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雨声渐缓,茶室内的气氛却愈发凝重。众人对危暐的回忆已经从表面的行为描述,逐渐深入到对其性格成因的探讨。
一、原生家庭的烙印
张帅帅率先打破沉默:其实我后来仔细想过,Vcd这种性格的形成,可能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关。
他回忆起多年前去危暐老家的一次经历。那是个偏远的山村,危暐家是村里最穷的几户之一。他父亲早逝,母亲靠捡破烂供他读书。记得当时他指着山外对我说:我一定要走出大山,再也不过这种苦日子。
曹荣荣若有所思:贫穷确实会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我记得他说过,小时候因为买不起铅笔,曾经连续一个月偷同学的用。
但这不能成为借口,鲍玉佳冷静地说,很多出身贫寒的人都保持了正直的品格。
问题不在于贫穷本身,孙鹏飞分析道,而在于他母亲的教育方式。记得他说过,小时候偷了邻居家的鸡蛋,母亲不但没批评,还夸他。
二、求学时期的转折
陶成文推了翻手机,找出一张老照片:这是大学时的Vcd,你们看他的眼神。
照片上的危暐显得格外青涩,但眼神中已经带着几分与年龄不符的精明。
大学时他就展现出过人的计算机天赋,陶成文回忆,但也开始走捷径。大二时他就帮人代写论文赚钱,一篇收费五千。
魏超接话:更严重的是,他后来发展到替人代考。有一次被监考老师发现,他居然伪造了病历,说是帮生病的表哥考试。
学校最后怎么处理的?梁露好奇地问。
他找了个替罪羊,程俊杰冷笑,说服一个家境更差的同学顶罪,承诺给对方家里寄钱。
三、第一份工作的影响
马文平说起危暐职业生涯的起点: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小软件公司,老板就是个投机分子。
那家公司专门钻法律空子,开发各种打擦边球的软件。老板经常说规矩是给傻子定的,这对刚入行的Vcd影响很大。
张帅帅点头:记得他当时很崇拜那个老板,说他是懂得利用规则的人
更糟糕的是,孙鹏飞补充,他在这家公司学会了做假账、虚报项目、恶意竞争等手段,而且都得到了实际利益。
四、价值观念的扭曲
随着讨论深入,众人发现危暐的问题根源在于价值体系的全面扭曲。
鲍玉佳回忆起一次对话:他曾对我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骗人的和被骗的。他选择做前一种。
他还说过,曹荣荣接口,道德是社会给弱者设定的牢笼,真正聪明的人应该学会打破牢笼。
梁露提供另一个角度:在感情方面,他的观念也很扭曲。他认为爱情就是一场交易,谁投入的感情少谁就是赢家。
五、环境的推波助澜
众人开始反思,社会环境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这种扭曲。
程俊杰说:现在想想,我们当时虽然看不惯他的某些做法,但看到他确实赚到了钱,取得了,内心其实是矛盾的。
特别是当他用那些不正当手段拿下大项目时,马文平说,我们虽然会批评,但也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有能力
孙鹏飞叹息:这就是最可怕的地方。当一个社会的评价体系过于看重结果而非过程时,就会鼓励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
六、关键的抉择时刻
回顾危暐的人生轨迹,众人发现有几个关键节点,如果他作出不同选择,人生可能会完全不同。
张帅帅说起八年前的一个机会:当时有个海外进修名额,导师很看好他,但他因为觉得来钱太慢拒绝了。
鲍玉佳想起另一件事:五年前他本来有机会进入一家正规大公司,但因为在面试时耍小聪明被识破,最终没能通过。
最可惜的是,曹荣荣说,三年前他妻子提出要他去看心理医生,他认为是侮辱,断然拒绝。
七、性格的恶性循环
随着讨论的继续,一个清晰的恶性循环模式呈现出来:
危暐的投机行为偶尔获得成功→强化了他的错误认知→更加肆意地投机→遭遇更大失败→用更极端的手段弥补→陷入更深的困境......
陶成文分析道:他就像个赌徒,开始只是小赌,赢了几次后就以为自己掌握了必胜法,最后倾家荡产。
但比赌徒更可怕的是,魏超说,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对的,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好,而不是方法有问题。
八、深夜的警醒
窗外的雨已经完全停了,月光透过云隙洒落。茶室里的讨论也接近尾声。
张帅帅总结道:Vcd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格养成是个长期过程,需要时时警醒。
鲍玉佳点头: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不能只看结果不问过程。
其实,马文平难得地说了一段长话,人生就像种地,你用什么种子,施什么肥,就会结什么果。Vcd一直在试图不劳而获,最后自然颗粒无收。
程俊杰最后说:他的悲剧在于,直到生命终结,可能都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
众人起身离开时,夜色已深。但每个人的心中都明白,今晚的讨论不仅仅是在回忆一个故人,更是在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
危暐用他的一生证明了一个道理:品德上的任何瑕疵,如果不及时修正,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放大,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而那些看似精明的,往往通向的是最危险的深渊。
这个雨夜的谈话,就像一面镜子,让每个人都看清了自己内心可能存在的阴影,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守住品德底线的重要性。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这或许是最珍贵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