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嘉定年间,通州海门县有位主簿,姓赵,名不详,因县尉暂缺,他便暂代尉官之职,负责地方治安与海防巡查。赵主簿为人勤勉,做事认真,虽官职不高,却始终尽心尽责,深得百姓敬重。他与妻子成婚多年,育有一子,儿子尚在襁褓之中,一家人虽不富裕,却也过得和睦安稳。
这年秋日,海上风浪渐起,常有渔船因风浪失事,甚至有海盗趁机作乱。赵主簿奉命入海巡查,保护渔民安全。他带着几名捕快,乘坐一艘小渔船,出海巡逻。起初海面还算平静,可到了午后,天空突然阴沉下来,狂风呼啸,巨浪滔天,小渔船在海浪中如同一片落叶,随时可能被打翻。
赵主簿从未见过如此凶猛的海潮,心中又惊又怕,只能紧紧抓住船舷,祈祷渔船能平安返航。经过几个时辰的挣扎,渔船终于在傍晚时分靠岸,赵主簿和捕快们都已浑身湿透,精疲力尽。可这次海上惊魂,却在赵主簿心中留下了阴影——他回来后便一病不起,时常心悸胸闷,夜里还会做噩梦,梦见自己被巨浪吞噬,医生诊断后说他是“心疾”,是受了惊吓所致,只能慢慢调养。
病情日渐加重,赵主簿的精神也越来越差,他看着床前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心中满是担忧。一日,他拉着妻子的手,虚弱地说:“我这病恐怕好不了了……你还这么年轻,儿子又年幼,以后你们母子俩该怎么生活啊?”
妻子听了,眼眶瞬间红了,连忙安慰道:“你别胡思乱想,好好养病,一定会好起来的。我们一家人还要好好过日子呢。”
赵主簿却摇了摇头,眼神中带着几分异样的郑重:“不是我胡思乱想,我总觉得有个妇人站在我身边,一直跟我要‘绯背子’(古代一种红色的背搭,类似背心),你赶紧做一件给她,或许能让我安心些。”
妻子虽觉得奇怪,却也不敢违逆他,连忙找来红色的纸,按照赵主簿描述的尺寸,剪了一件绯背子的形状,又用线简单缝缀,当晚便在院子里点燃焚化了。
第二天一早,赵主簿醒来,精神似乎好了些,他对妻子说:“那妇人很感激你,只是她说我昨天焚化的绯背子,‘大一裾’(其中一片衣襟太大了),穿着不合适,你再给她做一件合身的吧。”
妻子心中愈发疑惑,便悄悄去昨天焚纸的地方查看,果然在灰烬中发现了一小块未完全烧化的红纸,那红纸的形状正是绯背子的衣襟,确实比正常尺寸宽了些。她不敢耽搁,连忙重新剪了一件尺寸合身的绯纸背子,再次焚化。
自那以后,赵主簿的病情时好时坏,他还时常对妻子说,看到有人从灶台上的烟囱里下来,可他们住的官舍离厨房有一段距离,正常情况下根本看不见烟囱的位置,妻子只当是他病糊涂了,产生了幻觉,却也不敢点破,只能默默听着。
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赵主簿突然变得清醒起来,他准确地告诉妻子自己的死期,还详细交代了后事,比如要将自己的灵柩送回故乡安葬,要好好抚养儿子,让他将来读书成才。妻子听着,早已泣不成声,却也只能强忍着悲痛,一一记下。
到了赵主簿预言的那一天,他果然在睡梦中安然离世,年仅三十余岁。赵主簿的官舍暂时借住在县城的一座尼寺里,妻子带着年幼的儿子,独自守在灵堂,心中又怕又悲,实在不敢单独过夜,便请了寺里的两位尼姑来陪伴自己。
当天夜里,三人正坐在灵堂旁的房间里,默默垂泪。突然,一位尼姑像是被什么东西附身一般,猛地站起身,径直走到灵堂前的供桌旁,一跃坐上了供桌,开口说话的声音,竟和赵主簿生前的声音一模一样!
“我是赵主簿,有要事要办,你们快去把县令孙愬请来,我有话要对他说。”
妻子和另一位尼姑都被吓得魂飞魄散,却也不敢违抗,连忙让人去县衙禀报。县令孙愬与赵主簿素来交好,听说此事后,虽半信半疑,却也立刻起身,赶往尼寺。
见到坐在供桌上的尼姑,孙愬心中也有些发怵,他定了定神,问道:“赵兄,你真的回来了?可有什么事要托付我?”
“附身”的尼姑点了点头,开口说道:“孙县令,我生前在县衙任职,发现有几个小吏平日里玩忽职守,还私下克扣百姓的赋税,我曾多次提醒他们,他们却屡教不改。我现在虽已离世,却实在放不下此事,恳请你按照律法,杖责他们,以儆效尤,也算是为百姓除害。”
接着,“赵主簿”一一说出了那几个小吏的名字和他们的过错,细节清晰,丝毫不差。孙愬听后,心中十分惊讶,也明白了赵主簿的用意,便当场答应:“赵兄放心,我定会查明此事,严惩不贷。”
随后,孙愬又劝道:“赵兄,你英年早逝,确实不幸,可人死不能复生,这也是天命。你如今这般眷恋尘世,牵挂琐事,反而难以超脱,不如放下执念,安心离去。我这就请高僧来为你诵经,助你早日往生。”
“赵主簿”沉默了片刻,似乎认可了孙愬的话,点了点头说:“多谢孙县令体谅,那就有劳你了。”
孙愬立刻派人去请了当地有名的高僧惠瑜,惠瑜来到尼寺后,便在灵堂前设下法坛,诵读佛经。整整一天过去,当惠瑜念完最后一段经文时,坐在供桌上的尼姑突然身子一软,从供桌上摔了下来,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醒来,对之前发生的事毫无记忆。
后来,孙愬按照“赵主簿”的嘱托,查明了那几个小吏的过错,果然如“赵主簿”所说,他们不仅玩忽职守,还克扣赋税,孙愬当即下令杖责了他们,并追回了克扣的钱财,还给了百姓。
赵主簿的灵柩要送回故乡安葬,临行前,他又突然附身在一位送葬的亲友身上,对着妻子郑重地说:“我走之后,你还年轻,若是将来遇到合适的人,想要改嫁,我不怪你,只是你一定要记得,切不可做玷污门户、违背道德的事,否则我绝不会原谅你。”
妻子听了,含泪点头,承诺自己定会好好抚养儿子,守好赵家的门户。
此事传开后,有人觉得奇怪,认为赵主簿死后屡次附身,或许不只是因为牵挂家人和公务,还可能是那几个被他揭发的小吏,生前与他有过节,他担心自己死后小吏报复家人,才特意借附身之事,既严惩了小吏,又给家人撑腰。
不管真相如何,赵主簿死后依旧牵挂百姓、坚守正义的故事,却在海门县流传了下来。人们都说,赵主簿是个难得的好官,即便成了魂魄,也不忘为百姓做主。而这个故事,也让更多为官者明白: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唯有心怀百姓,坚守初心,才能赢得百姓的敬重,即便死后,也能被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