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尧轻手轻脚地从枕头底下摸出一封信,递给王至诚,然后轻轻为熟睡的孩子掖好被单。王至诚点燃了油灯,打开信件,细细阅读起来。
信中提到,国府任命杨振声为国立青岛大学的校长,学校设于青岛,并在济南设立学院、学系及工厂试验。爷爷王怀兰作为济南教育学院院长的候选人之一,因为年事已高未能如愿。教育学院目前没有适合人选,因此暂停了。
9月20日,国立青岛大学在青岛正式成立,爷爷作为返聘教授参加了开学典礼。同时,景星学社的厉麟似结束了14年的海外求学,带着满腔的爱国热忱通过国府和蒋司令的关系,成为南京国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的司长,开始了他的新生涯。
王至诚放下信,转向靖尧,语气认真:“我们要不要找厉麟似帮忙?他在国府有朋友。”
靖尧摇了摇头,严肃地说:“你的身份特殊,这件事可以报请‘文委’或中央特科。”
“可我觉得厉麟似或许能够提供帮助。”王至诚坚持。
“未必。”靖尧微微皱眉,“我们得听爷爷的意见。”
王至诚继续阅读信件,信中提到国字号的文人们在大肆美化国府统治,声称蒋司令的统治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的胜利,革命基本完成。
信中还提到王学文等人批判托派言论,强调无产阶级应转入合法斗争,等待时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1930年10月,“文总”在上海成立,领导核心是文化工作委员会,并直属共字号中央宣传部,指导左翼作家、社会科学家和文化工作者们的活动,创办《文化斗争》《艺术新闻》等刊物,发展成百上千的盟员。
爷爷希望王至诚联系鲁迅早日加入“左联”,同时提到东北也可以成立文联,并询问靖尧是否知道萧军和萧红的联系方式。靖尧摇头,表示需要先了解“文总”的任务。
信中提到“文总”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团结进步文化工作者,抵抗国字号的文化围剿,扞卫中华文化不受外来侵略的破坏。如今爷爷年事已高,身体多病,希望王至诚能回山东任教,尤其是黑七投靠了张学良的背景更让他担忧。
靖尧似乎察觉到了他的沉重,适时提出:“这样吧,告诉爷爷我们在东北大学一切安好,并邀请他和国立青岛大学的教授们一起参加我们的活动。”
王至诚点点头,正要开口,却被靖尧打断:“我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告诉你。”她沉声说道,“樱会的事情,你听说过吗?这是日本陆军中的军国主义团体,最近他们在加速对华文化的侵略。”
“我听说过。”王至诚立刻警觉起来,心中隐隐感到不安。
“他们希望在华北设立特务机关,目的是瓦解张学良的势力,为进一步侵犯东北打下基础。”靖尧的声音低沉而坚定。
王至诚对她的关心感激不已,他走过去,轻轻地拥住靖尧,感受到她微微隆起的肚子:“谢谢你,靖尧,辛苦你了。”
就在这时,一个戴眼镜、眉宇间有颗黑痣的中年男子出现在窗前。“谁?”王至诚警觉地从靖尧身边站起,悄悄走到窗前,却不见那人踪影。刚想回去,忽然房门被人重重敲响。
“是章院长来了。”靖尧说道,目光专注。
“章院长?”王至诚疑惑地望着她,心中暗想她如何能从敲门声中辨别出来。
章士钊,1881年出生,是着名的学者、作家和政治家,此次从欧洲归来,前来担任东北大学文学院的院长。
王至诚心中一喜,急忙打开房门,热情迎接:“章教授,果然是您!快请进!”
章士钊微微一笑,走进屋内,房间顿时充满了学术的气息。王至诚忙不迭地将他引入客厅,靖尧则赶紧为他端上茶水。
“最近在欧洲一切还好吗?”王至诚问道,目光中流露出一丝钦佩。
“还不错,只是国内的局势让我心忧。”章士钊坐下后,微微叹息,目光扫过屋内的摆设,随后转向王至诚,郑重其事地说道:“听说你在东北大学做得很不错,能在如此动荡的时代继续坚持教书育人,实属不易。”
“谢谢您的关心,章教授。”王至诚谦逊地回应,心中暗自感激。
靖尧此时插嘴道:“章院长,您对国学研究所的期望很高,我也觉得这是一个良好的机会,或许可以为文化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确实,国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不应被忽视。”章士钊点头赞同,停顿了一瞬,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继续说道:“我希望能在东北大学建立一个国学研究中心,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参与进来。同时,与国立青岛大学的教授们多多交流,共同推动这一事业。”
王至诚感到一阵激动,未来的道路似乎在眼前逐渐清晰。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将更加沉重,但也充满了希望与动力。
“您说得对,章院长。我一定会尽力去联系各方学者,共同推动这个研究中心的成立。”王至诚坚定地回答,心中暗自下定决心,不仅要回应爷爷的期望,更要为国家的文化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相信你能做到。”章士钊的眼神充满了鼓励,似乎看到了王至诚未来的无限可能。
就在这时,窗外的阳光洒进来,映照着屋内的一切。王至诚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仿佛这一刻,历史的重任正悄然落在自己的肩头。
“那么,我们应该尽快召开一次会议,商讨具体的落实方案。”章士钊果断地说道,眼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靖尧点头表示赞同,心中也充满了期待。三人开始讨论起国学的未来,王至诚的思绪随之飞扬。
窗外的风轻轻吹拂,带来了一丝清新的气息。王至诚凝视着窗外,他的心中暗自发誓,要在这场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尽己所能,为祖国的明天贡献一份力量。
而这一切,都是从一封信开始的召唤。王至诚深吸一口气,感受到未来的希望与责任交织在一起。他明白,归乡的路已然开启,前方的每一个选择都将影响未来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