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着青山村,连知了都叫得有气无力。王轱辘坐在堂屋的藤椅上,手里摇着一把蒲扇,望着院子里那棵老梨树发呆。树上的梨子已经泛黄,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头,再过半个月就能摘了。这是李青当年亲手栽下的树,每年结果都特别甜。
\"轱辘,发什么愣呢?\"沈雅琴端着一盆刚洗好的青枣走进来,水珠顺着她的手腕滴落在水泥地上,转眼就被蒸发了。她比王轱辘大两岁,虽然年过七旬,但腰板依然挺得笔直,走起路来风风火火。今天她穿了一件淡蓝色的衬衫,头发挽成一个简单的髻,显得精神利落。
王轱辘回过神来,接过丈母娘手里的盆:\"想李青了。她最爱吃这棵树上的梨了。\"
沈雅琴在他旁边的竹椅上坐下,拿起一个青枣在围裙上擦了擦:\"今年的枣子甜,你尝尝。\"
两人沉默地吃着枣子,院子里只剩下知了的鸣叫和蒲扇摇动的声响。沈雅琴突然开口:\"昨天我去给建国和李青上坟,看见坟头的矢车菊开得正好。\"
\"梨叶每周都去浇水。\"王轱辘说,\"那孩子心思细,怕她妈寂寞。\"
\"梨叶这孩子,越来越像她妈了。\"沈雅琴望着女婿布满皱纹的脸,\"就是太拼了,昨儿个半夜我起夜,还看见她屋里亮着灯。\"
王轱辘摆摆手:\"随她妈。李青当年搞育种的时候,不也经常熬通宵?\"
\"那能一样吗?\"沈雅琴瞪大眼睛,\"李青那会儿年轻,现在梨叶都当妈的人了...\"
她的话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王青山像一阵风似的冲进院子,小脸晒得通红,汗珠子顺着鬓角往下淌:\"太爷爷!太姥姥!合作社来了好多车,姑姑说是什么考察团!\"
王轱辘和沈雅琴对视一眼,同时站起身。沈雅琴从绳子上扯下条毛巾给重外孙擦脸:\"慢点说,什么考察团?\"
\"说是从北京来的!\"王青山兴奋地手舞足蹈,\"开着小轿车,还有电视台的人扛着大摄像机呢!姑姑让我赶紧来叫太爷爷!\"
王轱辘拍拍重孙子的头:\"走,看看去。\"
合作社门口停着三辆黑色轿车,还有一辆印着省电视台标志的面包车。二十多个穿着整齐的人围在试验田边上,梨叶和菌生正在讲解什么。王轱辘坐着轮椅过去,听见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说:\"...这个品种在盐碱地的表现确实惊人,亩产比常规品种高出百分之四十...\"
梨叶看见父亲,眼睛一亮:\"爸,这位是农业农村部的张司长,专门来看我们的'青山麦二号'。\"
张司长热情地握住王轱辘的手:\"老王同志,久仰大名!您和您爱人培育的这个品种,可是解决了大问题啊!\"
王轱辘谦虚地笑笑:\"都是李青的功劳,我就是打个下手。\"
电视台的摄像机转了过来,记者是个扎马尾的年轻姑娘:\"王伯伯,能讲讲您和爱人是怎么培育出这个品种的吗?\"
王轱辘看了一眼梨叶,女儿冲他鼓励地点点头。他深吸一口气,目光越过人群,望向远处的麦田:\"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他讲起李青如何从野麦中发现抗盐碱的性状,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坚持育种,如何在失败后不放弃。讲到动情处,声音有些哽咽。沈雅琴站在人群外围,悄悄抹了抹眼角。
考察团在合作社待了一整天,参观了智能温室、养殖区和粮食加工厂。临走时,张司长握着梨叶的手说:\"你们这个'合作社+科研+农户'的模式很有推广价值,部里准备把青山村列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
送走客人,合作社的员工们都兴奋不已。赵家老三——刚入职的大学生技术员激动地说:\"梨叶姐,这下咱们要出名了!\"
