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实验室的顶层被改造成了全新的空间物理研究区。薛逸辰站在环形控制台中央,指尖悬停在全息投影的三维星图上——图中,太阳系与比邻星之间的航线被标成醒目的红色,即使以问天3的超光速飞行,这段4.2光年的距离仍需要整整72小时。而在红色航线旁,一条淡紫色的虚线像凭空出现的捷径,将两颗恒星直接连接,这就是虫洞技术的终极愿景:无视距离的空间折叠。
“boss,问天系列的量产计划已录入系统。”林教授的通讯请求突然弹出,她的虚拟形象出现在控制台边缘,雪白的长发随着动作轻轻晃动,金丝边眼镜后的目光带着一丝欣慰,“问天5的设计图通过了最终审核,暗物质驱动的稳定性比初代提升了47%,量产线的工人已经开始培训了。”
薛逸辰的指尖在星图上轻点,将比邻星的坐标放大:“后续的迭代交给你和原初,重点测试超光速状态下的武器系统兼容性。”他顿了顿,冰蓝色的眼瞳转向控制台另一侧的加密文件夹——那里存放着赛博军工2.0的剩余技术清单,反物质开发、空间技术、信息通讯、生命科学、星际航行……一个个词条像沉睡的猛兽,而他的目光最终停留在“虫洞技术”上,“我这边要开始啃硬骨头了。”
林教授的虚拟形象凑近屏幕,当看到“虫洞技术”四个字时,镜片后的眼睛微微睁大:“系统给出的前置条件是‘掌握光速驱动与暗物质开发’,现在启动刚好符合要求。”她调出技术树图谱,虫洞技术的分支像一条纤细的藤蔓,从暗物质开发与光速驱动的交汇处延伸出来,“但这根藤蔓的根基太浅了,系统显示当前开发进度:0.001%。”
“0.001%刚好是起点。”薛逸辰调出虫洞技术的核心文献,第一页的三维模型显示着一个扭曲的双漏斗结构——这是理论中的虫洞形态,两个“洞口”分别连接着不同的空间坐标,中间的“喉道”由时空本身的褶皱构成。“光速驱动是‘跑’,虫洞技术是‘跳’,要实现星系级的跃迁,必须让时空自己折叠。”
控制台下方的机械臂突然启动,将一堆暗金色的mAx材料与暗紫色的暗物质容器搬运到实验区。这些材料是从暗物质储备库调取的特级样本,表面的四色纹路比普通材料更密集,在灯光下泛着流动的光泽——按照系统设计图的要求,虫洞的初步构建需要两种能量的极端碰撞:暗物质的空间势能,与光速驱动的空间压缩能。
“先做空间褶皱测试。”薛逸辰按下能量注入按钮,暗物质容器的阀门缓缓打开,一缕发丝粗细的暗紫色能量顺着管道流入环形实验台的核心区。与此同时,实验台边缘的光速驱动模拟器启动,蓝色的空间压缩场开始以每秒300次的频率震颤,与暗物质能量形成相互撕扯的力场。
实验台中央的空间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原本平整的合金台面泛起水波般的涟漪,放置在台面上的金属球突然悬浮起来,在半空中划出诡异的“S”形轨迹——这是空间褶皱产生的引力异常。全息投影的监测数据显示,当前的空间曲率达到了0.002%,虽然只是理论阈值的千万分之一,却足以证明两种能量的碰撞能扭曲时空。
“曲率还在上升,但速度太慢了。”林教授的虚拟形象调出能量碰撞的动态模型,暗紫色的暗物质能量与蓝色的压缩能像两条互相缠绕的蛇,却始终无法突破某个临界点,“就像用两根手指捏面团,力度够了,但角度不对,捏不出想要的形状。”
薛逸辰的目光落在两种能量的交汇点。那里的空间涟漪呈现出不规则的锯齿状,这意味着能量碰撞存在0.01秒的“时间差”——暗物质能量的输出比光速驱动快了微不足道的一瞬,正是这一瞬的偏差,让空间曲率无法集中。他突然想起暗物质开发第五阶段发现的“时空子”,那些能干预时空结构的粒子,或许能填补这0.01秒的间隙。
“注入时空子储备液。”他下令道,实验台下方的微型容器立刻打开,一滴泛着终焉色的液体顺着管道滴入能量场——这滴液体中含有数万亿个时空子,是从暗物质与虚空色的融合反应中提取的。
液体接触能量场的瞬间,原本锯齿状的涟漪突然变得平滑。暗紫色与蓝色的能量在时空子的催化下,形成了一个直径不足一厘米的“微型褶皱”,褶皱中心的空间呈现出明显的凹陷,将周围的光线都扭曲成了螺旋状。监测屏上的曲率数值疯狂跳动,瞬间突破0.01%,虽然只持续了0.3秒,却让控制台的警报声尖锐地响起。
