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已经完全褪去,训练室的灯光却依旧冷白。终端屏幕的光斑映在每个人的脸上,像是某种无声的倒计时。
沈逸站在主控台前,手指在键盘上轻敲,调出最新的心理状态分析图。训练室内,三名主力选手各自坐在屏幕前,神情专注,但眼神里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
“采访的热度还没下去。”原教练站在门边,声音不大,“他们都在等我们出丑。”
沈逸没有回应,而是将训练模式切换至“高压心理适应”模块。系统提示音响起,训练地图开始加载,模拟出观众席爆满、解说声此起彼伏的赛场氛围。
“让他们习惯被注视。”他说。
打野抬头看了他一眼,手指在鼠标上收紧了些。
训练开始后,沈逸切换为“夜莺”的女性形象进入对战。系统“隐藏身份加持”功能启动,他的攻击、闪避和反应速度在无形中被提升,仿佛真的是一位经验老到的辅助型法师。
几轮对抗下来,队伍的状态逐渐稳定。中单开始主动与打野联动,辅助的视野控制也更加精准。沈逸在对战中不断调整节奏,用细微的操作引导团队节奏,像是在无声地指挥一场精密的交响乐。
对抗结束时,沈逸摘下耳机,目光落在打野的操作轨迹图上。系统标记出几处“微延迟”,虽然误差极小,但他还是将这些数据存入战术日志,并备注:“赛前再评估。”
“你们的节奏在变。”原教练忽然开口,“不是模仿,是融合。”
沈逸没有回答,只是调出敌方战队的最新对局录像。系统“策略模拟空间”开始加载,几秒后,屏幕上浮现出敌方近期三场对战的战术偏好模型。
“前期压制力极强。”他低声说,“但他们有一个盲点。”
“什么?”中单问。
“他们的辅助,习惯性地在河道右侧布设视野,但位置总是偏移1.2个单位。”沈逸放大画面,指着一处河道盲区,“这不是失误,是习惯。”
他调出三套模拟战术,分别命名为A、b、c,每一套都针对敌方不同的开局方式。
“我们用A。”他说,“节奏由打野主导,中单负责牵制,辅助负责封视野。”
打野点头,中单却皱眉:“如果他们提前识破呢?”
“那就让他们误判。”沈逸的声音冷静,“系统模拟了三百种开局可能,他们最不可能想到的是我们主动让出前期节奏。”
他调出战术A的推演模型,屏幕上开始快速闪动各种战况预测。
“我们让,是为了更快地夺回来。”
训练继续进行,战术A被设定为正式演练内容。沈逸站在主控台后,观察着三人的配合情况。
“注意节奏衔接。”他在语音频道里提醒,“中单,你比预设快了0.3秒。”
中单立刻调整,但节奏依旧在某一刻出现了脱节。打野试图强行推进,却被敌方抓住机会反打,导致整套战术执行失败。
沈逸没有责备,而是回放了刚才的录像。
“中单,你的决策延迟了。”他说,“不是失误,是节奏压力让你产生了预判偏差。”
“我……”中单张了张嘴,没有否认。
“我们再来。”沈逸调整训练模式,开启“高压限时决策”专项练习。
屏幕上,倒计时开始跳动,每一次决策都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一轮又一轮,中单的节奏逐渐稳定下来。沈逸观察着他的操作,发现他的反应速度在训练中提升了12%。
训练结束后,沈逸调出团队健康监测界面,发现中单的疲劳指数已经上升至临界值。他没有当场指出,只是默默将这个数据记录下来。
“明天正式比赛。”他对三人说,“你们的状态,是我见过最好的。”
打野站起身,握了握拳头:“我们会赢。”
沈逸点头,目光落在屏幕上最后一组数据上。战术A的执行成功率已经提升至89%,但仍有一处未解的变量。
他将这个变量标记为“x因子”,并将其设为优先监测项。
夜色悄然降临,训练室的灯光依旧亮着。窗外,霓虹灯牌上的倒计时数字跳动着,像是某种无声的催促。
沈逸靠在椅背上,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战术推演的画面。
中单的节奏偏差、打野的微延迟、敌方辅助的非标准视野布设……
每一个细节,都被系统记录、分析、优化。
他知道,这只是赛前的最后一步。
真正的考验,明天才会开始。
训练室的门被推开,原教练走了进来。
“你真的相信他们?”他问。
沈逸睁开眼,看向屏幕。
“我相信节奏。”他说,“节奏会告诉我们答案。”
原教练沉默片刻,转身离开。
沈逸站起身,走到主控台前,将战术A的最终版本锁定,并同步上传至战队终端。
训练室的灯光在他身后投下一道清晰的影子。
他转身,走出门,夜风扑面而来。
明天,第一场正式比赛。
他没有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