梨叶笑着拍拍年轻人的肩膀:\"出名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把'青山麦'推广到更多地方,帮助更多农民。\"
夕阳西下,王轱辘和沈雅琴慢慢往家走。路过村口的小卖部,赵婶追出来塞给他们一包新炒的花生:\"尝尝,自家地里收的。\"
沈雅琴剥开一颗,花生仁又大又饱满:\"今年收成不错啊。\"
\"托合作社的福。\"赵婶笑眯眯地说,\"我家那五亩地全种的'青山麦二号',比往年多收了三成。\"
回到家,梨叶和菌生已经回来了,正在厨房忙活晚饭。王青山和王思远在院子里玩跳房子,粉笔画的格子歪歪扭扭,但两个孩子玩得不亦乐乎。Emily在给梨树浇水,看见公公和外婆回来,放下水壶:\"爸,外婆,累了吧?饭马上好。\"
王轱辘摇摇头:\"不累。倒是你们,接待了一天客人,该歇会儿。\"
沈雅琴径直走进厨房:\"我来帮忙。梨叶,你去歇着,脸色都不好了。\"
梨叶确实有些疲惫,栗色的马尾辫松散了不少,额前的碎发被汗水黏在皮肤上。但她摇摇头:\"没事,外婆。今天高兴,我给您露一手,做您爱吃的红烧茄子。\"
晚饭很丰盛,红烧茄子、清蒸鱼、蒜蓉空心菜,还有一盆菌生最拿手的紫菜蛋花汤。一家人围坐在梨树下,边吃边聊今天的见闻。王青山迫不及待地向大家炫耀他今天如何\"帮大人们招待客人\",如何\"给电视台的阿姨介绍小猪\"。
沈雅琴给重孙子夹了一块鱼肚子肉:\"慢点吃,别噎着。\"
王轱辘看着眼前其乐融融的一家人,突然说:\"梨叶,今天张司长说的示范基地的事,你怎么想?\"
梨叶放下筷子,认真地说:\"我想扩大育种基地,再建一个培训中心。把妈妈的技术和理念传承下去。\"
\"需要不少钱吧?\"沈雅琴问。
\"省里会有扶持资金。\"菌生接过话头,\"再说咱们合作社这几年效益不错,自有资金也够启动。\"
王轱辘点点头:\"该花的钱不能省。你妈要是知道她的技术能帮到更多人,一定高兴。\"
饭后,梨生和Emily带着孩子们去村文化广场散步。沈雅琴收拾完碗筷,看见王轱辘又坐在梨树下发呆,便泡了壶菊花茶端过去。
\"尝尝,后山采的野菊花,清火。\"她给女婿倒了杯茶,\"想什么呢?\"
王轱辘接过茶杯,菊花的清香在夏夜的热气中格外醒神:\"想李青。要是她能看到今天这一切...\"
沈雅琴在他对面坐下,月光透过梨树叶的缝隙,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看得到。人走了,但留下的东西都在。梨叶那倔脾气,活脱脱就是她妈的翻版。\"
\"是啊。\"王轱辘轻啜一口茶,\"有时候我看着梨叶在田里忙活的样子,恍惚觉得是李青回来了。\"
\"那丫头比她妈还能熬。\"沈雅琴摇摇头,\"昨儿个半夜我起来,看见她屋里灯还亮着。我说她两句,她还笑呵呵地说'外婆,我随您'。\"
王轱辘忍不住笑了:\"您年轻时不也这样?我记得李青说过,您为了考会计证,连续三个月每天只睡四小时。\"
\"那能一样吗?\"沈雅琴瞪大眼睛,\"我那会儿才三十出头...\"
话说到一半突然停住了。两人同时意识到,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李青已经走了这么久。
夜风拂过梨树,树叶沙沙作响。远处传来文化广场上的音乐声,还有孩子们嬉戏的笑闹。王轱辘望着满天繁星,轻声说:\"妈,谢谢您。\"
沈雅琴一愣:\"谢我什么?\"
\"谢谢您这些年一直照顾这个家。\"王轱辘的声音有些哽咽,\"李青走后,要不是您在,这个家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沈雅琴的眼眶湿润了。她伸手拍了拍女婿的手背,那双手粗糙但温暖:\"傻孩子,你们过得好,我就高兴。\"
月光下,两个白发老人静静地坐在梨树下,各自沉浸在回忆里。梨树的影子在地上摇曳,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些逝去的时光和永不消逝的爱。