“是空间张力!”林教授的声音带着急促,她操控机械臂将一块mAx材料挡板推向褶皱,挡板接触凹陷的刹那,表面突然出现细密的裂纹——这是空间褶皱产生的撕扯力,足以撕裂常规的合金材料,“必须用强化型mAx材料构建约束场,普通材料撑不住0.01%的曲率。”
薛逸辰调出材料强度对照表,将实验台的环形轨道替换成“暗物质合金”——这种由80%mAx材料与20%暗物质粉末融合的新材料,表面泛着暗紫色的金属光泽,四色纹路中多了一丝终焉色的流动,像凝固的时空子轨迹。当新轨道启动时,微型褶皱的持续时间延长到了1.2秒,凹陷边缘的空间张力被牢牢锁在轨道内侧,没有对外部造成任何损伤。
“系统提示:虫洞技术开发进度0.001%。”冰冷的机械音在实验室回荡,这个微不足道的数字却让薛逸辰的眼瞳亮了起来——这意味着,从0到0.001%的突破,证明了理论路径的可行性。
他走到微型褶皱消失的位置,指尖触摸着实验台的合金表面,那里还残留着一丝时空子的冰凉触感。按照系统文献的解释,虫洞的构建需要三个核心步骤:首先用暗物质能量“撑开”空间缝隙,再用光速驱动的压缩能“拓宽”缝隙,最后用时空子“固定”缝隙的两端,形成稳定的通道。而现在,他们仅仅完成了“撑开缝隙”的第一步,且缝隙的持续时间不足两秒。
“下一步是让褶皱产生‘双向性’。”薛逸辰在虚拟笔记上写下这句话,旁边附着一张简单的示意图:两个微型褶皱在不同的空间坐标同时出现,通过时空子的纠缠形成“镜像连接”,“现在的褶皱是单向凹陷,就像只有入口没有出口的黑洞,要实现穿梭,必须让出口与入口同时存在。”
林教授的虚拟形象调出比邻星的空间参数:“要在4.2光年外制造镜像褶皱,需要至少10吨级的暗物质能量,这相当于我们当前储备量的30%。”她顿了顿,镜片后的目光带着谨慎,“而且,我们无法确定镜像褶皱会出现在什么位置,万一出现在恒星内部,能量会瞬间被吞噬。”
薛逸辰的指尖在暗物质储备库的库存清单上滑动,最终停在“战略储备区”的条目上:“先做近距离测试。”他将实验目标锁定在实验室与地下三层暗物质储备库之间,这段500米的距离足够短,即使出现意外也能及时止损,“用0.1吨暗物质能量,在两地同时制造褶皱,看看能否形成镜像。”
实验台的能量管道开始预热,暗紫色的暗物质能量在管道中缓缓流动,像即将喷发的岩浆。环形轨道的暗物质合金泛起幽光,四色纹路与终焉色的轨迹交织成复杂的符文,这符文与问天系列驱动核心的纹路同源,却比后者更密集——这是薛逸辰根据时空子的运动轨迹,临时修改的能量引导图案。
“原初,同步计时。”
“3,2,1——启动!”
实验台中央与地下三层的储备库同时亮起暗紫色的光。监控画面中,两个微型褶皱像被同时吹起的肥皂泡,在空气中微微震颤,褶皱中心的景象开始扭曲,隐约能看到对方区域的轮廓。就在两者即将形成连接的瞬间,褶皱突然像被针扎破的气球般消失,只留下两道短暂的空间涟漪。
“失败了。”林教授的声音带着一丝惋惜,她调出能量损耗报告,发现两个褶皱的时空子频率存在0.003赫兹的偏差,正是这微小的不同步导致了连接失败,“就像两把钥匙,齿纹差了一根头发丝,就打不开同一把锁。”
薛逸辰却笑了笑,冰蓝色的眼瞳望着监控画面的回放:“至少证明了双向褶皱能同时出现。”他放大褶皱消失前的0.1秒,画面中,两个褶皱的边缘曾短暂地接触,接触点泛起了一丝极淡的紫色光晕——这是时空子纠缠的特征,“下次调整频率同步精度,误差不能超过0.001赫兹。”
实验室的灯光渐渐柔和下来,环形轨道的暗物质合金恢复了平静,只有管道中残留的暗物质能量还在发出轻微的嗡鸣。薛逸辰关掉全息投影,将0.001%的进度条截图保存,这个数字旁边,他用红色标注了一行小字:“第一步:让空间学会‘裂开’。”
窗外,孤狼军团的停机坪上,问天5的首飞测试即将开始,暗金色的星舰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准备冲向既定的航线。而在实验室的阴影里,一项更宏大的技术正从0.001%的起点,缓慢而坚定地生长——它将让既定的航线成为历史,让星辰大海的距离,缩短到一步之遥。
薛逸辰知道,从0.001%到1%,或许需要上百次甚至数千次的失败。但当他再次看向那张三维星图,看向那条连接太阳系与比邻星的淡紫色虚线时,冰蓝色的眼瞳里,已经有了两个清晰的光点——那是未来虫洞的入口与出口,正等待着被时空子的丝线,紧紧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