
文化复兴,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让每一朵民族之花,都能在中华民族的百花园里绚烂绽放,共同构成那撼动世界的盛世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