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大约半个时辰,陈家祖地的轮廓终于出现在眼前。
那是一座古朴的院落,院墙由青石块砌成,上面刻着陈家历代地脉守护者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苍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坚守。
院落正中央的旗杆上,挂着一面绣有“守脉护民”字样的旗帜,在微风中轻轻飘扬,如同在迎接众人的归来。
此时,祖地的钟声缓缓响起——“咚!咚!咚!”一共三声,沉稳而悠长,回荡在整个忧乐沟的山谷间。
这钟声不是警示,也不是催促,而是陈家祖地特有的“归队钟”,每当外出守护地脉的子弟归来,钟声便会响起,既是欢迎,也是对使命的再次提醒。
钟声与地脉的灵能产生了微妙的共鸣,众人能清晰感受到脚下土地传来的轻微震动,仿佛这片土地也在回应着钟声,回应着陈家子弟的坚守。
月平停下脚步,闭上眼睛,感受着这份共鸣,心中更加坚定:这片土地孕育了忧乐沟的百姓,也孕育了陈家的使命,他们一定要守护好这片土地,不辜负先祖的期望,不辜负百姓的信任。
“走吧,进去吧。”陈松年的声音将月平的思绪拉回现实。
众人走进祖地院落,陈松年径直走向正厅,准备召集族中长辈,商议后续的教学计划。
九大望眼则前往书房,将今天的记录册整理归档,准备明天用作教材。
月平则带着四大意灵来到后院的灵物居所——那里打扫得干干净净,铺着柔软的干草,还放着灵物们喜欢的灵果,是月平特意提前安排人准备的。
他将灵能锦盒放在一旁,打开灵物居所的门,对着四大意灵说:“你们先休息吧,吃点灵果补充体力,明天我们还要继续忙。”
四大意灵依次走进居所,老山羊走到灵果旁,低头啃了一口,随后抬头看向月平,似在邀请他一起。
小白猪则直接趴在干草上,却没有立刻入睡,而是看着月平,眼神中满是依赖。
月平笑了笑,轻轻关上房门,转身走向书房——他还要整理《地脉微观守护手册》的大纲,确保明天能给族中子弟一个清晰的学习方向。
路过正厅时,他听到陈松年与长辈们的对话:“……月平这孩子,把‘守脉护民’的初心悟透了,我们要好好培养他,也要让所有子弟都明白,守护地脉不是为了陈家的名声,而是为了忧乐沟的百姓……”
月平没有打扰,而是默默走开。
他知道,这份使命不仅需要他一个人坚守,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陈家子弟传承下去。
他走进书房,点燃桌上的灵烛,灵烛的光芒照亮了整个房间,也照亮了桌上的纸张与笔墨。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地脉微观守护手册》大纲”几个字,随后开始逐条罗列:
第一章,意鉴的起源与基本原理。
第二章,灵能注入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第三章,地脉沙盘的解读与隐患标记。
第四章,灵能解析的步骤与实例。
第五章,主动预防的策略与民生应用……
每写下一条,他都会想起今天在豆腐堰的场景:村民们的笑容、四大意灵的陪伴、九大望眼的坚定,还有父亲的期许。
这些画面如同鲜活的印记,刻在他的心中,成为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窗外,夜色渐渐降临,忧乐沟的村民们大多已经入睡,只有少数人家还亮着灯,那是母亲在为晚归的孩子缝补衣物,是父亲在为明天的劳作准备工具。
月平放下笔,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灯火,心中满是温暖。
他知道,他笔下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技巧,最终都会化作守护这片土地的力量,化作百姓安居乐业的保障。
这一刻,他更加深刻地明白:地脉守护之道,从来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灵技,而是“把百姓放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的坚守。
是“宁可多走十里路,也要排查一处隐患”的细致。
是“人与灵物同心,世代传承不息”的信念。
而这份信念,这份坚守,这份使命,终将如同忧乐沟的地脉一般,永远流淌,永远传承,在岁月的长河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百姓,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陈家子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忧乐与共,守脉护民”的真正含义。
