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还没有出来,冷飕飕的空气令人窒息。东北大学的校园,笼罩在一片宁静与沉寂之中。王至诚在自家的卧室里踱步,心中不断涌现出关于即将到来的书画邀请展的种种可能。他作为一名书画辅导教师,虽然身份卑微,但对艺术的热爱与对国家的责任感却一直在燃烧。
王至诚试图说服张学良来支持共字号的活动,但内心却充满了犹豫与不安。“我又能如何呢?自己不过是一介书生。”他想,渐渐感到一丝无力感。
“让张学良借助蒋司令的威势出面,何键必然不会不给面子。”王至诚的思想在脑海中如闪电般闪过,他加快了脚步,急匆匆来到书桌前,研墨挥笔,用漂亮的王体字向张学良写信。
“汉卿兄,因您忙于国家大事,您我实难见面,故书信一封,有要事、大事、急事须办。”
他回想起过去的种种,东北易帜的历史,张学良的功绩,让他深感自豪。“当初东北易帜,汉卿功不可没。您为了祖国的统一,生灵免遭涂炭,虽然明知东北易帜给中共势力增加了压力,您仍然选择相信,支持变革。”字句间,透露出他对张学良的深厚信任与期待。
“今年的中原大战,您与蒋司令称兄道弟,虽然有了蒋司令作靠山,但这场混战却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蒋司令有罪,您也脱不了干系。”随着字句的深入,王至诚的情绪愈发激荡,手中的笔似乎也在诉说着他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东方的太阳穿过如纱的云层,展露出无与伦比的锋芒。王至诚走出卧室,想起张学良为张作霖安葬所做出的努力和“东北大学”的壮大与发展。他的心中对张学良充满敬意,发现东北大学,不仅是对父亲的孝敬,更是对国家的责任。”
王至诚继续写道:“您就职于‘东北大学’校长,所付出的努力再次证明您的孝心,小孝为父,中孝为校,大孝为国。”他深知,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石,东北大学的未来与国家息息相关。
“去年毕业典礼上,张校长向120名学生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学士学位。这一刻,您亲自见证了学子的成长与希望。”随着笔尖的流动,回忆涌上心头,王至诚的脸上不由自主地露出了笑容。他想起了那天的盛况,阳光洒在学子们身上,仿佛给予他们希望的曙光。
然而,随着中原大战的爆发,王至诚意识到曾经的盛景正瞬间衰退。“时下,蒋梦麟执掌北大,他提出了‘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十六字方针;而张校长却早已忘记了建校的初衷,忘记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责任。”他的眉头紧锁,心中满是焦虑。
“国力之疲弊,民心之蠢动,已如风前之烛。”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继续书写:“张校长参加谭延闫国葬,应该听说谭延闫死之前所做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同章士钊、蔡元培联名向国字号当局致函,恳请释放杨开慧……”
此时,靖尧端过来热腾腾的关东粥和热饼,打断了他的思绪。“希望张校长早日读到您的信函。”靖尧的声音温柔而坚定,像一股暖流流入王至诚的心底。
“你速去找田园,在《申报》《大公报》等重要报纸刊登消息。我去发电报、寄信函。”王至诚简单喝了几口粥,抓起一个热饼就出发了,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焦虑。
而在这个静谧的校园之外,另一场波澜正在酝酿。9月19日,田汉与茅盾、叶圣陶等人在上海举办鲁迅五十诞辰的宴会,等待鲁迅的到来。宴席上,讨论着文学与国家,大家的脸上写满了期待。然而,不安的气息已经悄然蔓延,许多人的心中都埋藏着对未来的担忧。
正当宴会气氛愉悦之际,鲁迅却感受到了一丝不寻常的紧张。他告别了众人,心中如同盘旋的暗流,提醒着自己要时刻小心。鲁迅的警觉并非无的放矢,国字号反动当局已经在暗中盯梢,准备施加更大的压力。
“国字号反动当局对我的50岁生辰万分地‘敬重’,派多名得力骨干尾随,希望讨一杯酒!”鲁迅的幽默掩盖了他内心的焦虑。然而,宴席之外,一场风暴正悄然逼近。
王至诚在自己的书房中,随着一行行字的逐渐成形,他的内心也在不断挣扎:“我们需要发出声音,不能让历史重演。不能让东北大学的光辉被战争的阴霾掩盖。”他直面着时代的挑战,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随着信件的完成,王至诚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他明白,这不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对未来的承诺。他将信件装入信封,去招呼张景城送他。张景城赶忙从角落里走出来,快速走到王至诚身边。王至诚低声说道:“你赶紧去邮局,把我的信寄出去,时间紧急,必须尽快。”
张景城点了点头,心中明白任务的重要性。他立即拉起一辆黄包车,车夫迅速将他们送往附近的邮局。路上,风吹动着张景城的衣襟,心中却无法平静,脑海中不断回想着王至诚所提到的张学良与东北大学的未来。
然而,命运的无常总是令人措手不及。当他们经过一条偏僻的小巷时,前方突然出现了一辆日军的特务车,车身闪烁着金属的冷光,显得格外刺眼。张景城的心猛地一沉,意识到这可能是对他们的监视。他回头看了看,特务们似乎也注意到了他们,正试图靠近。
“快,快甩掉他们!”王至诚在车上焦急地喊着,眼中闪烁着紧张的光芒。张景城紧握着车夫的肩膀,大声指挥道:“加快速度!不要回头!”黄包车的车夫用力一抽,拉着缰绳,马儿立刻加速,飞奔而去。
日特的车子在后面紧追不舍,街道两旁的行人纷纷侧目,惊讶地看着这突如其来的追逐。
张景城心跳加速,感受到自己与王至诚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终于,经过一番拼命的奔跑,他们成功地甩掉了尾巴,转入了一条小巷,渐渐与日特的车子拉开了距离。
两人的心中都松了一口气,虽无大碍,但这场惊险的逃脱,让他们明白了时代的危机与不安,他将要寄出的信件将会引发怎样的波澜,东北大学又能否在风云变幻中屹立不倒?这一切的悬念,正如这迷雾中的晨曦,等待着逐渐被光明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