夜色渐深,祖地的钟声早已停止,但“地脉守护”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篇章。
九大望眼,这些由陈家世代灵脉之力凝聚而成、游离于现实与灵能边界的特殊存在,因未经历“意者觉醒”的淬炼,始终无法洞悉意术深处“以灵御物、以意通脉”的玄妙。
他们立在豆腐堰旁的晨光里,晨露沾湿了衣角,顺着青布衣衫的褶皱缓缓滴落,在脚下的青石上晕开细小的水痕——那青石是从青龙山开采的“灵脉石”碎片,表面还残留着淡淡的灵能光晕,却浑然不觉。
所有注意力都被悬浮于半空的意鉴牢牢吸引,连呼吸都下意识放轻,生怕惊扰了镜中那幅精密的地脉图谱。
那意鉴呈圆形,直径约三尺,镜身由千年玄铁混合灵晶锻造而成——玄铁取自玄武山的深层矿脉,能隔绝外界杂息干扰;灵晶则采自麒麟山的灵晶洞,是增强灵能传导的核心材质。
镜身边缘雕刻着陈家祖传的“守脉纹”,纹路呈螺旋状,从边缘向中心汇聚,象征着“灵脉归一”,在晨光下泛着暗金色的光泽,每一道纹路的深度都精确到毫厘,是陈家先祖耗费三年心血雕琢而成。
镜中浮现的缩微地脉图谱清晰得惊人:青色脉络如蛛网般纵横交错,代表着活跃的灵脉,脉络交汇处的光点越亮,说明灵能越充沛——东侧靠近暗渠的光点最亮,那里是豆腐堰的灵能源头;淡紫色斑点星星点点散布其中,是月平通过“微观解析法”标记出的潜在淤堵点,连最小的斑点都不足指甲盖大,却精准对应着塘底岩层的裂隙;更令人惊叹的是,塘底岩层的细微裂隙都纤毫毕现,甚至能看清裂隙中流动的微量灵能——那是地脉自我修复的微弱迹象,如同人体的血液在毛细血管中缓慢流淌。
可越是清晰,九大望眼的眉宇间便越添困惑。
站在最左侧的陈风,灵识波动最为活跃,他身着陈家子弟的标准青衣,袖口绣着“守脉”二字,忍不住伸手朝着意鉴方向虚探——指尖距离镜身尚有三尺,便传来一股温润的灵能反馈,强劲却稳定,完全感受不到丝毫紊乱。
“这意鉴中的灵能少说也有往常的三倍,”陈风收回手,语气中满是疑惑,“可月平师弟仅用了‘灵脉梳理’与‘意能压缩’两步,怎么就能省下这么多?以往我们催动意鉴,光是维持沙盘稳定就要消耗五成灵能,更别说这么精细的标记了——上次监测主脉,三位长老轮流注入灵能,沙盘都时不时会出现断层。”
旁边的陈雨也点头附和,她负责监测灵脉波动多年,对灵能消耗极为敏感。
她的指尖戴着一枚“灵能感知戒”,那是七爷爷陈守山用灵槐木与灵铁打造的,能实时显示周围的灵能浓度。
此刻戒指上的刻度稳定在“八成”,远超以往的“五成”:“是啊,上次清塘,三位长老每人每时辰要消耗三枚‘灵脉丹’,一天下来就是十八枚,最后还因为灵能不足,推迟了半日才完成监测。
月平师弟这方法,到底是怎么做到的?难道‘纯和黑意’真的能减少灵能损耗?”
他们不曾知晓,若没有此前“灵脉梳理”与“意能压缩”这两步精妙如古老传承的操作,后续需持续数时辰的清塘作业,根本无法聚集足够的能量推动。
“灵脉梳理”用的是陈家秘传“分脉诀”,这门技法传了七代,以往多用来疏导主脉淤堵,月平却将其改良后用于堰塘周边的支脉——他以自身“纯和黑意”为引,那“纯和黑意”如同细密的丝线,顺着堰塘周围十条支脉游走,将其中散乱的灵能如同梳理发丝般归集到主脉。
过程中,他还特意在支脉与主脉的交汇处注入微量灵能,加固“灵脉节点”,避免灵能在传输中因节点松动而损耗。
而“意能压缩”则借了意鉴本身的“聚灵阵”之力。
这“聚灵阵”刻在镜背,由三百六十个微型灵槽组成,每个灵槽的形状都如同漏斗,能将灵能汇聚后再传输。
以往陈家子弟只用其中三成灵槽,且激活顺序杂乱,导致灵能在压缩中损耗过半。
月平通过反复试验,在《陈氏灵器录》中找到“聚灵阵”的最佳激活顺序——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方位依次激活,再以“麒麟、凤凰、貔貅”三槽为核心汇聚,将归集的灵能压缩至原有体积的十分之一。
灵能密度越高,意鉴的解析精度便越高,消耗反而越低——这就像将分散的水滴汇聚成水流,冲击力更强,损耗却更少。
要知道,以往清理同等规模的堰塘,至少需三位资深意者轮流注入灵能,每人每时辰需消耗三枚“灵脉丹”补充损耗——那“灵脉丹”是用灵泉土、灵槐叶、灵草籽炼制而成,一枚需耗时七日,极为珍贵。
而月平的方法,全程仅消耗了一枚“灵脉丹”,将意力消耗降至了史无前例的程度,这在陈家的地脉守护史上,还是第一次。
除非,月平能集齐传说中隐匿于灵脉缝隙间的十大意灵——据说十大意灵齐聚时,能引动天地灵能,无需人为注入便能驱动大型地脉工程,像豆腐堰这样的清塘工程,甚至能在一日内完成。
可这无疑是难如登天:先不说月平是否拥有贯通灵脉、突破空间限制的“通脉术”——这门技法早已在陈家失传,只在《陈氏秘录》中留下零星记载,据说需以自身灵脉为桥,连接天地灵脉,稍有不慎便会灵脉尽断,历代陈家子弟中,仅有三人曾尝试修炼,却都以失败告终;单是“意灵无法脱离本体阴影最大覆盖范围”这一如同古老法则般的严苛限制,便让此事沦为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